金橘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3:34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把喷子们都送上战场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2 ) 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的背景是1992年,高加索地区的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之间持续了14个月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1991年阿布哈兹被格鲁吉亚吞并。

1992年1月22日,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政府,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里斯发动政变。后逃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车臣总统的庇护。俄罗斯军界和政界一些上层人物,采取了亲阿布哈兹的态度,造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争执不休,也更加助长了格鲁吉亚的亲西方方针。

1993年,反叛者在俄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成立了独立的阿布哈兹共和国。

取得军事胜利的阿布哈兹领导人,才同意与格鲁吉亚就阿布哈兹地位问题进行对话。但军事冲突的结果,大约有25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沦为难民。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爱沙尼亚老人。他们在高加索地区定居已经超过百年了。可是战争爆发后,人们都被迫返回了爱沙尼亚,村子里人去楼空。山上丰收的橘子却找不到劳动力去摘采,眼看着会这样白白烂掉。

在老人的家门口发生了武装冲突,死了好几个人,只剩两个敌对的伤员被老人救了回来。一个是车臣的雇佣兵,是穆斯林;一个是格鲁吉亚(即乔治亚)人,是基督徒。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剑拔弩张的敌人,是如何被爱好和平的老人所感动。

车臣人咬牙切齿地一直在挑衅要杀掉那个格鲁吉亚人。老人不允许他在屋里动手,他承诺答应了。这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文明就是以谈判、妥协、遵守契约,来代替战争和杀戮。

影片的最后,阿布哈兹军人因质疑车臣伤员的身分,拿起枪指向他,在这危急时刻,格鲁吉亚伤员摈弃前嫌,出手相救。他知道此时不救他,接下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己。这二个“敌人”就这样携起手来反击。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3 ) 《金橘》:这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我劝他不要去,我告诉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题记
 
  对小语种片,除了日韩法,看得不多,但印象中,小语种多好片,且总与人性、文艺、宗教等挂钩,风格多肃穆。比如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的2014年电影《冬眠》,又如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这部影片并非直面战争,而是呈现战争下一栋屋子里的人和事。这种方式往往更能揭露战争的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战争渗入生活,对人和事,产生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有最常见的,夺取人的生命,更是给人的心性蒙上一层雾霾,长期挥之不去,以及战争下,亲友分离的孤寂。相同方式的战争影片很多,如《赎罪》《燃情岁月》《乱世佳人》《萤火虫之墓》等。

  《金橘》的片名来自片中马戈斯Margus的橘园,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关心的只是他的一片橘园,伊沃Ivo说他“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呆呆笨笨的马戈斯对他的好友伊沃救的两个伤员,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并不感兴趣,看到他们阴脸蓄势待发,好像随时要把对方置于死地,马戈斯只是淡淡一瞥,便过去了。他与伊沃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样,这不过是早有预谋的各国争夺利益之战,无谓的流血牺牲,生命的尊严被践踏,没有任何意义。伊沃守候着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原因复杂,既有对老友马戈斯的担忧,也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许他还觉得,战争终会过去,只要还有人在,一切又可以恢复如初。但随着战争一日一日的打下去,他的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淡薄,一切怎么可能回到当初呢?没有了马戈斯,没有了橘园,他的家人在远方不知安好,他的街坊邻居也不知存活几人?田地被废弃,山林被放任,家园被破坏,集市一片荒芜。而,又有几人如伊沃那样眷恋故土,许多人在他乡安顿之后就此展开新生活,再也不回来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片伤心之地。因此本片以“金橘”为名,简洁平凡中更见犀利,美好质朴的生命被摧毁,那片如今被炮火毁掉的荒芜的橘园,静得可怕。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艾哈迈德和尼卡从敌人变成友人,在影片中看似简单,几次对话,发人省醒后便自觉醒悟。这个过程中的感动之处,便是伊沃问起尼卡的谈话,伊沃问尼卡和平时期在做什么,尼卡说是剧院的演员,尼卡一脸的天真和稚嫩,让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是士兵,倒是年轻演员更加符合他。他觉得打仗是他的义务,就去了,他甚至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独子,并未知会母亲就奔赴了战场。可以想见,尼卡当时在街上是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又有多少个“尼卡”前赴后继地,或牺牲或残缺不全地匍匐在战场上。而艾哈迈德的意图更可笑,他是为家里赚钱而去。他们都没想过这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它是一场非正义的,为瓜分利益的战争。那所谓的“义务”不过如此。而所赚的钱,当真是血汗钱。只可惜,这种利益之战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总是今天占了你的,明天我又抢回来......在那过程中,就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他们本该和亲人相守,本该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精彩的人生,本该在午后安静的院落里喝一杯茶,听听鸟鸣,本该在丰收的季节里,在橘园劳作一天后夜晚与老友一起烧烤,为“生活”而干杯。

  还有什么比战争带来的这个更残酷的呢?这也是本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通过寥寥几句对话和一幕幕荒凉寂寥的场景,将那种隐忍不发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伊沃为“死亡”而干杯,也许他觉得死亡才是解脱,活着多么痛苦,他一个孤独留守的老人,体会得真是够了。

  而结尾,又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了,短暂的欢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切像一场梦。如今,只剩下海边他儿子的坟头,和旁边的,尼卡的坟头。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儿子,而尼卡是格鲁吉亚人,但那又如何呢?

  只是现实中,艾哈迈德和尼卡哪有那么容易化敌为友,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新翻的坟头了。

 4 ) 《金橘》小格局电影的大智慧

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5 ) 《金橘》

看过最好的战争主题电影,影片节奏控制极好,导演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插入转折,迫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四个主要人物:看透战争本质虚无的老伊夫,坚守橘园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抛下母亲投入战争的格鲁吉亚热血青年尼卡。士兵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百姓迫不得已承受苦难,却没人知道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印象很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伊夫举起酒杯说:为了死亡,而马尔古斯却说:不,为了生活;另一个是尼卡说等他回到家乡要继续当演员,伊夫说他会去看他表演,然后敌军来了,尼卡和马尔古斯双双被打死,伊夫冷静地收拾他们的尸体。这两个人物的死仿佛一种象征:尼卡代表热切和激情,马尔古斯代表对美的爱护和希望,而战争摧毁了他们。

 6 ) 果实在战火中摇曳

你可以把《金橘》归类为反战片,但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部弘扬人性、呼唤理性的文艺片。这部电影由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与境内阿布哈兹分离势力发生战争期间,当地一个爱沙尼亚人救活两名相互冲突的士兵的故事。影片没有大规模战斗场面,主要情节就发生在一间小房子里,四五个主要角色占据了银幕99%的时间。然而,《金橘》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以小博大,在斗室之内把人性的光辉和对战争的反思无限放大。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极深的象征意义,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片男主角Ivo是个一辈子生活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他们这一支爱沙尼亚人据说在19世纪下半叶就生活在此了。战争爆发后他的同乡都迁回祖国了,但他选择留下。这种依恋故土的情节在电影中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虽然战火已经烧到他的家门口,虽然他自己的儿子就死于这场战争,但我们看到,白胡子老爷爷Ivo依然淡定地做他的木工,帮着好友Margus收获橘子。当两伙武装拼个你死我活、各有一人一息尚存的时候,Ivo毫不犹豫地把两名伤者全都抬回自己家里,悉心救治,还设法在自己家里创造了和平!故事就这样在两个爱沙尼亚人、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被阿布哈兹人雇用的车臣人之间展开了。本片的诸多象征性表达手法就是从这几个人的表演中得以展现。

首先,两个伤者各居一室,代表阿布哈兹的Ahmed重伤未愈就想着去杀隔壁的格鲁吉亚人Niko。可以想见,两人代表着多年来饱受战争和冲突折磨的两个民族,在没有发展经济之前总是先想着战争。另一方面,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从面相上并不容易区分,这虽然是为电影中一个情节曲折的片段做设定,但也恰恰凸显了战争的滑稽。在Ivo眼中,两人本来就没什么区别,都是人,都要救;放大一些说,在Ivo眼中,这两个民族也没什么区别。但对于当事人和当事民族来说,多年的仇恨岂能一笔勾销?然而,随着Ahmed和Niko相处日久,往日的敌意和仇恨竟也渐渐淡去。这一方面要归功于Ivo的掌控,但另一方面,两人也逐渐认识到,这种敌意和仇恨其实并非无解,既然都是人,人与人之间就可以沟通,可以交流。双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但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讨论的话题。直到结尾,一场突然的变故(同样因为战争中无法从面相上判断是敌是友)让Ahmed和Niko结成了同盟。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暂时的同盟,但这种同盟的结成就意味着之前的利益冲突被打破了,原本不可化解的矛盾即便没有消失,但显然也不再重要了。从象征意义上讲,Ahmed和Niko关系的变化意味着只有停战才能实现和平,而战争是不会带来和平的。

其次,我们看到Ivo与Margus两个爱沙尼亚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处境。Margus代表了普通人,也就是战争中的无辜民众。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战火将他们置于险境。Margus打算卖掉橘子之后像其他人一样迁回爱沙尼亚,躲避这场战争。但Ivo与Margus不同,他不算离开,他属于这里。土地于Margus更多的是一份产业,而于Ivo则是真正的故乡。从象征意义上看,无论战争爆发有什么样的原因,都会使一部分民众背井离乡,再崇高的动机也要以家园被毁为代价。另一方面,无论战争如何改变土地的归属权,人与土地的联结却是脱离物质的存在,再猛烈的战火也烧不尽人对土地的眷恋。换言之,很多战争都是徒劳的,人与土地的牢固纽带在战争之前就存在,战争之后也不会消失。人,生于地上,死于地下,自古如此。那一树树金橘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果实,这份果实来之不易,而很多人还在不遗余力地摧毁它。《金橘》片尾的航拍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丰饶,也呼唤着人们看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短评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1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18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23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26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仍是为何而战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35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3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4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46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48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53分钟前
  • Joe
  • 力荐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1小时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1小时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1小时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