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战2017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导演:钟少雄

播放地址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14

详细剧情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饰)受命来到危机四伏的上海,重建惨遭敌人破坏的地下抗日战线。在这里他遇到单纯却很有正义感的兰芳(赵丽颖 饰),这对临时组成的“地下党夫妇”将在战火纷飞中,携手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

 长篇影评

 1 ) 某些国内媒体,这部电影就是来打你们脸的

一年一度的小金人盛典距离我们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各家各户,忙乎一整年,挤进长跑名单的就那么几个。

《水形物语》狂揽13项提名,但已经中了金狮奖,应该是无缘最佳影片了。

哑女、同性恋、黑人、鱼人,《水形物语》堪称边缘人群大杂烩

现在看来,我们曾经吐血推荐的《三块广告牌》综合实力最强。

科恩嫂饰演的复仇母亲角色,彪悍程度近年难得一见

不过,这也还是凶险万分的,因为有一位来势汹汹的空降强兵——

华盛顿邮报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

这位强兵来得尤其晚,今年1月12日才在美国全面上映。

但来得最晚,你们排排坐,已经坐好的小朋友也得给我让个地。

影片已经纳入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的提名。

谁都不会不服气,因为这是好莱坞的“黄金圣斗士”三大拿——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

这次,九座小金人联手了。

他们瞄准的题材也是根正苗红的美国主旋律。

用行话讲——

“整部电影从内容到选角到导演本人都非常行货啊!”

影片的视角放在了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我们都晓得,五角大楼泄密,是世界十大泄密事件之一,轰动一时,甚至改写了世界格局。

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一个游离于政界、军界和学界的精英分子,原本是一位越战的坚定支持者。

但当他去越南考察时,却产生了怀疑: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的正当性到底在哪里?

后来,他接触到了关于越战的机密国防部文件,于是,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勇士,就悄悄偷出了大批文件,也就是——

“五角大楼文件”。

文件揭露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

多位总统、官员,早就知道,对越战争的结果,一定是美国战败。

但他们明知战败,仍然让士兵去送死。

原因是什么?

竟然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

影片的前半段就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景象。

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半段。

一个人知道没用,得让万千民众都知道政府的丑陋嘴脸。

这时,就得仰仗媒体的嘴巴了。

《华盛顿邮报》,如今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龙头,尤其爱管美国的国内政治动态。

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报业猛士,凭借笔杆子,就绊倒了尼克松政府,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辞职,垮台。

《总统班底》剧照

这让华盛顿邮报一战成名。

但其实,再往前一些,华盛顿邮报还是个小报纸,但它的战斗力早年就很猛,那时就和尼克松杠上了。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偷出的五角大楼文件,就是它们给捅出来的。

影片的焦点,就在于这些艺高人胆大的媒体人身上。

汤姆·汉克斯扮演总编辑本·布拉德利,他工作雷厉风行,不怕事,更喜欢大事,五角大楼这种惊天秘密,他认为一定要报道出来。

面对高压和危险,他捍卫了媒体人的原则——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

但他还需要一个人点头,就是梅姨扮演的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华盛顿邮报的创始人是她的老爹,随后传给了她的丈夫,结果丈夫去世,落到了她的手上。

可在男人主导的行业中,她并没有多少分量。

在各大会议上,男人们七嘴八舌,就她一个女人,插不上嘴。

报社里,老汤和其他男领导说是给她打电话,开电话会议,决定要不要出版这个惊天秘密,却互相吵嘴,不带她玩。

在这场高潮电话戏中,梅姨的女性光辉终于绽放,在推移的运动镜头、多人视角剪辑、昏黄的布景、凝重的配乐中,她的迟疑、犹豫、热泪盈眶,多种情绪凝聚其中。

最后,她坚定地决定报道,狠狠打了总统一耳刮子——

“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他们也迎来了牢狱之灾,尼克松政府将他们送上了最高法院。

但主旋律的结局我们不猜也知道,他们定是能全身而退的。

法官判处无罪,还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

“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主旋律就是这样,尽管不会有惊喜或惊吓,也明知是这种结局,但依旧会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梅姨的丈夫,华盛顿邮报的著名发行人Philip Graham曾以一句话定义了新闻的历史使命——

"News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

这份伟大光荣使命仿佛随着报业纸媒黄金时代的逝去而渐渐蒙上尘埃。

“新闻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现在又有多少媒体人还能奉为精神圣旨。

其实,我们曾经也有无数个单枪匹马的“华盛顿邮报“。

但他们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如今他们消失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用影像记载。

所以,我们永远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我们有的只会是类似于《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

《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这样的陈独秀标题

我们有的只会是在安全的地带,连半句精神圣旨,“服务于被统治者“都做不到的悠悠众口。

《东方早报》的简光洲,是第一位在报道中敢直接点出“三鹿”名字的记者,一时间,全国轰动,高官下台。

早在09年,他就揭露了杨永信的兽行——《是非杨永信:从“杨叔”到“羊叫兽“》。

但是,这位中国新闻媒体的良心,却在12年默默辞职了,他只留下一句话——

“东早10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忍受都是因为那份纯真的理想。好吧,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

理想已死。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懂这四个字其中的绝望与深意。

而现在想来,是不得不懂了。

 2 ) 【华盛顿邮报】—重燃斗争之火

迷乱而疯狂的时代希求各方面的变革,而时代中的政治与战争同样吸引着迫切的表达。当下,电影中的平凡英雄们需要再次被加粗被放大,以最突出的姿态与强权对抗,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塑造也在越发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中的英雄们足以重燃斗争之火。

斯皮尔伯格作品早期的英雄是在缺乏节制的单一的受难再造中树立的,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中纳粹的暴行展示,还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中枪林弹雨的真实可怖,斯皮尔伯格都把这种受难呈现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当然,他的调度能力宣告了胜利,然而他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因这种缺乏节制让拯救受困于苦难之海面,而观众也只能跟着漂浮于上。然而《华盛顿邮报》的开场戏自由地冲破了这一束缚:开场仍然是那个如《拯救大兵瑞恩》般枪林弹雨的噩梦,而我们感受真实与士兵共情只用了三分钟,这是背景交代,也是全片人物挣扎与矛盾的情感出发点,然后故事才真正开始,一个不再是单一地呈现苦难赢得表面共情的故事。

上述斯皮尔伯格早期电影中宏大的叙事感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慢慢蒸发,他不再在叙事处理上着重突出伟大以及怎样创造时代感,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辛德勒的名单》结尾处处理及台词的煽情),直到《林肯》(Lincoln, 2012),这种用宏大呈现宏大的感觉才彻底消失殆尽。同样的,《华盛顿邮报》中事件里人物间的周旋以及内心的挣扎过程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将一切无需放大的情节减到最少(如看上去最重要的法庭戏省略不拍,要是以前的他可能就大拍特拍了)。他对事件多方面的梳理以及对细节的展现牢固地支撑起了他的英雄们,而也正因冷静地关注与理性地聚焦,其电影质感才更贴近于真实,事件与人物背后托出的斗争精神才更显得可信,对女性主义和新闻自由的赞美才能在那些煽情时刻实实在在地让人振奋不已!

电影可以是斗争的武器,但终究也是视听表达,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决定我们通过导演创作所能触及到的深浅程度。除了上述提到的视点的拓展与叙事方向的转变,它的优秀还在于它极具人物意识的运镜。电影的运镜简直像是在和人物同呼吸,时而脆弱时而温和:拍斯特里普床边自白时,推镜缓慢到几乎发现不了,摄影机像在倾听,也像是凯瑟琳内心思绪的缓慢递进。而绝大部分时间,镜头都在表面看似沉稳实则内里极具胁迫性地聚焦:如镜头时常轻微晃动,一如平静中焦虑的人;再如斯特里普多人电话时镜头俯拍环绕一周,就像电话那头各方言语在空气中飘散包围了她。它就像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本身一样,满怀专注地穿梭于多个场景和人物内心的双重战场,在本质上,它又如承载着作战精神本身般自由游移于不愿停歇的剧本之间。

“Let’s go. Let’s do it.” 斯皮尔伯格以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其恰当的呈现形式,透过揭露政治黑暗事件的过程,探讨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在对抗之中还原了将自由权利解放于权力的必然,也成功地树立了一位由犹疑到勇敢的女性形象。是的,在当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出现就是这么迫切而必要。(文/奥利)

金草莓评审团评分】(已看成员)

奥利★★★★★ 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 嘟嘟熊之父★★★★★ Terence_W_Yang★★★★ Caligari★★★★ 杨清宇★★★★ 字母君★★★★ 鲛人河★★★ (首次发表于金草莓头目Terence的公众号:LifeCinematic)

 3 ) 没有硝烟的战场,毫不虚伪的正直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有一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

稳到什么程度呢?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三人合在一起,8座奥斯卡小金人,43次奥斯卡提名,都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哪怕是对电影不怎么熟悉的人,也都耳闻过这几个名字。

为什么热泪盈眶?这部电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

顾名思义,讲的是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但不是流水账的发家史,而是聚焦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对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会对理解这部电影大有帮助。

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电影开头坐在飞机上的那位部长)启动了一个项目,内容是对1945年-1967年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整个项目保密进行,甚至没有通知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4000多页的报告于1969年完成,其中两个副本被送到了美国政府的智库,也就是在很多朋友圈谣言中出现过的兰德公司。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电影开头在越南战场打字,后来在飞机上和国防部长对话的那位)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这份报告有什么爆炸性内容呢?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越南导向苏联会导致整个东南亚导向苏联),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华盛顿邮报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地区性家族企业,掌门人是一位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梅里尔·斯特里普)。那是女人只能在茶会里闲聊八卦,男人们谈起政治就要离桌的年代,掌门人的位置原是由她父亲传给女婿的,孰料丈夫竟然自杀,凯瑟琳才挑起了这个大梁。因为经营状况不佳,华盛顿邮报决定部分上市融资。在这个关头,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开始刊发爆炸性的内容后,尼克松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通过法庭发出了临时禁止令,纽约时报被暂时禁言。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首的记者们,通过一番努力,也从泄密者丹尼尔手上拿到了这份报告。

这时候矛盾和争议就来了。如果坚持刊发泄密内容,华盛顿邮报定然会吃来自白宫的官司,而官司会让上市在即的邮报吓跑投资者而有破产之虞;而且由于反间谍法,掌门人和主编甚至有进监狱的危险。邮报的律师们都基于风险坚决反对刊发,而编辑记者们都基于职业良知坚定支持刊发。夹在中间的,是那位新上任的,却已年届中年的女掌门人凯瑟琳。

冷冰冰的背景终于讲完了,来讲讲热泪盈眶吧。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虽然复杂,但在影片所聚焦的华盛顿邮报这一头,其实剧情很短也很直接:冒着吃官司、破产、进监狱的风险,发,还是不发?我们都知道最后他们是发了,我们也都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媒体自由已经是一个吵烂了的话题。但这部电影的沉稳,把现实中的聒噪全然隔离。没有举着标语面红耳赤的示威,也没有激情燃烧振臂高呼的演讲。那一通多方电话,分析股价,分析后果,分析法律风险,虽针锋相对,却都坦诚相待。并没有对纽约时报被禁言而幸灾乐祸,而是把竞争对手和自己视为一体,关乎出版业的生死存亡。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他们顶着进监狱的风险,并不是要不顾一切一搏成名;他们要坚决刊发,不是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心是女性。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她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这个自信。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了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比如《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在《华盛顿邮报》里,我们恰能看到许多时尚女魔头脆弱时的样子。她秉性温和,她犹豫不决,但她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了,她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了所有聚光灯,而凯瑟琳则默默地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有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那就是主编的妻子,一个温文贤惠的主妇,在男人们整理资料赶稿热火朝天时,她默默地端着一盘三明治服侍其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然而在私下和丈夫的谈话里,却道出了机敏的主编丈夫都忽略的事实:她(凯瑟琳)真勇敢。主编丈夫不服气说难道我不勇敢?妻子一语中的“你丢了这工作再找一个便是,她一直被人质疑不够出色而视为空气,而这次做出这个可能让她失去一生的财产信誉的决定,那才是真的勇敢。”

当排版的铅字一个个尘埃落定,印刷的报纸鱼贯而出,当一家家报纸都受其感召,竞相报道反抗政府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有硝烟,却仿佛是全人类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更是一番别样滋味,怎能不热泪盈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

这几天,《澎湃新闻》记者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引发了网友众怒。

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写的一篇名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阅读量高达几百万。

取这样一个标题,搞得好像罪魁祸首是汤兰兰一样。

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读者: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

反观《华盛顿邮报》,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媒体人!

我们先聊聊电影,再回过头说《澎湃新闻》的事件。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已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由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由汤姆·汉克斯和“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其中汤姆·汉克斯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电影讲述的是历史真实事件: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行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

1965年,国防部长就知道美国赢不了越南战争,然而,美国总统选择了欺骗国会和百姓。

70%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他们明知道赢不了,还让士兵去送死。

可问题在于,国会和百姓都被蒙在鼓里。

但是,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充满良知的媒体人站了出来。

艾尔斯伯格原本是五角大楼的员工,担任助理国防部长的特别助理。

在一次去越南的实地考察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对战争的一贯看法。

他开始发表反战言论,以及说服国会反战派议员向尼克松政府挑战,以早日结束越战。

但是艾尔斯伯格接连受挫,因为这些议员根本不可能用政治前途作赌注。

艾尔斯伯格尝试过了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结果遭遇了失败,因此不得不采取了激进的做法。

于是,他向《纽约时报》泄露了国家机密文件——国防部长的研究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发布了《越南档案:五角大楼的研究追溯,30年来美国如何越陷越深》的新闻。

新闻表示,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第二天,《纽约时报》进一步曝光了机密文件,导致美国百姓关于反战的游行示威活动爆发并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联邦法官禁止《纽约时报》再发表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法院首次禁止报纸出版。

《华盛顿邮报》肩负起了这份艰巨的重任,总编辑本·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 饰)派下属本·巴格迪肯找到了艾尔斯伯格,见到了整份文件,并带回了报社。

这份文件有47卷,艾尔斯伯格每次顺一点出来,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把它复印完。

法律顾问表示:发表这份文件是重罪,因为联邦法官认为发表它会毁了美国。

总编辑作出的回应是:不发表它才会毁了美国!

同事也好言相劝:揭露政府多年的秘密,我们会被判刑,《华盛顿邮报》将不复存在。

总编辑说道: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我们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有了这份文件,如果我们不发“大家最终会发现表,看起来像什么?我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尼克松赢了。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报社老板(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日日夜夜做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也做出了决定。

这群充满良知的媒体人,冒着被封杀的风险、报社倒闭的风险、被判刑的风险、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发表了文件。

之后,最高法院举行了听证会,以裁决发表机密文件的案件。

就在大家都以为会被判刑的时候,他们却以6:3的投票赢得了官司,宣判无罪。

因为法院相信,这群人非但没有叛国,反而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万个家庭,拯救了一个国家!

当然,这也要得益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政府、国会、法院相互制衡,法院的判决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事后,法官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说道: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

类似题材的电影还有许多,比如《聚焦》《夜行者》。

《华盛顿邮报》为了良心,不惜赌上一切与国家为敌。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团队为了良心,历尽千辛万苦来还原一个真相,从而揭露教会性侵儿童的黑幕。

《夜行者》中的记者为了更血腥、更劲爆、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场面,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澎湃新闻》记者王乐为了博人眼球,将一名少女再次推入黑暗深渊……

这一切源于2008年10月3日,年仅14岁的汤兰兰向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称其从7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前后已有7年。

当月底,3天内村里16人被抓。4年后,包括其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罪涉强奸罪、嫖宿幼女罪,其父母还被判强迫卖淫罪。

司法人员花了4年时间调查取证、抓获嫌犯,整个案件已经盖棺定论,汤兰兰也终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王乐不去采访犯人有没有犯罪,不去调查警方有没有逼供,不去怀疑法院有没有行贿,反而把错误归结给了最不可能的人——受害者。

她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私自给汤兰兰定了罪,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她在文中写道:

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
涉案家属们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兰兰的出现。
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

短短三句话,就让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在她看来,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然后就人间蒸发了。

因此,她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甚至在文章最后贴上汤兰兰的户籍信息。

她本就是受害者,想要隐姓埋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你凭什么呼吁网友去寻找她?

要是记者可以随意曝光受害者的信息,以后还有谁敢说出自己的受害经历?

这个花了10年时间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的女孩,记者几句话的工夫就把她打回原形。

正如网友所说:你考虑过汤兰兰的感受吗?

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汤兰兰的确是受害者,当年被抓获的人都是罪有应得。

根据五大连池市政委对案情的回应,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信息:

1.公安局查清全部违法犯罪事实,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2.二审依法维持原判。

3.汤兰兰的母亲相互串联罪犯,企图翻案。

4.两名罪犯出狱后因嫖娼再次被抓。

5.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不实炒作。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警方、法院4年时间的调查结果,难道还没有你随手写的一篇文章严谨?

你身为一名记者,就因为你觉得“不合情理”,就判定别人被伤害7年的事实是假的?

我们总是在说“不信谣,不传谣”,但普通网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

真正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其实并不是大众网民,而是媒体人。

如果他们说假话,谣言就会多一点;如果他们说真话,谣言就会少一点。

这个世界有没有谣言都掌握在媒体人手中。

记者、公众人物说的话,会影响无数人的思想。

美国政府欺骗百姓,结果误导了亿万百姓;《华盛顿邮报》发表机密文件,结果其它报社纷纷紧跟步伐发表了。

《澎湃新闻》一篇小小的文章,结果让一群网友失去判断,因为一篇“并不权威、没有验证真实性”的文章,去怀疑“四年调查、两次审判最终板上钉钉”的案件的真实性,开始寻找疑点。

其实这些哪是疑点,这本来就是记者有一部分写出来了,有些部分故意没写出来。

甚至,还让其它媒体也被真相蒙蔽双眼。

《新京报》起了一个《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的毁三观标题。

不失联难道等罪犯来报复?

《凤凰新闻》更是产生了奇葩逻辑:你都没有精神失常,你好意思说自己被性侵了?

网友的错误言论、媒体的错误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一篇新闻。那篇新闻就是万恶之源。

尽管五大连池市政法委辟谣,但受害者受到伤害、网友被误导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

现在媒体人的从业门槛太低了,你随便编造一篇新闻,他们就可能跟风写一篇类似的。而且,假新闻一遍遍重复后也会慢慢会被人们当真。

2016年1月4日,多家媒体发布“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的假新闻;

3月15日,“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送快递”的不实消息传遍了全国;

10月6日,刷爆微博、朋友圈的“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员工排队,老板依次接吻”帖子也被证实并不属实……

再小的错误,乘13亿就是大错特错;再小的谎言,乘13亿就是弥天大谎。

司法人员调查取证、抓获嫌犯需要4年,汤兰兰开始新的生活需要10年,而毁掉这一切只需要一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选择性忽略了如山铁证,而是去钻牛角尖,去凭空臆想那最不可能的一个情况,然后公然发表于网络,从而误导千万网友;《新京报》《凤凰新闻》毫无主见,跟风发表谣言,使得谣言变得更多,导致部分网友看多了就会信以为真。

而《华盛顿邮报》中,艾尔斯伯格的做法,是去越南战场实地考察,并且拿到了国家机密文件,这个时候他才敢去呼吁大家反战。

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尤其是媒体人,就需要在发表看法先去寻找证据。

因此,媒体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良知,还需要善良、公正、客观、责任,保证自己发表的新闻真实、可信、中立、全面。

我想起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对记者的认识,这段话很长,我节取其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到全文:

这是一个卑鄙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弥天大谎,欺骗亿万受众。
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针砭时弊、揭露黑暗、鞭挞邪恶、为民请命,担起社会良心的重责。
是卑鄙还是崇高,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
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

 5 ) 被一群事业有成的男人团团围住,这感觉真是糟透了

任何男女之间的苟且,或是男人利用权力对女性压迫事件中,有一类人接收的怒火可能比当事人还多:那就是知道一切却默不作声甚至默默纵容的女性。就如同帮西门庆约潘金莲的王婆,李小璐事件中的马苏,以及,Meryl Streep。

尽管梅姨说了八百万遍『韦恩斯坦性骚扰的事情我真不知道』,但依然逃不过自由心证——你们俩认识这么久了,蒙谁呢?一开始沉默后来加入抗议,这墙头草往哪边倒都讨不了好。于是四面八方的哼切呸,从twitter到街头海报,都在骂梅姨太虚伪。

然而一码归一码。即使『She Knows』,这部Meryl Streep和Tom Hanks主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The Post》也绝对不该被错过。反正我看到最后还是被套路得流下了眼泪……真燃啊。

电影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事件:某个不怕死的记者从五角大楼偷出了一堆机密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早八百年就知道越战是打不赢的。从父亲和亡夫的手里接过《华盛顿邮报》,却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的Kay(梅姨演的),以及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的总编Ben(Tom Hanks演的)得到了这些文件,于是就是那个经典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要不要发表出来呢?

不过比起面上的剧情,我印象最深倒是一个重复出现的画面:被一群男人团团围住的Kay。不要误会,这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些男人成天缠着Kay不放,其实就是觉得她不配拥有手上的一切。

Kay是她爸爸的女儿,是她丈夫的妻子,也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但如果没有前两个身份,她根本轮不到后一个身份。这跟现在网上看见哪个女生事业有成,不是猜有个好爹就是猜嫁了个有钱人一样(说嫁还是客气的,还有张嘴就说一定睡了谁的)。

这样的画面一再重复,想忽视都不行。第一次是Kay去华尔街和投资人开会,整个大会议室就她一个女的,想说话都插不上嘴;第二次是在讨论要不要出版机密文件,几个人把她团团围住,但自己吵自己的,没觉得她该参与进来;第三次是她去法庭,门外的书记员都是女的,而一开门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全是男的。最后一次是走出法庭,男人们走大门接受媒体访问,而她却走了侧门,迎接她的都是满目仰慕,被她鼓舞的年轻女孩们。

大家都能理解开学第一天,去新公司报道,或是独自在异国生活的不易。但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作为在场唯一的女性,那种尴尬和艰难呢。

连Facebook那位大名鼎鼎的女高管Sheryl Sandberg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开会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女厕所,一问才知道因为女的太少,所以干脆砍得只剩一个。她去上厕所的路上心里很是难受,因为这不是现状而已,更代表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扼杀。

从无到有的抗争,虽然极其困难,但样子总是鼓舞人心的。女人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有人觉得『你们不是什么都有了吗还想咋样』。这导致每一次尝试都容易被漠视。

就像Kay不是不会说话,她在家开派对致辞的时候非常自信得体,没有别的,就是练得多了。但这么简单的道理,那群男人就是不明白也不打算让她尝试。

电影里的男一号Ben,在和Kay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没大没小,时常有种『内行指导外行』的优越感。还好Ben有个好老婆,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真勇敢』。这是Ben老婆知道他们决定出版后的评价。

好胜心爆棚的Ben就不乐意了:『难道我不勇敢?』

你丢了这个工作还能找下一个,但她呢?一直被人说不行不行,现在又做了这件完全没好处的事情,还可能失去很多……我觉得她很勇敢。

这个在前半段一直以贤妻良母身份出现,不打扰老公工作,轻手轻脚去数人头给报社同事做三明治的好老婆,在客人们离开后总算放下了女主人的身份,摊开工作台开始做自己的雕塑。聪明,体贴,有才华,如果愿意仔细观察一下的话,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是会发光的。

我最喜欢的设定,就是Kay整个的行为轨迹和心路历程,都没有一点金手指的痕迹。不像国内很多影视剧,女主身边一定要有N个集哆啦A梦和潘驴邓小闲于一身的男人,帮她搞定一切。

这部电影不是《Hidden Figures》(三个黑人女性进入美国NASA航天局的故事),Kay也不是个斗士。但她有自己的坚持,且决不妥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站出来抗争的,只是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不要默不作声,暗暗吃闷亏就好。从这个角度看,Kay的人设和梅姨还真是有种对比的讽刺啊……

更何况有时候要不要站出来,也是个难题。因为有些就是日常的小事,比起鸡尾酒和葡萄酒,我更喜欢喝啤酒,但每次只要同桌有男的,服务员总是会把啤酒给他们而不是我(Bud Light之前还以这个主题拍过广告);以及之前公司聚在吧台吃饭或是下午茶的时候,一结束男同事就默默飘走了,女同事就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和擦桌子。

就是麻烦在这里。这样的事情,你要上纲上线,人家觉得你有点毛病。可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次都let it go,谁知道最后会走去哪里?昨天在一个群里看见阿里招人,最后四个大字『只招男生』。有人接着就问,为什么只招男生啊?

发招聘的人说,不知道啊。

所以这事就这么结了。在现实中似乎只有闹大和没事两种选择,所有憋屈的中等事件和不太对劲的小事都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站在原地。

(本文首发在订阅号Pinkgal上,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奋斗逼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方式)

 6 )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亲历者如何回忆这段历史?

尼克松、埃尔斯伯格、布莱德利、格雷厄姆他们在这件事中如何考虑?

任何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都不会对“五角大楼文件”这六个字没有印象,我还记得自己大二的新闻史期末闭卷考试中,就有这么一道填空题——最先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的媒体是_____。

因此,自去年11月份在豆瓣得知这件事被拍成电影后,就想好好地通过书来了解这件事。所以,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把“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一些亲历者传记读了一遍,基本缕清了这么几个问题:

1.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2.《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3.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4.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通过个人传记来进入历史,或多或少会有偏颇,但事件亲历者的回顾无疑是第一手的材料。

Q1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作为兰德公司的防御研究员,为数不多能接触到“五角大楼文件”的人,身处旋涡中心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但电影只聚焦了邮报一方,对这位泄密人的关注实在太少,有必要头一个讲。

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泄密者,埃尔斯伯格当年泄露文件的影响,可能丝毫不逊于21世纪的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但泄密后,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埃尔斯伯格虽然被指控违反《间谍活动法》,但由于当时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和尼克松的自身难保,埃尔斯伯格最终被判无罪。之后,他将这段经过写成自传——《吹哨者自述》(吹起对不义之政和暴行的哨声)。

第一个问题也主要是基于他的这本自传来回答。

答案我们都知道,因为反战,反对美国继续在越南的战争。当时尼克松政府刚刚上台,通过竞选时承诺结束越战的他,在上台后非但没有结束越战,反而打着“越南化”政策的幌子,加大海军、空军的投入,并入侵柬埔寨。

但为什么埃尔斯伯格一定要通过向媒体全文披露的方式来传达这个观点?要知道,他并非普通的越战士兵,普通的反战人士,他是哈佛学者,兰德公司的专家,他能接触到国会议员,也几次和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交流过,他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冒险的方式。

因为都失败了。

早在1969年9月,埃尔斯伯格就违反了保密协定,开始秘密复印“五角大楼文件”。他知道这么做“会奔赴监狱,而且早已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值得自己孤注一掷”

在复印文件中(因为文件量很大,复印持续了很久),埃尔斯伯格联合其他5名兰德公司同事,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纽约时报》,“呼吁美国在一年之内单方面撤军”。这封信函只是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涉及绝密文件。

但这份呼吁帮助他联系上了联邦参议员J.W.富布莱特。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富布莱特是国会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重要人物,他对美国国会通过任何对外关系法案或决议上,有重要影响力。埃尔斯伯格告诉富布莱特自己有这么一份文件,能揭露前几任政府在越战中采取了蒙蔽、欺骗议员及民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

富布莱特对此非常兴奋,但因为来路不当,向国防部长正当索要又渺无音信,作为参议员的他最终选择避免在公开场合、在听证会上,非法地提到这份文件。

埃尔斯伯格又尝试直接劝说基辛格阅读“五角大楼文件”,让他“在阅读中发现,将越战扩展到柬埔寨的做法不过是老调重弹”。但基辛格回答他说:“但是,我是否可以从研究文件中学到一些东西呢?”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决定与以前完全不同”

再次失败后,埃尔斯伯格决定在一次法庭审判中,作为专家证人,将“五角大楼文件”作为证据记录在案。但他一开口说约翰逊总统说谎,法官就警告:“不要在法庭内散布批评政府的证词”,但埃尔斯伯格仍坚持指出总统进行的越南战争是非正义的,法官看出他的想法,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们:如果胆敢再次提出政府隐瞒事实的证词,我会视你们藐视法庭。”

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条路都走不通后,埃尔斯伯格在富布莱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文件交给报社,希望能全文刊载。

Q2 《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部电影最浓墨重彩的地方,这里我主要摘录一些本·布莱德利(时任《邮报》总编辑)和凯瑟琳·格雷厄姆(时任《邮报》发行人)个人传记的内容作为补充。

在电影中,主要就两个角色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饰)和格雷厄姆(梅姨饰),我们能感受到格雷厄姆的焦虑和害怕,却没太明显感受到作为总编辑的布莱德利有何不安。

但在布莱德利的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当他听到司法部副站长电话里的警告后,他的“手和腿都在发抖”,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很严重的指控——“《反间谍活动法》的指控与我的预期并不相符,我所知的第18款给我带来了麻烦。那可是刑法啊!”

此外,在决定要不要刊登文件前,布莱德利也陷入过迷茫——“我真是进退两难,快要‘走投无路’了。我还必须要安抚律师的情绪,更要做好毕比(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的工作,劝他们至少要采取中立的立场,同时我还要阻止记者以免把毕比逼上绝路。”

最终,布莱德利找了一位相识20多年的辩护律师,并“把一切如实地和他和盘托出”,最终,这位深受布莱德利信任的律师在沉默很久后说:“嗯,本,你必须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这是你的工作。”这之后,这位总编辑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决定是否刊登的那天,格雷厄姆正在家里为《邮报》的老员工举办欢送会。在她正举杯说祝酒词时,有人突然把她拉到电话旁,要她做“最后决定”。对此,格雷厄姆也十分疑惑,她问完一圈,得到了不统一的回答后,问道:“我们难道不能讨论一下这件事吗?连《纽约时报》都花了3个月才作出的决定,为什么我们非得这样匆忙地拿定注意?”

是的,确实是匆忙地拿定注意。布莱德利在自传中回忆道:“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让《纽约时报》保持沉默后,我们几乎立即作出决定:我们要在6月18(周五)发表一篇文章,在12小时内完成《纽约时报》用3个多月才完成的工作。”

Q3 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在豆瓣的热门影评中,最热的这篇《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可能是影评的缘故,文中有几处事实性错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这个错误之所以无法被忽视,是因为它直接关乎很多人的想当然:尼克松政府是因为文件揭它的短而发怒的。

但实际上,这份文件和尼克松政府八竿子打不着。

事实上,无论是布莱德利,还是格雷厄姆都在多年后还百思不得其解:

20年以后,究竟为何五角大楼文件成为当局宣战的原因还是让人捉摸不透。——《最“危险”的总编辑》
现在回想起来,难以理解为什么尼克松和他的手下对刊登这些文件感到如此恼火,这些文件记载的是尼克松掌权之前的政府作出的决策,没有任何内容有损尼克松的名誉。——《个人历史》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一书或许可窥一二,该书是基于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各种材料以及录音带、日志、访谈等写成的。

《纽约时报》刚刊载文件时,尼克松并没有太多关注,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份文件中,因为这项研究完成于1969年1月15日,他的就职典礼在5天后才举行。而且尼克松还觉得这对他来说“可能利大于弊,因为它说明是民主党人把这个国家带入越南的。这是历史。”

但随后,他不这么看了。

基辛格打电话给他,说:“它说明你(是)个窝囊废……这些泄密者在稳扎稳打地、有条不紊地摧毁我们……它可以摧毁我们实行外交政策的能力。如果其他大国觉得我们不能控制内部泄密行为,他们就不会同意与我们进行秘密谈判。”(我们知道基辛格这个时候正和中国进行秘密谈判)

对,“最重要的是保密”

或许,这件事是最令尼克松头疼的。喜欢秘密行事的他,不喜欢“数十万在政府部门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获准查看‘绝密’文件”。在尼克松看来,“泄密就是不支持政府”

顺带一提,与美国政府的绝密像筛子一样漏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匈牙利一名记者因为拿走了一本国家年度预算而被判以“出卖国家”罪,这项数据本应在各国都唾手可得。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Q4 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来自豆瓣短评中较热的一条: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这个问题可能直接看别人的文章更直接。其中《纽约时报》员工说的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这就相当于在说是《纽约时报》报道了水门事件一样。

不过,在当事人的传记里也能窥探一斑。

首先,这件事就是《纽约时报》挖掘的:

《华盛顿邮报》可没有文件的副本,我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只能拾人牙慧,改写别人的文章。《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每隔一段都不得不提及“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每个字都是“血迹斑斑”呀。——《最“危险”的总编辑》
在所有的报纸中,《纽约时报》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吹哨者自述》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美国媒体竞争激烈,做新闻可不能一团和气,虽然有时会抱团取暖,但此时两家仍在竞争。

周二,司法部起诉并且发布了一项针对《纽约时报》的禁令,禁止报社提前出版某些文章,这在共和党历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至少《纽约时报》暂时收敛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开始缄口不语了。——《最“危险”的总编辑》
毋庸置疑的是,尼尔及《纽约时报》将双双获得普利策奖。他们理应得到该奖项。对我来说,将五角大楼文件交给《华盛顿邮报》定会削弱《纽约时报》的地位。——《吹哨者自述》

此外,在推动司法进步上,《纽约时报》的功课也做得更足一些。《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中,最后的最后也提到了“五角大楼文件”案。

但最终,《华盛顿邮报》成为了报道“五角大楼文件”媒体的大赢家——此后,“世人把《邮报》和《纽约时报》相提并论”(格雷厄姆语)。

 7 ) 一份报纸的不服从

看完《邮报》就会觉得热血还在,热血通常是由心脏渐至喉管再到眼眶,夺眶而出……也不是没有金钱利益妥协懦弱,且代价可能是倾家荡产牢狱之灾,但是面对强权的“不服从”这一点,就让人格(报格)突显!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会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但是我知道是这样的人和报纸才让一个国家变得伟大!

反正历史早早将这部传记电影剧透完了,只想说三点。

第一,围绕越战的历任政府机密文件,究竟是不是国家机密?一个政府真的存在它服务的对象——国民(国会)不能知晓的秘密吗?所以充其量只是那个政府state自己的机密罢了,拿“国家”机密与“国家”利益危言耸听的,事实上往往不过都是些肮脏见不得光的东西。

第二,当纽约时报的首家曝光遭政府查禁、24小时后将上法庭,邮报抢在最后时刻刊发了全面深度报道,并且全美国数十家商业媒体紧跟转发力挺,民众即刻街头抗议……公民的表达、知情、主张的接力,缺失了其中一环,权利都将形同虚设!这发生在上世纪的70年代,而2016年4月,某“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PAPER” 竟然再一次惊人地重演历史! 电影结尾处在“水门事件”戛然而止,那又是一场“报纸VS总统”的恶战。

第三,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3捍卫的不只是“邮报”们,而是HUMEN RIGHT;同样,那些建国先父们苦心建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也正是为了保障HUMEN RIGHT。“The Founding Father gave the free press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独立的司法权,其存在的意义,还有疑问吗?

2013年的一部《辩护人》令这国的(浦)律师们泪流满面,那《邮报》又会激动多少(南方系)曾经的报人?不过其实,这里有优秀的“汤姆·汉克斯”(记者编辑),但“梅丽尔·斯特里普”(发行人)是不存在的,建国以后。

P.S.所以对岸的“建丰同志”当年(80年代)是真的了不起,光是放开报纸这一点就足以令他载入史册了!

 短评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1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15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20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25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30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34分钟前
  • Iris
  • 力荐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35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3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45分钟前
  • Jus
  • 力荐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53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55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59分钟前
  • S/Z
  • 较差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