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黄志忠,朱亚文,李现,焦俊艳,吴樾,阚清子,李岷城,冯文娟,陈数,杨颖,余皑磊,关晓彤,小爱,伊拉尔·帕萨,亚历克斯·皮希汀,赵亮,周波

导演:刘伟强

 剧照

中国机长 剧照 NO.1中国机长 剧照 NO.2中国机长 剧照 NO.3中国机长 剧照 NO.4中国机长 剧照 NO.5中国机长 剧照 NO.6中国机长 剧照 NO.13中国机长 剧照 NO.14中国机长 剧照 NO.15中国机长 剧照 NO.16中国机长 剧照 NO.17中国机长 剧照 NO.18中国机长 剧照 NO.19中国机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5

详细剧情

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长篇影评

 1 ) 这剧的逻辑!服服的。

欧豪在32000英尺的高空被吸出驾驶舱外,在失压低温高速缺氧的状态下持续了30多分钟,被重击加速度的冰雹砸。飞机落地后居然可以自己走下飞机,还婉拒了去医院检查,选择去抚摸飞机,顺带谈了个恋爱。

机长张涵予在零下40多度的驾驶舱操作了那么久。然后漫步在机舱中和源泉握手互相鼓励。

他还可以当天从成都赶回重庆回家陪女儿过生日,整个事件的轻松程度好像就是他开车下班路上刮擦了一下而已。

 2 ) 对不起,我想多了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至拉萨飞行途中,起飞半小时后,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爆裂脱落。机长刘传建当机立断,在与地面控制中心获得联系后,迫降成都双流机场。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一共只花了34分钟,包括机长在内的128人全部生还。

刘伟强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

张涵予站在浴室里冲水,用手机计时,他的表情坚毅而凝重。我想,这是一个铺垫,可能在逼自己接受什么残酷的过去吧。。。对不起,我想多了。

在飞机起飞前,给了很多路人甲各种乱七八糟的镜头。我想,肯定会有一两个是要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来加剧情节的紧张程度的。。。对不起,我想多了。

头等舱的胖子临近起飞时还在打电话,面对那么漂亮迷人的空姐还那么嚣张无理,我想,肯定这家伙中途要出来搞事情的。。。对不起,我想多了。

没事干的第二机长杜江,休息时跑到头等舱去尬聊撩妹。一个小时前他还在和老婆 AngelaBaby Kiss Goodbye 啊!这是什么伏笔吧。。。对不起,我想多了。

挡风玻璃破裂,耍帅的副驾驶欧豪半个身子被吸到机舱外,足足得有十几分钟吧?低温,缺氧,外伤。最后被拉进来,肯定已经生命垂危要抢救啊。。。对不起,我想多了。坐回座椅,绑上安全带吸点氧,血槽回满。

5 个空姐有一个晕倒在过道上。所有人已经寸步难行了。知道自己下属出事的袁泉,她肯定会不顾自己的安危,想办法救起下属的。。。对不起,我想多了。倒地那个,被人叫醒自己坐到椅子上去了。

航空爱好者关晓彤出现了,一溜很专业的设备,加上和几个疑似备胎一顿没头没脑的讨论,肯定她要整个什么营救计划吧。。。对不起,我想多了。她除了睁大眼睛表示紧张惊恐之外,就是跑到小山坡去等着看热闹。

飞机冲入了积雨云。冰雹「嗖嗖嗖」子弹一样的打在机身上砸出小坑。前面一半的挡风玻璃已经没有了啊,人肯定得被砸个半死啊。。。对不起,我想多了。那些冰雹破不了主角的金钟罩光环。

飞机超重迫降,预计会冲出跑道。怎么减轻重量保证顺利降落呢?打开舱门扔掉一些行李?或者再绕个几圈烧掉一些油?总之机长肯定能想出方法的。。。对不起,我想多了。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在部电影里出现的,跑道够长。

飞机迫降成功,管理局的人上来,黑着脸看了一下驾驶舱,用手机拍了照片,一句话没说。我按下暂停键,还有 30 分钟片长,肯定要反转了。。。对不起,我想多了。管理局的人和机长握了个手,留下一句「太牛逼了」,就消失了。

我有点不能忍了。快进。看到还有一个「一年以后」,是不是叙叙旧的时候哪个人良心不安,爆出驾驶舱玻璃破裂的真正原因啊。。。对不起,我想多了。就是大家干个杯。

以下是我采访刘伟强导演的实录:

我:刘导,你好!你怎么看《中国机长》获得 24 亿票房的成绩?

刘伟强:幸好踩了个国庆档。

我:。。。里面有个情节,有妇之夫的机长杜江跑去头等舱搭讪女乘客,你是想表达,事业成功的多金男人,即使有貌美如花的老婆,都也是男人,这社会上没有「不偷腥的猫」吗?

刘伟强:哦,不。电影剧本需要他在发生事故时在驾驶舱外面。我们也考虑过他去搭讪男乘客,但感觉怪异你知道吗?杜江还是很 man 的。

我:。。。影片开头和结尾有很多对电影情节实际没有任何作用的镜头,还有关晓彤那段。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是有什么大众看不出来的伏笔吗?

刘伟强:一般电影都是 90 分钟到 120 分钟。这个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实际上飞机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机长一共只花了34分钟。如果我只拍 34 分钟的电影,你不觉得太短了吗?

我:。。。同样是空难片的《萨利机长》,原型事件里飞机从被大雁撞击到成功迫降只有不到4分钟,却被拍成一部 96分钟的电影,只比《中国机长》短了 15 分钟。

刘伟强:是的。所以这部片子没有一点抄袭的嫌疑。

我:。。。里面明明有引擎起火爆炸,为什么飞机没有影响?还有降落滑行时推动器失灵的镜头,但是最后三个人手握在一起又能拉动推进器呢?

刘伟强:是吗?拍着拍着就忘了呢!

我:。。。刘导,这部片子你打几分?

刘伟强:5 分吧!

我:。。。满分 10 分,你意思承认它是不及格的?

刘伟强:哦我以为是满分 100 呢!

(以上对话,纯属虚构)

所以,《中国机长》能在豆瓣上获得 6.9 的高分,是因为很多人都不好意思给这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打上一个低分。我想,能拍出《无间道》的刘导演,应该不会弱智到看不出自己这部片的烂。烂的原因可能很多,准备时间仓促,投资人的压力,航空专业知识的匮乏等等。

但这不应该成为理由。因为,这种片子拍烂了,对不起的不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是真实故事里的英雄主人公 —— 刘传健。

 3 ) 只是普通的一天嘛,生活很美好的(大篇幅剧透)

昨天看的点映。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很多评论了,很多人觉得一般,说没拍出人性,没拍出冲突,感觉很失望。

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就是不拍人性,不拍冲突。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这就是普通的一天,只是发生了一件不普通的事。

以下涉及剧透,慎点。

电影一开始,就是刘机长早起,正常洗漱,给狗狗上药,和女儿告别,强迫症发作调整客厅的布置。然后镜头转到各个机组人员,也是正常上班。

这里表白一下李沁,李沁从车上下来的一瞬间,我真的感觉到她和用伞接她的那个男人正在浓情蜜语谈恋爱,果然没几个镜头,袁泉就和李沁在聊结婚的事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大家伙普普通通的上班,原来咋样还是咋样。

机场群像也很赞,小朋友看到机长的反应棒棒的,小朋友都是这样的,因为喜欢飞机,喜欢飞行员,所以要和机长打招呼呀,机长也及时给了反应,感觉很和谐。

起飞前的检查很顺畅,虽然不是很懂,但看过去就很专业的样子。

后来上客了,出事前感觉也是很正常的样子。反正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一天嘛。

然后突然,玻璃裂了。

机长本来以为是小问题,就联系了地面,申请下高度,返成都,管制也同意了。

然后小问题就“砰”地一下,变成了大问题。

节奏感我觉得很好。

过程当中群像我觉得挖得不够深刻,但是还可以,该有的都有。

生死境地之前,有失态的,也有强行镇定的。

穿云的时候,代入感很强,我也是真的很紧张。

地面原来联系不上8633已经有点慌了,但至少雷达还能看到8633,还能调度空中飞机净空,但穿云的时候8633从雷达图上消失的时候,地面真的觉得凶多吉少了。

当时我眼睛都湿了,可是镜头给了黄志忠,他咬着耳麦哭的样子让我哭笑不得……

后来飞机穿云成功,重新出现在雷达图上,地面那种庆幸感也很棒。

双流塔台迅速调动机场空出地方给8633随便降落,主要还是因为联系不上啊。

在接到空中其他飞机转过来8633发出的降落信息时,塔台也是迅速地安排救助资源过去接应。

后来8633成功降落,不管是管制还是塔台都很开心,但是开心只是一瞬的事,因为大家还很忙,还有很多飞机要飞,之前因为8633故障造成的大规模延误、停飞都要处理,所以大家欢呼了一下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这点也很赞,我最怕所有人、所有资源为主角团服务了。当时8633成功降落,地面欢呼的时候,我深怕一伙人全站起来拥抱庆祝,喜极而泣。

没有真是太棒了。

也通过这个画面,更加深了“这就是普通的一天”的感觉,8633的事故只是普通一天中出现的小插曲,能处理,处理完了生活仍然是按部就班地在继续。

后来下客了,大家欢呼要见机长啥的,感觉有点尬啦,见不到机长就不上车,知道的知道是要感谢救命之恩,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找麻烦……

但是大家普遍不看好的后续20分钟,我觉得还可以。

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对影片的定位的“普通的一天”,所以我觉得后续是在维持这一点。

刘机长早上普普通通地洗漱上班,晚上普普通通地下班回家给女儿过生日,多好。

后来,飞机上的乘客换了一个时间,继续他们去往拉萨的行程,这一次顺利到达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出了一件小事故,只是延迟了去的时间,但最后想要到达的地方都会到达,想要见的人都会见到,时间虽然晚了一些,但是生活还是美好的,不是吗?

最后盛赞一下好久不见的“三德子”,扫地大叔和黄志忠唠嗑的那一幕,我感觉很舒服,说不出缘由的那种舒服。

然后小意见是,如果把三德子和黄志忠唠嗑那一幕直接上升天空,一台飞机飞过,空镜结局,我感觉就完美了。

一年后,确实有点多余啦,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就是了。

个人感受,10分我能给8分吧。

 4 ) 电影辜负了这么棒的题材

这部电影符不符合事实这事相信当时关注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段穿越危险云层的桥段,我想可能导演想增加戏剧性,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事件本身在世界民航史上也堪称奇迹了,非要在这基础上神化,只会降低可信度,很多人说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改编一些情节没问题,但是注意改编要合理,机长在采访里是怎么说的,那天没有云,天气很好帮了很大的忙,不然就很难成功迫降了。一定要把这种当事人特别说明不可能的情况改编进电影吗?而且,这电影如果按照事实拍的话,原本完全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航安全,这是免费的航空业宣传,更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可是经过这么一夸大,之前不了解真实事件的观众看完电影回家上网一了解,反倒觉得真实的情况没什么大不了,小菜一碟,不值一提。另一方面,想拿此片证明我们的航空安全也立不住脚。毕竟不是事实。

其实真实的事件不用夸大已经足够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了,出现问题开始,机长如何处理,如何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利弊纠结,可表现的太多了,可是最终拍出来的效果真的太浮于表面。举个例子,比如说,空管中心的指挥说,他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到达了人体极限,我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最低级的,九千米高空前挡风玻璃破碎,人体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应该是怎样的反应,如何的痛苦,完全应该直观的表现出来啊,这难道不该是这部电影的高潮么,可是极端寒冷,缺氧,失压全部没有认真刻画,最终只是借由配角的一句台词轻轻带过。我记得之前采访机长的时候,好像主持人问机长你在出事的时候想到家人了么?机长说完全没有时间分神想这些,必须全神贯注。可是电影里是怎么表现的呢?机长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出现了女儿的幻觉,然后和打了强心针一样,开足马力,冲出危险云层......这是什么男频小说吗,这简直是对刘机长的业务能力的抹黑。

还有片尾朱亚文看了驾驶机舱后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牛,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把观众当弱智,生怕观众看不明白,强行解读。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本该演出来最后都是靠内心独白强行表达,这种偷懒的做法让片子整体看起来非常low,没质感。

然后来说说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整部片子完全没有节奏感,七零八碎。电影高潮部分毋庸置疑是发生状况到完美解决的过程,可是整个过程被导演切割的支离破碎,电影名字叫中国机长,那么高潮部分肯定是要表现机长的杀伐决断,展示操作技能的牛x,以此来一气呵成的营造紧迫感,可事实是,在关键时刻,一会儿穿插机长的老婆孩子,一会儿是副驾老婆,一会儿航空管制中心,一会儿地面救援准备,一会儿又是地面群众质疑,这都不说了,还要强行加入一帮什么航空爱好者之类的(对不起,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格格饰演的究竟是什么身份)就这一堆支线穿插其中,电影还有可能好好的刻画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吗?想描画也没工夫啊!所以这电影是不是该换个名字,比如《我的航班遇险了》??

飞机落地之后无法刹住,其实如果平时关注空难的话应该了解,绝大多数飞机事故都出现在落地之后,因为无法刹住很可能起火或者翻倒发生爆炸,看这段的时候,我的心都揪紧了,我刚想仔细看看是不是轮子擦出火花了,啪,镜头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轮子瘪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马上就要滑行到跑道尽头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大概在七八次左右,气的我当场骂街,这么千钧一发之际,就不能让我好好的沉浸在紧张的氛围里吗?我他妈看着格格,一脸的黑人问号脸,这人谁啊,为什么强迫老子一直看她啊!!!!对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格格名气大就只点名她,其它的刷脸咖也应该被记住,比如机场航站楼那女的还有杜江强行撩的那女的都有非常密集的特写镜头,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她们接下来会有什么重要戏份,后来证明我想多了。

另外还有什么空乘专业度,不仅没有体现,感觉一直在抹黑,比如空乘坐在乘客的腿上抱着孩子,受伤空姐醒来后活动自如身轻如燕,下飞机的时候卻躺在担架上被包裹的像个粽子。副机长还可以随意出驾驶舱撩妹,我看完只觉得机组真的非常不专业......这电影真不是在黑四川航空吗?

可能我的要求有点高了,或者导演根本没想拍个什么精品出来,只想在国庆档抢个票房,只是对于事件本身对于机长以及对于航空事业,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非常不合格。

 5 ) 紧张有余,深度不足,电影《中国机长》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

01

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电影之一《中国机长》即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

这部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真实事件的电影,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空难题材影片。

在《中国机长》,只有2000年上映,邵兵、尤勇和徐帆主演的《紧急迫降》属于同一类型,也是根据民航真实事件改编——1998年东航MU586航班起飞后前起落架故障无法放下,最后紧急迫降成功,机头着地,无重大人员伤亡。

去年川航的紧急事件和机组成员的成功处置,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也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作品。

飞机挡风玻璃碎裂,这在全球民航飞行史上也不过是第二例。在机长刘传健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处置下,飞机最后安全落地,无重大人员伤亡,他和他的机组成员都不愧为“英雄”的称号。

这部《中国机长》上映之前,很多人都会把好莱坞的那部《萨利机长》拿来比较。也是根据奇迹般的真实事件改编,也是以英雄机长为主角,两部电影乍一看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萨利机长》由奥斯卡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但这两部电影,无论从类型还是风格,都很不一样。一个是灾难类型的主旋律商业片,一个是剧情传记片。

《萨利机长》只是在一开始重现了飞机空中遇险,机长应急处置,成功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过程。

之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在接受美国空管局冰冷的事后调查过程中,机长所受到的质疑和他内心的波动这一矛盾冲突中。

而《中国机长》整个影片全景式再现了飞机遇险前后的全过程,着重刻画了机长和机组成员沉着镇定、临危不乱、尽职尽责的应急处置。

这样的拍摄手法不能说不好,影片也把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机长和机组成员的英勇表现很好的呈现了出来,但棍哥认为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缺乏了些深度。

说到底,英雄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02

现实中,机长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在事件发生后,不但接受例行调查,更是要进行长时间的身体和心理的治疗。

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曾当过空军训练官的刘传健也一样很难完全恢复。

在最初的几天,副驾驶员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驾驶舱被气流吹得七零八落,这些场景时不时的像电影一般在刘传健眼前闪回。

心理压力过大的他经常失眠,不得不拨通心理医生的电话寻求帮助。

刘传健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反应。他患上了高空减压病,长时间全身疼痛、身体关节发痒,难受得不行。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医生告诉他,经历过极限状态的身体,要想彻底恢复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机长尚且如此,其他机组成员更是长时间被心理上的阴影笼罩着。在事件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机组成员才开始做复飞的准备。

当时被吸出窗外半个身子的副驾驶员徐瑞辰,在复飞体检时需要往眼睛喷气流来检测眼压,这对飞行员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体检项目,但徐瑞辰怎么都做不来。

直到去年11月,通过了复飞训练的刘传健,才和当时与他经历生死的其他8位机组同事一起回归蓝天,成功执飞成都到北京的航班。

便如此,复飞那天的刘传健进入机舱还是很忐忑,不可控制的回忆起半年多前那天的细节。

落地后,刘传健又被媒体记者团团包围。面对这些关注,他一直不能适应。他说“每一次面对镜头,回忆往事,对我来说,都不容易,我希望,大家能慢慢淡忘这件事,也把我淡忘。

以上内容,都来自今年年初媒体的报道。

希望被大家淡忘的刘传健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事件过去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部《中国机长》就如此迅速的被搬上了大银幕,让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们再一次成为人们目光关注的焦点。

03

这些后来的事情,并不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内容。

本片导演刘伟强和他的主创们,把这件事搬上银幕选择了中规中矩也最为保险的方式。

川航的这次事故,从早6点25分飞机起飞,到最后7点46分安全降落,全程不过1个小时21分钟。如果从7点10分左右挡风玻璃破裂算起,仅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显然就算全程记录,也撑不起一整部电影的时间。

于是,《中国机长》把剧情用经典的三段式进行推进:准备铺垫、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解决后的收尾。

从机长和机组成员执行前的准备开始,到乘客登机前后,飞机顺利起飞作为第一段。这段特意配上了机组成员、乘客生活化一面的描写,配上轻松的音乐,为后面的突发情况做反差表现。

挡风玻璃破裂后的整个危机过程,电影比较真实的进行了呈现。为了增强紧张感和故事性,还增加了比如乘客与袁泉扮演的乘务长的冲突,遭遇并穿越雷暴云团等戏剧化的艺术处理。

全景式的再现也没有缺少地面各单位的调度,甚至连业务航空爱好者的视角都加了进来。

由于电影本身的结局众所周知也就没了悬念感,紧张感就成了电影重点要突出表现的方面。

人和人的冲突、人对危机的处理,也基本在灾难类型片的元素和框架下进行。应该说,这部分的处理还是不错的,能让人跟着揪心捏汗。

飞机安全落地后的段落,就有点刻意煽情了。欧豪扮演的副驾驶,是伤势最重的人,却不但没有第一时间接受救治,还有空继续撩妹,也是醉了。机长当晚就从成都回到重庆,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也太脱离实际。

只有朱亚文饰演的空管局人员轻声说的那句“怎么这么牛啊”充满力量。

04

回到前面的问题。

《中国机长》对机长和机组成员的刻画都没有错,甚至为了凸显他们的英勇、果敢、尽责还做了很多高于事实的戏剧化处理。

可这些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对塑造英雄们的形象而言就够了吗?

不客气的讲,这样对英雄的刻画还是有点过于脸谱化。虽然也加入了他们生活化的一面,可还是显得刻意。

机长一直不苟言笑,二机长和副驾驶都成了撩妹高手,这样的演绎是否合适?

更遗憾的是,事后他们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困难和影响没有丝毫的展现。最后一幕,一年后大家一起吃火锅,看起来其乐融融,没有半点阴影。

这样简单化的角色设定,还导致一个问题,包括张涵予在内的几大主演,表演上并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漫威电影中的英雄?因为即使是超级英雄,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脆弱、恐惧和心结。正因如此,当他们做出英雄事迹和壮举时,才更能打动人心。

《萨利机长》的好,也是在于它把英雄机长内心面对世人关注的惶恐不安,面对调查的挣扎和自我怀疑很好的表现出来。

假如,《中国机长》也能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把视角向机组成员们事后的内心有所触及,不但不会削弱英雄形象,反而会更彰显他们的真实和鲜活,影片也会更有意义和深度。

就像刘传健在采访时说过的:“我可能运用了我的职业技术去把它做好了,但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民航不需要什么英雄,需要的是安全。

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后怕、做噩梦、留下心理创伤。然而,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英雄事迹,不才更显他们的不易和伟大吗?

 6 ) 9800米高空的神操作!10个关键词全方位了解《中国机长》

“你怎么这么牛”

这类电影还是要交给会拍的导演、会演的演员。


真实感

《中国机长》从题材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灾难片,但电影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因为机长力挽狂澜排除掉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突发事件类”甚至“行业类”电影,跟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当年在正大剧场播出的《九霄惊魂》(改编自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类似,当然还有我国之前的《紧急迫降》。

很多人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跟《萨利机长》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之前对这部电影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5·14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去年轰动一时,当时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现场直播,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也正因这种“透明”,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观影前就对电影的表现力存疑,毕竟在类型片奇观层出不穷的今天,美国片里掉个飞机都是家常便饭,这部电影能有什么施展空间?

结果我们还是低估了类型片的潜力,一起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毫无秘密可言,但恰恰是电影工作者寻找突破口和增强电影表现力的天然素材,毕竟“真实”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中国机长》所追求的,就是事无巨细地强化这起事件的“真实感”。

但《中国机长》所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写实”,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用到故事片的张力和导演的调度。


“控场型”导演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纵观其导演生涯,影像张力是其拿手好戏,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控场型”导演。比如麦兆辉、庄文强写的《无间道》剧本,刘伟强负责导演+摄影,他能把这个故事的气氛给烘托出来,这就是“美强”的特点。

还记得10年前他拍的《精武风云》,陈嘉上那烂故事水得一比,但刘伟强硬是凭借超强调度能力把这部大烂片拉升到了及格线,还贡献了陈真变身蜘蛛侠大战德国兵的表情包。

之后刘伟强的作品一直水准不一,这里面,有天不时,有地不利。直到这部《中国机长》,并不是说刘伟强只擅长这种类型,而是这样的电影需要刘伟强这样的“控场型”导演。

简单而言,对于一个大众周知的真实事件,需要这样的导演,在真实的基础上,来把气氛“搞上去”!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的功效,有三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专业性

开场20分钟的内容,就是呈现的这方面内容,从剧组人员就餐,到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等等准备,这段内容节奏很快,而且很细致,方方面面的呈现起飞前的准备,展示了机组人员的专业性,几乎可以当民航科普片用。

由于我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段内容的作用,其一就是铺垫,暴风雨前的宁静,造气氛。其二,这些专业人士,将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对危险,解决危机。这是典型的类型片角度。

导演正是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的噱头,对电影事件之前的戏剧化,进行了气氛和节奏上的加工,为该片原本不利于娱乐大众的地方,提供了娱乐性的底色。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代入感,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和事件之上。


★其二,当然是气氛营造了

而当事件发生后,“美强”的特色就出现了,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镜头快速移动中拉伸画面,过肩拍的主观视角等等,都是为了电影紧张感而服务。尤其是飞机拉升的桥段,对晃动机翼的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一种机翼连带镜头几乎要被撕裂的感觉。

当张涵予饰演的机长驾驶飞机,找准时机,冲向积雨云和闪电之时,黑暗和安静与动荡和噪音交替出现,这是全片气氛最佳的地方。

别说后面的紧张环节了,就连上述前20分钟的内容,都颇显功力,事件起因、经过一气呵成。

这部电影看过一次手机,就是民航爱好者出现的时候……你懂的,里面有某位演员,这1分钟的是“尿点”,咱们随后再说


★其三,多方面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机长》最成功之处,就是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都有塑造。

不是觉得“就破个挡风玻璃的事儿不够紧张吗”?不要紧,电影不光展示飞机里的状况,连外部环境都有描述。

当风挡破裂之后,机舱一片狼藉,镜头马上切换到地面塔台,李现呼叫“四川3U8633”,飞机与地面失联,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随后,多个空中调度员的呼叫,紧接着就是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行动,再到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

所以这部电影名为《中国机长》,其实算是群戏,正是这位多方面的展示,不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将气氛烘托到一定高度


类型化的典范

感觉刘伟强有点像当年邵氏电影的“紧张大师”孙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材,都会在镜头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而恰好《中国机长》这样的故事,很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出来。

PS,无独有偶,当年刘伟强导演的《新人*皮灯笼》,就是翻拍孙仲在1982年的同名老版。

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但对比好莱坞,还是有着差距,比如托尼·斯科特的《危情时速》,二者对比,高下立判,中国电影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又说回来,电影这样追求“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角色刻画深度的欠奉。这里不得不拿出《萨利机长》说事儿了。

《萨利机长》主要就是通过事件和后续故事挖掘了萨利机长的角色深度,这一点在《中国机长》中就没有体现,前文说了,二者不是一个类型,本片这样“强气氛、真实感”的叙事风格,角色刻画和故事性向来是弱项,是天然缺陷

所以电影中对机长乃至其余角色的呈现,只是完成了角色塑形,事件发生后,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精准的应对,重点表现角色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而飞机飞入云层之前的回忆煽情段落,只是为了增强人情因素感染而已,聊胜于无。

退几步说,过程太紧张,忙着一顿操作顾不上深度刻画角色,没办法,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这样的特征,也决定了本片与同期几部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两部电影是“强情绪”的作品,先刻画角色调动情绪,再烘托主题。而《中国机长》则是通过气氛渲染,强调真实感烘托主题。

关于电影评述,以上。

下面说点题外话,从不同角度,了解这起被称为“世界民航史奇迹”的事件。

PS,电影真的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记得电影中,飞机备降时,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大概是“低头、双手握拳放胸前,颈部用力”这样的话术,这个动作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做了一遍,偷瞄了隔壁一眼,原来不只我一个这样做了!


第二机长与“驼峰航线”

电影中除了机长和副驾驶外,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也是真实的。关于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职位,电影中描述得很清楚,因为高原航线需要“双机长制”。

说到高高原航线,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是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这个“缺口”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

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是空中战略物资的要塞。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条航线被誉为“死亡航线”,因为前后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1000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是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

之所以说这条“驼峰航线”,是因为中国机长的这条高高原航线不亚于前者,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飞机性能早已平趟任何航线,但不要忘了,咱这几乎算是“万米高空开敞篷”哦。

“万米高空”毫不夸张,当时的实际巡航高度是———9800米,时速800公里每小时,外部温度是零下40度。

别说这种条件,咱大冬天在街上穿个风衣、不戴手套骑个自行车试试,更何况当时机组人员穿的是衬衣,副驾驶半个身子还在外面。(下图当时事件中,副机长被风吹破的衣服)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正常人别说处理疑难险情了,就算不被冻僵,貌似也干不了啥吧?

幸亏有第二机长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我们往下看。


PS:专访川航英雄机组

不过根据当时机长刘传健(电影中改成了刘长健,意为改编)所言,当时没觉得有多么寒冷:“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这段内容来自《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专访川航英雄机组》,发表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5月20日。

如下数据和引用话语都来自这篇访谈,而且看过访谈在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写实之处,包括风挡破裂之前张涵予与李现的对话,可以听一下当时黑匣子的录音,一字不差,就连语调也一样。

所以,DISS这部电影不专业的,包括质疑李现的声音太过平静没有情绪的,可以再去看看那个访谈,去亲耳听一下真实事件的录音。


释压与缺氧

民航客机的实际平飞高度在7000米——10000米之间空域内,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已经很低,氧含量也非常低。飞机在运行过程中,飞机会进行增压。所谓增压,就是客舱内的大气压力要高于环境大气压力,这样乘客才不会有不适感。

飞机内部气压有一套运行系统,举个例子,就像吹气球一样,飞机系统不断往客舱送气,但是排气口是受控的,如果想让内部压力大一点,就把排气口关闭小一点,这样进的气比出的气多,压力自然就会上升。如果想让内部压力下降,就把出气口开大一点。

电影中,风挡破裂,相当于这个“气球”破了,这就是飞机释压所带来的后果,除了惊吓之外,那就是缺氧了。可怕的是,缺氧是隐性的、累积式的,飞行员几乎无法察觉。

电影中,近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可以参考李炜晟机长的译作《飞行员应该了解的高空生理学、缺氧现象和快速释压方面的相关知识》,原文作者Pendleton,写于1999年。

万米高空释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们机长刘传健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选择了继续操纵飞机。

这是误操作吗?按照机长的说法,“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机长一心只想将飞机操作好,如下为《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的访谈截图。

这时候,第二机长的功劳出现了,他来到驾驶舱,帮助机长把氧气面罩戴上,并帮助机长按摩手臂,才度过风挡破裂初期的难关。

说句严重的,假如不是杜江去头等舱“撩妹”(真实情况是,第二机长梁鹏当时是在客舱休息),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一下子如果三位都在驾驶室内全被“包圆儿”,没准到最后都失去知觉了,就像关晓彤口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那样,机上人全部缺氧晕过去,飞机只得依靠自动驾驶模式留在空中盘旋待命,直到燃油耗尽。。。


PS,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塞浦路斯的太阳神航空事件,是人祸。

机务做完机舱加压测试后,忘记把加压掣从“手动”变回“自动”,而飞行员也浑然不知。所以当飞机爬升时候,处于手动模式的加压系统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但飞行员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结果遭遇“隐性缺氧”,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机舱的乘客也是如此。

当时希腊空军曾派出两架F-16战斗机搜寻失联的客机,但发现客机后,F-16战机飞行员发现客舱内的所有乘客都毫无反应,飞行员也晕倒,就知道坏菜了,但无济于事,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121人无人生还。

所以,这是历史上最像灵*异事件的空难,曾经拍摄过《咒怨》的日本恐怖片导演清水崇拍摄过一部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以此为基础,可惜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烂的恐怖片之一。


安全高度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像美国电影《迫降航班》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野蛮机长那样,为了避险,把飞机大头冲下飞掠城市,避免了坠毁。

所以,机长这种“违规操作”算是应急反应,毕竟作为一个老牌飞行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会有这种应急避险反应,因为机长刘传健大致预估了“隐性缺氧”的时间。

首先,客舱一旦释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高高原地区的安全高度。

其次,虽然人在万米高空的有效意识仅有一分钟,但这是理论环境下。而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

根据知乎网友“加肥猫”的科普:

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7300米的高度(正好是高原安全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5-10分钟。
按A3199(空客A320系列)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300米,73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所以电影中,张涵予在飞到这个高度之后就摘下了氧气面罩,可见上述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所以在真实情况中,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也是正确的。

假如,风挡破裂时,按照飞行员常规操作,第一时间去戴氧气面罩,那么可能性的结果,就是氧气面罩戴不上,飞机也延误了最佳操作时机,可能就撞山了。


“军转民”

根据访谈所示,飞机下降高度后,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所以飞机只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低安全高度(7300米左右)。

这意味着,驾驶舱释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而是在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坚持了好长时间。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爆炸性释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和多数仪器也突然失灵,还有巨大的噪音。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有部分仪表已经不翼而飞,很多仪表损坏。

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一顿神操作,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刘传健机长毕业于空军第二轰炸学校,早年间是开轰炸机的。后来为原空军二飞院教官,现役的很多空军飞行员,都是刘传健的学生。四川航空于1988年正式开航营运,其中的飞行员有不少属于“军转民”,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可见“英雄机长”的名号真不是盖的。

当时很多外*媒都惊叹于这次成功备降,《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并称机长为“英雄”。


航空爱好者

说下关晓彤饰演的那个角色,很多观众不知道为何设置这个角色,其实这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他们是一群航空发烧友,喜欢研究飞机、看飞机、拍飞机,甚至模拟飞行的人(电影中,关晓彤的房间里真的有飞行模拟器),并且他们有个专业名称叫做“飞友”。(下图就是当时飞友拍摄的3U8633降落图)

飞友的航班监视器,监测到了一架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飞机挂出紧急代码,这正是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随后他们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对航班情况进行跟踪,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了后面的直击,而且成都本地飞友则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双流机场旁。

PS,飞机代码7700:表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但并非一定表示飞机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

所以电影中表现的情况也是真实情况,这个没得黑。大概是为了表达当空中与地面的专业人士在努力排除险情时,地面上还有这样一群发烧友在默默地奉献吧。

可惜,贡献了全片最大的尿点。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要放进去,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是为了电影内容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原事件而服务。

举个例子,槽点之二,就是那个头等舱吃面的大叔,特别讨厌,但这个让人吐槽的角色,是为了衬托袁泉乘务长的职业性,这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只是设定很低级罢了。

而关晓彤的角色,就是完全多余了,如果把这段删除,《中国机长》会更加流畅


风挡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事故原因,风挡玻璃到底为什么会破裂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纠结,飞机驾驶室风挡玻璃作为一种易损件,长时间暴露在外高速飞行,导致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鸟撞、冰雹等外因。

飞机检修人员肯定会定期检查,但检查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比如检查是否有裂缝、螺丝松动等等,但风挡玻璃高空意外破裂,这种极为罕见的事件并不能完全依靠前期检查,比如部件老化、累计损伤等等,这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川航3U8633的空中客车A319 B-6419号,是原装货,飞机也采用的是原厂玻璃,并且未进行过更换也无故障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飞机的空客A320家族,包括A319、A321系列,不是第一次经历玻璃开裂。新闻报道显示,此前已经有过玻璃破裂的先例,虽然没有这次川航航班严重,但也十分惊险。


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那次,英航5390航班,是英国产BAC111客机(跟川航不是一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二季里有过展示,不过那次是机长“出去了”。

1990年6月10日,一架从由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拉加的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当飞机到达指定高度(5300米)之后,正副机长都松开了肩部安全带,而正机长兰开斯甚至松开了腰部安全带。

然后风挡碎了,机长兰开斯被气流吸出窗外,脚部卡在控制盘上,自动驾驶系统被关停。而且也跟《中国机长》的情况类似:驾驶室瞬间释压,驾驶舱门被冲开,导致整个机舱释压。与《中国机长》不一样的是,人家驾驶舱门压迫住了控制杆,飞机瞬间开始加速俯冲。

这时,三个乘务员冲进驾驶室抱住了机长的腿,机长就仰躺在机体外面,处于昏迷状态,飞机俯冲被正面而来的狂风牢牢地压在机头上,更惨的是,这位就这种姿势在外面呆了22分钟,直到副驾驶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事后排查原因,是因为该飞机于出事前27小时曾被更换风挡玻璃,并采用了错误型号的螺丝,被维修主管忽略了。这跟川航不一样,川航的A319比对方的BAC111大,而且川航在9800米高度,环境更加严峻,所幸的是,我们的飞行员都严格遵守飞行手册,最起码都系了安全带。

还有类似的,都是空客A320系列了。

2015年11月1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空客A319-100飞机(与川航此架飞机同款)也出现了驾驶室风挡玻璃破裂。

2015年7月,律宾航空公司1架A320客机,也因驾驶舱内风挡玻璃龟裂,这是由于被冰雹击中。

2016年6月21日,越南航空一架空客A321-200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

2018年5月29日,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21飞机也出现了风挡玻璃出现破裂。

上述几起事件,除了菲律宾那次找到原因外,其余几次都是原因未知,川航那次也一样,所以事件之后民航局已经下发通知,对同批次飞机的风挡进行专项检查。

可见,就像电影中张涵予说的:“当你认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会找到你。”

意外发生了,所以就需要机组成员以及地面人员专业的应急手段了,一顿操作,成功地降低风险、正确处置危机,才是最关键的,不是吗?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


 短评

有点注水,关晓彤那条线有什么用?时间不够真要注水不如加以前飞轰炸机的情节,两星给真实事件,本身就值得竖大拇指,一星给袁泉,真的很有气质

8分钟前
  • 咖喱
  • 还行

关晓彤的戏份可以没有,完全没必要啊

11分钟前
  • 潇潇🐰
  • 推荐

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缺乏高潮,前后都太冗长,全片都在强调民航的专业素养,真正到了过雷雨的猛戏,居然不拍机长的神操作 ,反而开始用爱发电了??回来一查真实事件,原来就这部分是虚构的……好的,露怯了……打扰了。

12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一个天然适合做类型片标准模板的素材,本是一次极好全民科普航空常识,且可以做的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结果是,水分鸡汤含量高达60%以上的灾难片,扎堆明星,释放下情绪,潦草圈钱片。导演毫无追求犬儒至此,那也就一星为敬吧。

16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张涵予和袁泉演技不错,情节就很一般,还不如去看事件原型纪录片。

17分钟前
  • 不知道叫什么
  • 较差

袁泉的眼睛里真的有一种柔韧、硬净、清定的光。

1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机舱仿佛被女儿施了平安的魔法,云层如同被上帝切了重生的裂缝。只有他们知道,平安从来不是靠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重生并不能只靠上帝,还要有所敬畏的专业。当你相信没有错的时候,风挡玻璃却突然开裂。当错找上门的时候,除了讴歌和煽情,是不是可以多一点思辨,多一点追问,少一点自我陶醉。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本来挺好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加关晓彤那一段傻屌剧情

22分钟前
  • 1212
  • 推荐

两星半,事件本身其实拍得还挺标准,在国内这类片里拔尖了。可是无论是对比《萨利机长》还是《迫降航班》,中国机长的人物塑造都趋于扁平了,为撑时长前后加了不少交代群像和结果的戏,显得又散又长。这就是硬件达标软件废,指望刘伟强拍成《萨利机长》是不可能的,他参照最多的应该是《国际机场1970》。不过这样的影片对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航各岗位职能,还能对航空安全起到普及作用,这点比机上的安全须知管用。

2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商业包装的主旋律。袁泉、张涵予、张天爱都好。刘伟强的水准尚在,开场的职业奇观铺陈到位,登机到空难前的一段,平行剪辑小市民生活,紧凑生动。可这拍的什么剧情啊?飞机遇险,境外势力率先发难,心理失衡的边缘人图谋不轨。有人问得好啊:“难道我们没有知情权吗?”大难当前,你知情来干嘛?大难不死,你还知情来有啥用?英雄出手,大家都跟健忘症一样点赞、谢恩就好了嘛!追究责任、防患未然……这些事情我们根本不配知道。

24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张天爱尬,关晓彤尬,关晓彤还推了别人一把,笑死了,台词最后很尬

27分钟前
  • Alex.V
  • 还行

【C】如果说作为一部安全教育科普片,它很好。但作为电影,不行。首先空难情节没写好,比如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危险, 气氛那叫一个紧张……结果因为运气好降落成功了!空姐倒在地上晕过去了,群众那叫一个揪心……结果她自己醒了起来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上一秒紧迫的要命,下一秒危机随时间自然而然解决,机组该有的智慧和勇敢,因为编剧的偷懒完全体现不到位(除了张涵予俯冲飞机那一招还不错),只好用一遍遍的喊口号来弥补。而且台词写的实在是太不生活化了,好多对话和镜头,我怀疑自己在看央视的公益广告。真实感不是靠说一堆高大上的航空名词就有的,真实事例伟大不伟大和电影好不好,也不是一回事儿。《中国机长》就像机场通道张贴的一幅大型宣传海报,看着宏大却全无共鸣。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张涵予您作为机长,这眉毛画的是真浓。

3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别说紧张感了,就连电影感都没有,大部分时间拍得就和室内小品一样,人物形象模糊、故事单薄、群戏松散、煽情刻意甚至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没有,大量无聊又尴尬的台词更是让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感到煎熬。刘伟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居然连基本的视听语言都这么生疏了,本片别说和《萨利机长》比了,连《紧急迫降》都不如!

3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开拍前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力不从心,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中国机长》唯一的“空难背后的故事”,就是航天爱好者对空难的反应,但是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中规中矩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真实事件本身从起飞到备降仅仅42分钟,而电影化的展开明显提现了编剧的黔驴技穷,用非常中国式的煽情和新闻联播脸谱化的配角群像去努力拼凑时间。其实用纪实性手段去还原事件本身就能足够震撼(开篇一些很专业的行业术语其实就很恰当),但非要加入雷暴这种完全不符科学常理的奇观设计,完全是在画蛇添足,更别说关晓彤这种每一秒钟都能剪掉的支线。原本事件的真实感被削弱殆尽,成了一个编剧主导的类型片,可惜了真实题材。

37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还行

关晓彤和杨颖戏份真的多余...

42分钟前
  • 馬日立
  • 还行

关晓彤在里面干嘛。。。

45分钟前
  • 清水沟
  • 推荐

咱也不知道关晓彤是干啥来的 咱也不敢问啊

46分钟前
  • caecs
  • 推荐

110分钟时长=35分钟登机发饭上厕所+45分钟飞机遇难机长带领机组成功返航+30分钟热烈庆祝劫后余生,而中间那45分钟有35分钟=15分钟乘客摇摇晃晃好恐慌+15分钟地面人员满脸担忧但是毫无用处地望着屏幕+5分钟以关晓彤为代表的航空爱好者不知道出来干什么,所以你算算看留着塑造机长这个人物的时间还有多少长……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萨利机长》真是部好电影啊!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怎么这么牛啊”,台词是牛。大多都是通过外界去表现机长的厉害,倒还不如正面也去好好刻画机长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前面控制得还算可以,后面节奏就出了问题。一个劲儿地煽情,明显太过了。而结尾的处理更是让人有些无法理解。如此好的题材,结果拍成这样,真的就是白白浪费掉了。袁泉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暗指有感情戏,结果到最后却又什么都没有解释。请杨颖担任哭戏,这是来给片子制造笑点的吧。至于关晓彤那条线,请问又是什么操作?完全不明白这条线存在的意义所在。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随意出来搭讪撩妹,副驾驶欧豪也撩妹,乘务员坐在乘客腿上……槽点真的太多了,确定这不是在黑川航吗?川航3U8633备降成都事件是民航史上的奇迹,刘传健机长是大家的英雄。导演你就给我们交份这样的答卷,请问你对得起我们的英雄吗?

53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