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2020

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弗兰科·内罗,罗伯特‧马瑟

导演:多米尼克·雪德拉,Jakov Sedlar

播放地址

 剧照

比赛2020 剧照 NO.1比赛2020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9-25 19:22

详细剧情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from the spring of 1944 when the Nazis organized a football match between a team of camp inmates and an elite Nazi team on Adolf Hitler's birthday. A match the prisoners are determined to win, no matter what happens

 长篇影评

 1 ) 不好意思,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电子竞技在中国

这部纪录片总共6集,现在是第一集,很明显,没开个好头,在我这里不合格。

先说说这个纪录片,逻辑混乱。讲了时间线,讲了电竞人,讲了游戏,讲了周边,

但是我搞不懂,电竞跟神六上天有什么大关系么,可能是为了价值观正确而强行塞入吧

西一榔头东一棒槌,整整50分钟,我只记得暴雪,还有毒奶东跑步。

可能是我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这第一集的综述。

本来有很多东西可以细讲的,就像是游戏的发展史,最后如何引入资本 把游戏变成电竞。

再讲讲游戏本身,在游戏发展史上,有哪些重磅的游戏,可以当成里程碑的

或者说,游戏(电竞)在非游戏玩家眼里是什么样子,在国外主流媒体眼里是什么样子。游戏和电竞未来的路是什么样子

第一集多次将游戏跟文化输出和历史进程绑在一起,为了保命,不至于吧。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不要怕承认游戏也有弊端,

例:02年的网吧着火,近期有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 疯狂消费。

但是大家也不要对游戏有偏见,球类赛事 棋牌竞技本质上也是游戏

明明也有很深刻的东西可以拍在里面。

我又想到我本人 95后,也算是个游戏迷。小时候玩坦克大战,魂斗罗等,曾经为了玩游戏,5岁跟着哥哥姐姐走6.5里山路 就为了去姑姑家玩几把忍者神龟。手柄被我们几个孩子都玩秃了,磨的手疼我们就用纸巾包着手柄玩。

小时候为了玩游戏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回忆了。再长大一点,小学玩过cs1.6,三国无双,血战上海滩。初中第一次接触网吧,玩的就是当时风靡全国的CF,一直玩到高中,发现了战争前线,使命召唤,战地2.。。

因为游戏改变人生的我也遇见了很多,有小混混,有网虫。为了游戏昏天黑地的玩,恨不得把网吧当成自己的家,见到他们的时候,往往是蓬头垢面,头发要是能榨油,估计能炒倆菜。

也有的人玩着游戏,学习也没落下,我的哥哥去了湖南某重点大学(他最喜欢LOL,段位铂金吧),我暗恋的女神也是LOLer,她去了大连理工。(怕抬杠插一嘴,我不是说去了重点大学未来就是社会精英,但是进入高等的学府,对未来真的有用。)

现在呢,游戏加入了资本变成了电竞,曾经的游戏少年不用再怕被杨永信电击,也能年入百万。但是这种人都是凤毛麟角,要想是成为LBW这种人(下半辈子不愁吃喝)难度不亚于考入清华北大,更何况那些没成为电竞明星的,只能出现在标题“昔日冠军XXX,如今只能陪玩”的文章里。这也是需要纪录片里正确引导的。

还有就是电竞行业有三点是硬伤:

1.从业人员门槛低,现在的游戏玩家庞杂,大家能看见的电竞明星,在台前在直播里,很多人都抽着烟 飙脏话(现在改善多了)。我妈见我有一次看XX直播,问我 为啥他这么这么多脏话啊,小点声。我妈还是给我留了点脸,没大声呵斥我。

2.电竞没什么历史沉淀,规则多变,一代版本一代神。还有就是曾经热门的游戏,过了两年没了热度不见了踪影。这样永远无法进入传统大型运动会赛事

3.刻板的偏见还存在。提到游戏,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想到的是暴力血腥,影响学习。新闻经常报道小学生拿着所有积蓄充值游戏等事例。

某主播智力堪忧,直播教唆骂人

但是电竞存在这体育精神。我本人是个LOL云玩家,手残不会玩但是我喜欢看,我还记得RNG屡次冲击世界冠军,屡次失败,我和身边的同学都心情失落。当IG为LPL赛区第一次夺得世界赛冠军,OMG拿到第一次PUBG冠军时候带给我们的喜悦,无法用文字形容。大家整夜的狂欢,咆哮,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赢了。

我觉得这就是电竞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吧。

IG夺冠

OMG夺冠

现在在中老年人存在着游戏有罪论,我只能在这里引用那句名句“十五年前它是早恋,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是武侠小说”

游戏无罪,电竞无罪,我们只是缺一个正确引导。这才是我需要在纪录片里看到的

 2 ) 影片只有聚焦时代大变革,欠缺记录人生小故事

看了一篇期刊关于这个纪录片的影评才看去看了这个纪录片。整体而言感受如下:

1、全景式的展现电子竞技在中国的文献梳理,从早期电竞元老,到随着技术赋能,一步步市场化,从业余走向专业,让观众整体了解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2、游戏的内容设计从过去的单线性发展,到现在的开放行趋势发展,可成为一些研究理论的素材,如跨文化研究、赛博空间、跨性别研究、媒介社会学、熟人社交、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心理学的刻板印象等方面的思考。

3、关于价值取向问题,影片是腾讯和央视出品,当然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流文化,比如第六集的抑郁女孩因为游戏树立自信,把我看哭了,但我想说的是整体而言,影片选取的主人公偏向个例,现实生活中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不在少数,真正走向职业的或从事相关的也不见得很多。而且小朋友从小玩游戏,虽然影片一直在挖坑,然后说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来填坑,但,个人认为,小孩子玩游戏还是欠考虑,都说万物丧志啊。总之,有一种片面弘扬电子竞技的优势的感觉,缺乏立体全景的思考,毕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政府、企业、平台、玩家之间多角度的思考才不是一味的宣传腾讯。

4、93年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宣传语是“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从早年间的《话说长江》《望长城》的宏大叙事,到独立纪录片《沙与海》《流浪北京》再到如今的《舌尖》《风味》《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微观表达,无不体现着大故事要从小人物讲起。这种叙事手法更易使观众产生共情,而不是一味的旁白解说及音乐,具有编导的主观色彩在里面,显得不够客观。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不够丰满深入。人类学中的扎根理论并为在影片中运用得当,至少在前期调研工作来说,人物故事挖掘不够。因此,每集质量不一,后两集明显好于前几集。当然每集主题不一样,有聚焦个人的、产业的、企业的等等,但就算是产业,也可以聚焦个体。

5、另外,音乐铺满了纪录片,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旁白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整体而言,纪录片工作者不易。不至于5.9分评价,至少三星半以上吧。

最后,本人一直喜欢玩王昭君,借用纪录片结尾中提到的《诗经》那句结尾吧: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愿,持续向上,野蛮生长。

 3 ) 真的恶心到我了

这么多年第一次被这么恶心到!我是来看电子竞技的,就算导演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能力只要讲电子竞技也就算了,但是做成王者荣耀广告属实恶心到我了!从cs 星际到刀塔 lol 守望这么多联赛这么多经典人物经典赛事不说,反而花大量篇幅讲王者荣耀如何做皮肤,电子竞技是比谁做王者荣耀皮肤厉害吗?打着中国文化的皮肤广告真的恶心到我了!再说竞技讲究公平,王者荣耀那种英雄要充钱,皮肤有加成的贴膜游戏也能叫电竞?亚运会其他国家凑一个队伍都困难。什么叫电竞?几个人玩很多人看才能叫电竞,cs 星际 lol 这些玩家,观众基数庞大全球有名的电竞项目不讲,讲一个出了中国没人见过的贴膜游戏?这也是央视纪录片?真就资本是万能的呗?不怕被其他国家笑话中国央视拍记录片就这水平?

 4 ) 电子竞技在中国 王者荣耀篇

第一集

大致说暴雪,拳头是外国企业游戏公司,所做的游戏输出到中国,需要本地化的翻译,暗暗吹了一波暴雪本土化游戏,毕竟从星际,到魔兽陪了大半中国玩家,而后就说不是本地游戏公司不符合中国玩家文化 是输入不是输出,说王者荣耀做的新皮肤,不啦不啦,多好多好传播文化,然而国外版的王者荣耀的皮肤还是dc,漫威的皮肤,做的文化皮肤也只是在咱自己家传播,说好的输出呢?

第二集

说游戏竞技擂台,无非就是游戏重大比赛赛事。大半时间说s7WE,RNG,求求你说说Dota,论荣誉Dota到LOL17年之前的荣誉都是碾压,三冠三亚。又来说手机赛事多么。直接关视频。

你只提到电竞教父黄老师,还是格斗游戏第一人小孩导师一句话都没有。夹带私货太严重了。

 5 ) 没有一条路是容易走的。

到现在五集,一路追下来,这是我最深的感受 选手,俱乐部,解说,主播,乃至coser,无论人前如何光鲜亮丽,背后总是各有各的难处。何况这些还是已经走出来做成了的,还有更多根本没做成的呢。世上每条路都是这样。 纪录片虽说是宣传电竞,但到底没有是就把光鲜亮丽的那面给大家看,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每个人,电竞,还有那些和电竞相关的行当,到底是怎么样的。包括像片里张大仙说的劝人从事游戏前好好考虑,我是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吧。

 6 ) 意犹未尽

这部纪录片拍于2018年前后,但最终在2020年才得以首播,六集的时长并不算短,片中所讲述的内容也相对还算比较丰富,但可能是编导策划等人对于电竞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自身的纪录片制作水平一般,最终导致这总时长300分钟的片子,给人呈现出一种意犹未尽、浅尝辄止的感觉,当然,作为第一部由官方拍摄并且用正面态度去推出的电竞纪录片,它的存在本身已经是不小的价值,而且对于普通电竞小白来讲,它所囊括的内容也是足够多了。

片子分为6集,每一集都有自身的主题,从电竞在中国发展的原始期到现今的最新阶段,勾勒出了它的前世今生,相应介绍了电竞在成长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和各领域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一些电竞圈的明星选手及战队的生存状况和赛事的组织规模等,试图用一些个人化的例子去消除外界对于电竞的某些偏见。

 7 ) 腾讯的钱,中国文化的噱头

我们聊电竞,首先要明白电竞的载体是游戏,而电竞只不过是一些爆款游戏引申出来的体育竞技比赛(当然体育竞技比赛近几年才被承认),wzry虽然在中国的受众最为广泛,但是我还是要说中国的游戏市场是畸形的,各种游戏机制内核建模呆板的手游和两厂高层高度一致的割韭菜原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第一集我看到只是企鹅游戏的大量镜头,这无疑是误导性的,让沉迷于扮演韭菜的玩家自豪于角色,更多过去对游戏有偏见的老一辈人对游戏反倒迷茫了起来,上网冲浪比较早的网友们大都知道 中国的DOTA世界的DOTA 不过说起来惭愧DOTA却成功把我劝退了,以及星际,包括现在的csgo,LOL,当下电竞的热点,却没有看见一个镜头,领导们可以来大学宿舍楼听一听,当ig fpx 夺冠的时候震动的寝室楼,青年们的热情,不比欧冠和世界杯差。

希望接下来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电竞,而不是以游戏皮肤宣传中国文化而在国外则是超级英雄皮肤的游戏电竞,如果说游戏是一个江湖,那么处处皆为电竞,彩虹六号,全战,wargame,红警,更小众的硬核游戏格斗游戏都有电竞,我希望后面几集我们看见的不单单只是明目张胆夹杂私货的企鹅宣传。

 8 ) 《电子竞技在中国》个人向观看索引

▶️第一集《不只是游戏》

本集试图勾勒电子竞技的大体轮廓,成果却像拼盘式的讲稿。个人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制作方太贪心,想尽量涉及电竞的每个角度,可惜叙述上没有详略的分别就没有令人印象深刻之处;二是制作方对受众心理判断失误,打着“中国第一部电竞纪录片”的口号却不谙电竞圈内人到底想看什么,而作为对电竞圈外人的科普又显得逻辑混乱、要点模糊。(这集不适合做索引)

推荐观看指数:🌟

▶️第二集《新世纪擂台》

本集主要讲述电竞赛事的积沙成塔,概括了时间上的横向历程,又重点展开了种类上的纵向比较。本集的完成质量依然备受争议(我的弹幕体感),对于一部分熟稔电竞的人士来说,似乎边角料过剩,燃点太少,还不如赛事集锦好看;对于和我一样的电竞小白来说,却可以了解到电竞赛事的现状,甚至构建出一种立体的认识框架。

推荐观看指数:🌟🌟🌟🌟

1⃣️电竞赛事历程概括

1.传播媒体

20年前,最早的电竞赛事只能以文字战报的形式刊登在杂志上(镜头给到《大众软件》);

千禧年后,随着互联网发展,电竞赛事有了录像回放;

2013年直播行业兴起,电竞赛事迈入视频直播时代。

2.赛事规模

过去的电竞赛事关注度低迷,举办场地一度囿于网吧,如今顶级的电竞赛事可以在国家体育中心掀起狂欢。

过去的电竞赛事往往是由第三方企业赞助的杯赛,比如WCG(World Cyber Games),这样的赛事就是多个项目大杂烩,CS一块区域、魔兽争霸一块区域、星际争霸一块区域(采访电竞摄影师一村)。如今主流的电竞赛事演变成游戏厂商自主运营、专业单位的区域联赛加世界巡回赛模式。

2⃣️电竞赛事种类金字塔

1.职业联赛(顶级)

eg1:刀塔Ti系列赛-全世界奖金最高的电竞赛事(2017年奖金高达2470万美元,同年NBA奖金为1500万美元)

eg2:英雄联盟S系列赛-全世界玩家最多的电竞赛事

2.城市巡回赛(项目未达到形成职业联赛的条件,但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上升空间)

eg1:炉石传说黄金公开巡回赛

eg2:TGA巡回赛(TGA是2010年成立的一个综合性游戏竞技平台,其赛事培养体系已孵化出LPL、KPL、CFPL这些成熟的职业联赛)

3.第三方赛事

eg1: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举办的第三方赛事(足以窥见政府密切关注电竞行业,有意引导其发展;电竞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也在第五集中详细介绍)

eg2:企业内部赛事(以富士康、麦当劳为例)

片中还提及了“高校星联赛”,但没有说明其性质。网络资料显示高校星的主办方是网易和暴雪,这俩公司都是正儿八经的游戏厂商,所以高校星联赛不能算第三方赛事。(在校的大学生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参加这项比赛哦,奖金丰厚且可以作为电竞行业的求职跳板)

▶️第三集《英雄出少年》

本集聚焦电竞选手,从少年们背后的故事到这份职业的发展轨迹。个人觉得这集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把纪录时长分配给选手们电竞生涯以外的闲暇过多,人文关怀固然可以有,但适度为宜。其次,选择展示的电竞选手代表性尚存争议,而且一些元老级电竞选手仅有1s镜头实在吝啬。

推荐观看指数:🌟🌟

1⃣️电竞英雄

1.Uzi简自豪-LPL知名选手,特别介绍了他在英雄联盟S3、S7以及2018雅加达亚运会上的表现

2.电竞元老:MTY马天元、Sky李晓峰、若风禹景曦、RocketBoy孟阳、Alex卞正伟、TeD曾卓、小苍张翔玲、BurNIng徐志雷、老WE战队成员(每位有1s镜头,用一句“给混沌的中国电竞照亮希望之光”概括。兹附上我自己搜索的资料:马天元-星际争霸职业选手-中国第一个WCG世界总决赛冠军;李晓峰-魔兽争霸职业选手-“魔兽人皇”,2005、2006连续两年WCG世界总决赛冠军,也是卫冕WCG魔兽项目世界第一人;禹景曦-英雄联盟职业选手-带队获得LPL5总冠军,开启WE王朝,带队创造49连胜;孟阳-FPS竞技选手-中国电子竞技首位单人项目世界冠军;卞正伟-CS职业选手-WEG3世界冠军,WEM MASTER世界冠军;曾卓-魔兽争霸职业选手-2012年WCG世界总决赛冠军;张翔玲-魔兽争霸职业选手-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女子魔兽邀请赛冠军,作为电竞选手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著名游戏解说;徐志雷-DOTA职业选手-2010ESWC世界总决赛冠军,SMM2010国际大师邀请赛冠军;老WE战队成员-S2八强,IPL5世界总决赛冠军,LPL第一个世界冠军)

2⃣️热门项目知名选手

1.仙阁辰鬼左斌-KPL第一届职业联赛总冠军队长、MVP(以辰鬼为例探讨电竞职业选手退役后转型的道路)

2.猫神Cat陈正正-2019年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冠军、FMVP(以猫神为例揭开电竞体量增长、选手转会的奥秘)

3⃣️热门项目“小透明”

欲成为顶尖选手必须具备最初的爱好、极强的天赋,以及专业的训练。而“小透明”选手的训练环境、待遇远不如知名选手,比赛机会需靠自己争取,职业生涯需靠自己摸索,大部分二三线都在冲击一线的路上艰难前行或无奈撤离。

4⃣️小体量项目选手

1.Time李培楠-星际争霸选手(片中以其为例说明小体量项目选手的“单打独斗”现状)

2.板娘王宁-炉石传说选手(这部分介绍暴露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反复强调女选手“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制作方怎么就不谈谈男性选手的这方面矛盾呢?)

5⃣️半职业选手

这类选手参加的项目太小众化,无法发展为职业体系,许多选手都是兼职打比赛。

▶️第四集《铁水的营盘》

本集主要讲述电竞俱乐部生存现状,顺带一些电竞行业的运营。就我这个圈外人而言,这集比较耳目一新,知识点多且都很有意思。

推荐观看指数:🌟🌟🌟🌟🌟

1⃣️电竞俱乐部的团队。电竞教练、电竞经理、赛事幕后人员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者的职责。(在第二集中,以KPL为例介绍过职业电竞裁判的职责)

2⃣️电竞俱乐部的投资来源。早期大多靠热爱电竞的富二代输血,商业价值显现以后愿意掷钱的投资方(比如集团企业)才慢慢涌现,感性投资向理性投资转变。

3⃣️电竞俱乐部的分化。热门圈和冷门圈差距严重,拥趸无数的俱乐部名利双收,小型俱乐部倒一批起一批。女子电竞项目关注度低,生存空间紧张(姐妹们加油啊,充满梦想且默默努力的你们一定会发光的)。

4⃣️电竞行业与传统体育行业的关联。(第三集提到电竞借鉴了传统体育的“青训体系”)电竞行业必然受传统体育行业的模式启发,重点介绍了主客场制(第二集有点到,2018年LPL增加联盟主客场制试图解决观赛用户达到天花板的问题)和“工资帽”(借鉴NBA)。像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竞行业也逐渐影响了传统体育行业,比如土耳其某足球俱乐部和我国一些足球俱乐部试水,开拓了电竞分部。(第二集有提及,像Ti与S系列这样的顶级赛事在收看人数和奖金方面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

▶️第五集《犀牛与犀牛鸟》

本集主要讲述电竞行业与其关联的行业所存在的“共生关系”。不看不知道,原来电竞对我们经济、文化的繁荣意义匪浅。我衷心希望这并非昙花一现,对于电竞行业和它的“犀牛鸟们”,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督促、建设。中国电竞只有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才会带来更多机遇。

推荐观看指数:🌟🌟🌟🌟🌟

1⃣️电竞行业衍生出的电竞解说。电竞解说起初由电竞爱好者担任,几乎没有相关人才的培养,像苏小妍这样的解说堪称“拓荒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标杆。随着电竞的系统化和普及化,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电竞解说。

2⃣️电竞的周边贩卖。顾名思义,包括电竞游戏、俱乐部、当红选手等的周边产品。

3⃣️电竞数据领域,科技运用的新方向。数据不仅为俱乐部的比赛复盘、制定策略提供便利,而且也能帮助解说、媒体提高信息的准确率,让爱好者更为直观地感受电竞,攫取受众预测比赛、实时参与的关注度。

4⃣️直播。电竞在直播方面具有消耗低、趣味性强的先天优势,极大丰富了直播的内容。但直播是一柄双刃剑,一部分电竞选手为了赚快钱纷纷涌入直播平台当主播,引起电子竞技本身的人才流失。主播经历了大浪淘沙,只有真正优质的输出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5⃣️Cosplay。从边缘的小众狂欢到依托电竞发展为一种新兴亚文化,许多电竞粉丝可以扮演喜欢的游戏角色参与电竞活动。同时,电竞项目也因这些缤纷多彩的cosplay表演而更具观赏价值,其实cosplay不啻一条增强用户黏度的途径。

6⃣️网咖。原本已经快要没落的网吧又因为电竞的崛起而摇身一变成为集娱乐与餐饮为一体的网咖。市场上的大多数网咖环境都相对较好,主打的社交意义能满足线上、线下双重互动,颇受年轻人青睐。

7⃣️电竞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比起网咖,电竞馆经营范围更广(转播比赛、微型赛场、周边贩售等)、场地更大、层次更多(玩家的沉浸式体验、发掘非职业新人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冯青女士在拉斯维加斯开的电竞馆,它是落户这座国际赌城的首家专业电竞馆。(作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趋势下经济文化的输出代表,电竞馆是否会激励中国电竞游戏的创新革命呢?)

8⃣️媒体。除了赋予娱乐业升级空间和转型依托,电竞也影响了媒体业的发展。以前,电竞全靠垂直游戏媒体的曝光,如今传统体育媒体(如《体坛周报》,甚至一些党媒)、自媒体都积极对电竞进行报道。

▶️第六集《玩与乐之外》

本集主要讲述电子竞技除了玩乐的功能之外,对普通玩家的其他意义。

推荐观看指数:🌟🌟(我用了比前两集更长的篇幅总结本集,并不代表其内容更丰富,恰恰是因为前两集纪录翔实的细节更多,一项项写出来就会变成粘贴而非索引。第六集纪录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个例,可深挖的角度有限,我结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尽量归纳出群体特征。)

1⃣️巩固亲子关系。通过游戏互动,中国“电竞一代”父母打开了对“二胎时代”子女的新型教育的魔盒,同时也引发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游戏保护的重视;中国“主力婴儿潮”家长则像赴往一场由科技作向导的交心之旅,“前浪”溯游“后浪”,用理解、融入的胸怀拥抱“电竞一代”子女被质疑的青春。(试想,未来这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家长给子女打电话就不会再局限于“吃饭了吗”,而是“有空一起打游戏吗”,是不是有点punk?)

2⃣️重建人生坐标。冲往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钢筋丛林里的碌碌生物摆脱面具,释放能量,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一把carry全场的对局带来的自信、坚持练习操作而上榜的成就感、用实力为女性玩家正名的决心(片中的黄小酥真酷)......这些不一定是虚幻的“走火入魔”,在适度的框架下,它们是疲惫心灵的绿洲,是生命活力的补给站,是对自我另一种可能的呼唤。

3⃣️拓宽社交途径。第五集已经介绍过电竞的社交意义,但主要说的是熟人社交。本集把目光聚焦于陌生人之间以游戏为载体进行的社交,通过共同完成游戏(或谈论游戏等相关活动)而“破冰”,甚至产生心理的依存关系和认同感,升华成友谊、爱情。

4⃣️成为职业选择。在被称为“电子竞技教育元年”的2017年,电竞学科正式进入高校,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相应课程(片中展示了中国传媒大学徐力老师的电竞课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专访《人民电竞2019年度专题丨中国传媒大学徐力:从业者的难,源于行业的难》)。虽然这个学科尚待成熟,围城内被围城外欣羨的人们还在苦苦摸索,但至少,电竞行业人才的培养步入了正轨,策划、解说、制作等职业具备了科班训练的渠道,有志之士大可追寻心中所爱,在未来的中国电竞领域发光发热。

❗️以上整合的索引均按照本人的理解逻辑总结,分点顺序不一定与纪录片原叙述一致,仅供内容层面的参考。若有错误欢迎指正,不胜感激!

 短评

正确打开方式:不要看有什么电竞游戏,不要看有没有你的爱豆,把电竞看做一个整体。

5分钟前
  • Kame
  • 力荐

呵呵,王者荣耀那么多镜头,王者荣耀=中华传承,其他游戏都是外国文化输出,我口区了。大大的标题写着“电子竞技”,星际好歹是漏了一下面,电竞教父黄哥怎么就只漏了一下面,怎么也得占个半壁江山叭不过那句鄙视链倒是真的,可以最后一句没说出来,实锤了。整部片子文案极其辣鸡,尤其是后面那十几分钟,看得👴口区了。还敢叫纪录片,就整一个腾讯游戏宣传片。电子竞技在中国(x)王者荣耀在中国(√)

6分钟前
  • 兵部侍郎千夏
  • 很差

这片子不是给你们这些婆罗门看的,是给那些还对杨叫兽深信不疑,认为打游戏是一种病的家长们看的

11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我觉得挺不错的 把电子竞技的起源和发展讲的很仔细,说到了MOBA游戏的起源 也提到了DOTA对这种模式的促进,进而说到了最火爆的LOL,也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游戏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就比如VR(虚拟现实)游戏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游戏方式而且我也正在学这个专业。

14分钟前
  • 武桐
  • 推荐

2023.5.7-15

15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推荐

能不能找真正懂电竞的人来做?

19分钟前
  • 至尊寶
  • 还行

只能说腾讯还是挺厉害的,虽然后面都在说王者荣耀,但不能否认它的成功,而且电竞能有今天的发展腾讯确实出了很大一部分力。

22分钟前
  • 季春四日
  • 推荐

狗屁电子竞技在中国,活脱脱的王者农药拔高洗白宣传片。

27分钟前
  • lesnem
  • 很差

虽然王者出场率太高,对游戏的讲解也不深刻,但是毕竟是腾讯出钱,央视播出,很多东西也不能苛求。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信号,一个象征。官方在推广电子竞技前肯定会先吹风洗白一波,告诉大家游戏不再是“电子鸦片”。时代真的变了。

30分钟前
  • 普通无产者一员
  • 力荐

有的人看了5分钟就下结论,有的人玩了几个游戏就秀优越,有的人毛还没长齐就开始指点专业人员。在这部纪录片的评论和弹幕中,低幼化的废青现象发挥的淋漓尽致。鄙视链的存在是阻碍游戏发展的一大屏障,不幸的是,那些自诩为核心玩家的你们加剧了这一现象。玩了几年游戏,就误以为游戏发展是因为你们的存在,你们有几个人经历过电子游戏被冷眼旁观而处于鄙视链低端的日子?现在大环境好了,别的没学会,冷嘲热讽倒是学了不少。

35分钟前
  • 佐伊
  • 推荐

电子竞技在腾讯

36分钟前
  • 座山客
  • 很差

比片儿好看的是短评区…腾讯的野心是拉着央视把一个电竞产业的朝阳之处给讲了,尤其是手游电竞,大概率目标受众是我这种对电竞确实不了解的人,比如广告商、地方政府,甚至家长等…不可避免就伤了老玩家吧,尤其是普遍反应的,怎么鼻祖电竞游戏都不讲明白呢?但一个产业能做大,准入门槛放低,百花齐放可取所需,且有健康的商业化模式,才能良性发展咯…捍卫鄙视链不如捍卫游戏规则

41分钟前
  • 吴异.nova
  • 还行

这个纪录片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目标,就是对电竞的科普。打破了普通人和电竞人之间的壁垒。

42分钟前
  • 不二
  • 推荐

如此腐朽的拍摄方式和制作水平配得上电子竞技这种新兴体育么?中国电竞不提dota简直就像在耍流氓,确定不是腾讯广告片?

45分钟前
  • 😷
  • 很差

要我说,电竞也快20年,配站的上台面的也就星际,魔兽,CS,Dota,LOL,最多再加一个fifa。前三个是一个时代,尤其是魔兽,更应该大书特书。这三款游戏就得掰扯两集。然后是Dota LOL,虽源于war3,是后起之秀,但也出过傲人的成绩。加上国内也是受众广泛,也得掰扯两集,最后像fifa,还有吃鸡守望炉石,也算是有资格拥有画面。至于那个游戏?

50分钟前
  • Castilla.
  • 还行

20200806,哔哩哔哩

51分钟前
  • hj
  • 力荐

说拍的烂的大多是对腾讯的戾气太重,第一集的核心就是“游戏不仅仅是游戏”,你要提游戏产业你不提腾讯你提谁呢?先把游戏发展史讲了一遍,再以暴雪为例去呈现电子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最后用王者荣耀收尾来表现本土游戏厂商用游戏来传递中华文化,整个逻辑没什么大问题啊?说DOTA CSGO LOL没镜头的,真就不等剩下五集了?等讲赛事的时候你看有没有LPL夺冠好吧。

53分钟前
  • 血与冰激凌
  • 推荐

不会拍纪录片的话可以去看看V社拍的ti纪录片,抄都抄不明白吗?

57分钟前
  • 跟波波学围棋
  • 很差

能以尊重的态度去介绍参与电子竞技的人就够了,不用扯那些文化融合输出的大概念

1小时前
  • 荒野侦探
  • 推荐

这部纪录片拍于2018年前后,但最终在2020年才得以首播,六集的时长并不算短,片中所讲述的内容也相对还算比较丰富,但可能是编导策划等人对于电竞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自身的纪录片制作水平一般,最终导致这总时长300分钟的片子,给人呈现出一种意犹未尽、浅尝辄止的感觉,当然,作为第一部由官方拍摄并且用正面态度去推出的电竞纪录片,它的存在本身已经是不小的价值,而且对于普通电竞小白来讲,它所囊括的内容也是足够多了。片子分为6集,每一集都有自身的主题,从电竞在中国发展的原始期到现今的最新阶段,勾勒出了它的前世今生,相应介绍了电竞在成长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和各领域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一些电竞圈的明星选手及战队的生存状况和赛事的组织规模等,试图用一些个人化的例子去消除外界对于电竞的某些偏见。

1小时前
  • 润物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