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剧情片美国1967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威廉·丹尼尔斯,莫瑞·汉密尔顿,伊莉莎白·威尔森,巴克·亨利,布莱恩·艾弗里,沃尔特·布鲁克,诺曼·费尔,爱丽丝·格斯德丽,马里恩·洛恩,埃达·盖尔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1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呆逼青年春愁记

早就知道这是部出名很早的绩优片,为此早就想找它来看。在网络电影还不发达的时候,还在岭南音像楼买了D9的碟。只不过一直没有看文艺片的心境,就延宕下来。

本想说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仔细想还不是那么回事。是这部片的确太神叨叨了,再没希望也不好看。

开头出现了一个外观起码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父亲的人,然后告诉我这是21岁的男猪脚。很有违和感。而且他也呆呆的长露出傻态,嗓音是做作的话剧腔,低沉浑厚。他在思考前程,为前途迷茫,以致在派对上都踉踉跄跄。不告诉我他是优秀毕业生的话,肯定以为这大龄青年缺心眼。
但还不妨事,继续看下去。罗夫人勾引少年和通奸这都还没什么,虽说细节上怪怪的,但毕竟社会还有这档子事。罗夫人不让俩孩子见面也正常,伦常难以交待嘛。

然后怪事就继续了:男猪突然着了魔一样迷上伊琳,很没道理的去学校追寻。鉴于他一路走来的痴呆相,就原谅他忽然喜欢上人的不靠谱吧。伊琳在学校被他说服后,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也爱上他了(之前他们只谈过一两次),并且后来还爱得很疯狂,连续上演“夜荐”、“辞岳”、“婚走”三段折子戏,当上了“落跑新娘”的鼻祖。

剧情的突兀和不靠谱,要放在现代电影,得被人骂得臭大街。即使有几十年的时光冲淡,让我们对影片的逻辑性降低了要求,可太不合常情的转折,还是不会得到认可。这不是别出心裁,这是犬奔豚突。我曾经评论《红牡丹》说,不能因为怀旧,就把狗屎也说成香花。

男猪没有任何烘托铺垫的情况下,执拗地喜欢上通奸者的女儿。通奸者的女儿只见过两面且知道他与其母勾当的前提下,毫无铺垫地热烈爱上男猪,对谈婚论嫁的男友弃若敝履。这是啥编剧啊?

另外,看一半才知道男猪脚几十年后出演了《拜见岳父2》里的二逼父亲,满脸猥亵相在亲家面前谈床事的老厌物,还特能蹦跶。这个丑角形象让人生厌到要移恨于班杰明。貌似他还蛮出名的,奇怪。

另外2,这部片的主题歌真是天籁啊。如此妥贴,入耳即入心,萦怀的青春跳跃感。以前知道这曲子名叫毕业生,但不知跟这出戏有关联。太糟蹋配件了。

 2 ) {沉默之下的躁动}

《毕业生》看了两遍。一次是自己一个人看,一次是在影视课上看。 1967年的美国片。 60年代的美国,反战潮流,民权运动,越南战争。 动荡的社会,必然存在着不知所措的迷茫。 少年的青春期,其实也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从一个听任父母摆布,不知所措的毕业生,到和半老徐娘私会;从一场乱伦的堕落,到对真爱的执着;从拿着优异成绩却依然胆怯拘谨的男孩,到拉着差点成他人妻的女孩在公路上奔驰的男人。 从缩头缩尾,到无所顾忌。 从茫然,到笃定。 这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成长的过程。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本戴着潜水镜,潜入水底的那一幕。 充满颂扬和鼓励,独独缺少理解的世界,在倒入水中的那一刹,一切声音瞬间退却,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呼,吸,呼,吸——没有满眼攒动的人群,没有刺目的阳光,只有泛着蓝光的水,和自己。 而自己,在那倒入水的一刹那,似乎所有的担忧和负担,也被那水面过滤而去。 躲在水底,享受着那短暂的简单和宁静。 可潜水只能是一种逃亡。水底世界无论再怎么安静,总归还是要浮出水面,回归尘土的拥抱。 所以,本几乎是倒入泳池的水里。而非跃。在那一个缓慢而短暂的动作里,却承载着一个毕业生所有的无奈,迷茫,忧虑和伤感。 在遇到Mrs Robinson之后,本更加茫然。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Would you like me to seduce you? Is that what you're trying to tell me?" 这段经典台词,以及摄像机透过Mrs. Robinson,的大腿间利用错位展现给我们慌张的本那一幕,在此后被众人引用。 这个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该拒绝,还是该接受,来自一个半老徐娘的诱惑。 乱伦后的他,在黑暗中的房间,在水上的充气垫,郁郁寡欢,陷在一种天旋地转的堕落里欲罢不能。 Simon And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穿梭在本每一次的思考和茫然里。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他那么孤独。在黑暗中神思漫游。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连感情,都是扭曲的。 而Mrs. Robinson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女人变态,竟然诱惑一个小自己那么多的男人。而且还是朋友的孩子。 可我却觉得,她其实很可怜。 她在黑暗中告诉本自己其实不喜欢艺术,可专业却就是艺术。看到她说起梦想时那种厌弃而绝望的表情,我想起自己以前也常常问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是否始终坚持。很多人都没有正面回答过我。其实我也知梦想这种事情,并不是你坚持了,就能实现的。路有很多条,却并非真的每一条都能通往罗马。走错了,就是另一个终点。岁月揉皱人的面容,碾碎人的梦想。 她其实也很迷茫吧。她比本年长,却并不比他有力。她和本之间,没有感情,只有肉体关系。她只是想证明,自己还年轻,而和本的对比,也让自己显得比较有掌控力。 只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有谁是始终清清楚楚,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怀呢。 她和他一样茫然。一样无知。 所有的阳光,只有在最后那段本拉着伊琳奔出礼堂,在众目睽睽下跳上公车,气喘吁吁过后的平静对视这一段时,才显得柔和而宁静。 没有热情相吻,没有激动流泪,只有平静的对视。 这象征着一切,终于变得有盼头。没有激流对撞的尖锐,没有耳语摩挲的沉重。一切回归平静,稳定。 没有给我们更长远的故事。一切仍伴着《The Sound Of Silence》结束。 只是,这两个不管不顾,做回自我的年轻人,又该如何继续他们的青春。 毕业生,象征的,只是问题的层层扑来。 倾听我,然后,再告诉我。 我需要的是沉默的思考,而非你连理解都未尝试去做的关心。

 3 ) 我们追逐的不过是追逐本身。

送上门的熟女,即使极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动的吻来填满你的心。

铺好的前程,即使胜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岖的路,你没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与众不同。

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为终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赶的过程,猎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们放声大笑,微笑,相视无言。
你最终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驾黄色的车辆并驾齐驱。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你热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猎物,
而是追逐本身。

 4 ) 就想不一样

《毕业生》是一部推出于1967年的美国电影,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美国电影协会曾在1998年时评选百年百大最佳美国电影,其中《毕业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时,美国电影协会对上述名单进行修订,《毕业生》虽然从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见这部电影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是从舞台剧起家,他的获奖历史里头囊括了奥斯卡奖、艾美奖、东尼奖和格莱美奖。除了《毕业生》外,迈克-尼克尔斯还执导过《灵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较为出名的电影作品,总体风格比较偏向商业电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较为辛辣讽刺的议题和手法。

《毕业生》是著名美国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从类型上来说,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若纯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毕业生》不论是在议题上还是手法上,都稍显有点陈旧过时。然而,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在经过四十多年之后,还能成为美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必然有它出众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种时代的脉动,记录下某个群体的岁月记忆。

■婴儿潮世代的无虞与迷惘
《毕业生》的剧情很简单,讲述大学生班泽明在毕业后陷入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中,在思考未来之际,他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不伦关系当中,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女性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要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要追求爱情并让不伦关系曝光出来。班泽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地追求爱情,他主动向所爱的女孩承认自己与她母亲发生过不伦关系,然后在双方家长的责骂和阻挠中,不顾一切地将女孩从她与别人的婚礼中抢夺过来。

同时与母女两人陷入纠葛的不伦关系,这种题材在现在看来,可说是云淡风轻、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纪六0年代,却是极为惊世骇俗和充满话题性。影片中,风情万种的女性长辈大胆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导演所采用的镜头取景角度与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许多电影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议题和手法外,《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目前人口三亿人左右,但在婴儿潮的那18年间,便有约7800万新生儿诞生。二战结束的四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六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

影片中的主角班泽明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那波婴儿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步出校门之际,房子和车子都是现成准备好的。班泽明的父母那一代,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种种梦想,如今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奋斗后,积累的财富、将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要为孩子配备齐全,迫不及待要为孩子指引方向、铺好道路,好让他飞黄腾达、更上层楼。

但是对于班泽明这个婴儿潮世代的人来说,学识和物质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过上舒服和体面的生活,但循着这道路前进,获得的成功都不过是来自父母的给予,这如何能体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当班泽明步出校门后,便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头是要“不一样”。

■独立价值的追寻与渴望
这种超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与急切,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毕业生》中,则是透过班杰明所陷入的情感纠葛来表现这样的心理挣扎。班杰明在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时,一直都保持非常坚定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这才决心回头找这位女性长辈,而在被讥讽缺乏性经验后,他才就义无反顾地与女性长辈发生不伦关系。班杰明虽然能在情感欲望前把持住自己,却无法抗拒对父执辈们的逆反心情。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上世纪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杰明在陷入不伦关系后,虽然内心不时出现内疚和挣扎,但这种跳脱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觉,又让他迷恋不已。班杰明后来之所以从不伦关系中脱身,疯狂爱上女性长辈的女儿,其实也仍是基于逆反的心情。这位女性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困守在无味的生活里头。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儿身上,要女儿比自己嫁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她自己虽然主动勾引班杰明,和他发生关系,但内心里她觉得班杰明不够好,配不上女儿,而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班杰明对她女儿的疯狂执着。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杰明和女性长辈的女儿来往,两人之间未必会发展出什么结果,然而,由于班杰明的不伦丑闻,长辈们不断地对他施予压力,干预和阻挠他接近女性长辈的女儿,这便助长了班泽明的决心,让他深信自己深爱那个女孩,决心要娶她为妻。于是班杰明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千里的距离,死缠烂打地搬到女孩学校附近,天天在她身边打转、要她嫁给自己。而当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硬逼着女孩与另一个男孩结婚时,班杰明更是千里飞车奔波,仿佛不要命似地闯进教堂阻拦婚礼进行。

很多人为班杰明不懈求爱和强抢新娘的动作而感动,说他在经历迷惘和混乱后,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确认真爱而非一时的情欲才是生命的真谛。但是,《毕业生》里头最为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局处,而这结局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杰明与身穿婚纱的女孩从教堂中逃出来,两人手牵着手飞快地奔上公车,在一整车乘客的惊诧目光下,坚定而快乐地走向最后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后,两人仍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后,他们相视对看一眼,便齐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尴尬与茫然的表情--这表情就像两个负气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情绪过后,无言地问着自己:那然后呢?

■后话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当然,这只是随便想想、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5 ) 泳池中的潜水员和客厅里的豹子——《毕业生》拉片笔记

《毕业生》是我最早看的作者电影之一。电影中Ben20岁,马上就21岁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差不多这个年纪,所以满眼看到的都是Ben。再看我已经35了,满眼看到的都是Mrs.Robinson。人人都爱《The Sound of Silence》和《Scarborough Fair》,但是在美国最火的却是那首《Mrs. Robinson》,所以人人都爱《毕业生》,哪怕是青春不再油腻的中年人。


空虚的美国

我这辈子也不大可能有个带游泳池的房子

实事求是的讲,初看《毕业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那些迷茫的年轻人,而是美国的富裕。我羡慕Robinson家里巨大的家庭酒吧,巨大的花园和游泳池,Ben毕业能得到一辆漂亮的红色小汽车,过生日时候能得到全套潜水装备,甚至还有一根鱼叉!真的是物质极大丰富!这是1968年的电影啊!我2068年都够呛达到1968年电影的水平。

这么感觉就对了!这正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导演Mikes Nichols说:“It's the great American danger we're all in. That we'll bargain away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for the appearance of it.”影片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影片中Ben始终没有和父母做一次深刻的谈话。第一次Ben想聊聊却被父母急不可耐的抓下楼去见参加毕业Party的宾客,第二次Ben穿上潜水服,但父亲却只想让他去见客人。人们生活的一切围绕物质展开,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交流,这大概就是“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好像对于父母来说,Ben并非一个人,他更像一个可以炫耀的物品。他们对Ben的爱也是给他买红色小汽车和潜水服,好让他能拿去炫耀,去泡妞。在Ben无所事事几个星期后,父亲和他谈谈,也只是说:“Start to think about getting off his ass.”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却一个字儿都没提。那些宾客给他的建议更加荒谬,Ben洗耳恭听,但听到的却是“Plastic”。在小事上同样也没人愿意倾听Ben在说什么,Mr. Robinson两次问Ben喝什么酒,Ben两次回答Bourbon,但Mr. Robinson两次给了他Scotch,他愿意把女儿介绍给Ben,有意撮合他俩,但却根本不愿意了解一下这个人,这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片头

轨道上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Ben感觉特别孤独,孤独是影片第一个主题。影片第一个镜头是Ben的脸部特写,背景是一片白色,很小心的避开了周围一切环境。镜头慢慢拉开,我们发现Ben在飞机上,周围的乘客都是面无表情的。接下来是Ben在自动人行道上,镜头前方的乘客来来往往,两个方向都有,而Ben在银幕上的位置几乎不动,背景是贴着白色瓷砖的墙,这又是一种疏离感。Ben的人生就像传送带上的箱子,在轨道上向前,而他无力或者不想改变,完全被动的能听之任之,背景音乐是《Sound of Silence》,非常成功的加强了这种孤独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Ben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

Ben想要什么?

“Different”


悲伤的猎手——Mrs. Robinson

毫无疑问,Ben和Mrs. Robinson是一段令人不愉快的关系,但怎么不愉快?是前半部分Mrs. Robinson引诱年轻的Ben?还是后半部分Ben去追Mrs. Robinson的女儿?20岁时候看觉得前半部分别扭,再看觉得后半部分别扭,不但别扭,还有点无聊和俗套,但正因如此才会人人都爱《毕业生》。

不同凡响的亮相

抽烟的女人都很厉害

达斯汀霍夫曼当然是好莱坞的天皇巨星,但他饰演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没什么魅力的普通人,《午夜牛郎》《雨人》之类的甚至还有点low,属于那种亲民类型的演员。Ben无疑是非常适合达斯汀霍夫曼的角色,under dog的气质容易让年轻观众感同身受。Ben没什么魅力可言,但Mrs. Robinson无疑是非常有魅力的女人。她的出场就不同凡响,在Ben疲于应付各种宾客时Mrs. Robinson安静的坐在沙发上静静的看着Ben。她并没有男宾陪伴,穿一件若隐若现的透视装,在今天看都很性感和时髦,同时手中夹着一根香烟。女性吸烟一直是有双重含义的,一方面是放荡不羁的象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吸烟被认为是妓女的象征。但吸烟同时也是女性解放的象征,尤其是叛逆的60年代,香奈儿小姐和奥黛丽赫本最有名的照片都是手持香烟,这两位大姐自然美丽,但她们最突出的特质毫无疑问是她们的独特魅力。所以仅仅一个镜头,Mrs. Robinson的形象就已经非常丰满了,性感、美丽、神秘、独立,但这样的女人也充满危险,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Ben,一段危险的关系即将展开。

不对等的关系

长成这样真演不了Ben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对话非常有趣,Mrs. Robinson坐着,Ben站着,Ben只比Mrs. Robinson高一点点,达斯汀霍夫曼身高1.67m,这个男演员巨大的劣势在《毕业生》中反倒成了优势,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简单直接的显示出两人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女人手中。明明是在Ben的房间,Mrs. Robinson却像主人一样自在。Robert Redford曾经试镜过Ben的角色,导演Nichols跟他说:“Bob, look in the mirror. Can you honestly imagine a guy like youhaving difficulty seducing a woman?”婉拒了他。这是选角的艺术,并不是帅就天下无敌。其实影片还有另一半,迷茫的不只有年轻人,Mrs. Robinson同样迷茫,只是到了她那个年龄再迷茫就不再惹人爱怜了,已经没有机会再赢回来。勾引外形上平平无奇的Ben让两个角色有一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她看到了Ben身上和自己相同的特质。如果Mrs. Robinson勾引的是Robert Redford这样的大帅哥,那她就只是一个欲求不满的中年怨妇而已,整个影片的深度将大打折扣。

两人的第一场戏是一个长镜头,但镜头内场面调度极少,稳定和慢节奏营造了一种尴尬的气氛。这场戏的环境也非常有趣,Ben的房间中装饰着好多帆船和飞机模型,象征逃离和自由,但这都是孩子气的逃离,他不能真的成为水手或者飞行员。唯一不是男孩的摆设只有一张看不太清的但有一点色情意味的女人漫画,Mrs. Robinson进门的时候看了一眼这张画。对话时两个角色中间是一扇门,他们在给沉闷的生活找一个出口。Ben想逃离,Mrs. Robinson也一样。

几乎被挤出画面

致命的豹纹

无敌机位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二场戏是在Robinson家的客厅里,她根本不听Ben说什么,永远自说自话,但Ben完全被她牵着鼻子走。这场对话中Mrs. Robinson坐的高,所以Ben一直在仰视她,两人同框出现时Ben几乎被挤出了画面,这又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们终于可以看清Mrs. Robinson的衣服,这其实是一件迷彩服,花纹有点类似越战中的虎斑迷彩,Mrs. Robinson脱掉衣服后,更是露出了豹纹内衣,配合客厅落地窗外满满当当的绿色植物,她仿佛一只置身丛林的大型猫科动物,成熟,美丽,又野性。这段对话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从大腿下面的镜头,压力被拉到了极致,Ben在想什么不言而喻。Ben一遍又一遍的确认“Are you trying to seduce me?”Mrs. Robinson一遍又一遍的否认,两个人嘴上都在拒绝,行动都在肯定,这是精彩的电影。

颠倒的镜头

豹纹大衣,霸气外露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三场戏是在宾馆的酒吧,两个人一同亮相时镜头拍的是玻璃桌的镜像倒影,颠倒的镜像代表两个人已经越过了生活的“正轨”,即将发生什么不言而喻。影片中的季节和温度一直挺迷的,这是一个还可以在室外游泳的季节,但是Ben总是穿着厚重的粗花呢西装,总是满头大汗,这是一个hot的角色,而Mrs. Robinson总是气定神闲的穿着大衣,这是一个cold的角色。穿豹纹大衣的Mrs. Robinson让我想起一个酒吧的广告语“我们的啤酒冷的像你前女友的心”,我想Mrs. Robinson的心一定也是冷的,这是一个对生活已经丧失热情的冷血猎手。

Mrs. Robinson真是漂亮

Ben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差,开个房间都不会,处处都是窘态,甚至有些滑稽,把开个房搞得和克格勃接头一样复杂,大概就是因为这段IMDB把《毕业生》归类为喜剧。和Ben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rs. Robinson的熟练,在Ben终于搞定一切后Mrs. Robinson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熟练和不熟练,年轻和年老,从Ben到Mrs. Robinson的成长要经历多少?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 女人同理。

名场面

Ben在全片中唯一一次有信息量又深刻的谈话是和Mrs. Robinson,而且是在床上发生的。Ben想知道Mrs. Robinson第一次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话题对Ben来说有点猎奇,但对Mrs. Robinson来说却既悲伤又深刻,一个错误的举动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丢掉了事业,嫁给了不爱的人,事业爱情双失败。她并不想聊这个内心最不堪回首的往事。Mrs. Robinson说她并不喜欢艺术,但大学学的却是艺术。Ben可以不顾一切的抛弃家庭,但Mrs. Robinson并不想这么做,所以她让Ben发誓不和Elaine约会。这场冲突是以Mrs. Robinson穿丝袜结束的,这是影史上著名的镜头,也是《毕业生》最有名的海报。谁在被情欲驱动?并不是主动的Mrs. Robinson,而是Ben。

憔悴

漂亮的变焦镜头

Mrs. Robinson最后的命运是被Ben决定的,Ben主动向Elaine坦白了一切,这让Mrs. Robinson完全陷入被动,她的生活被毁掉了。Ben和Mrs. Robinson告别的镜头是一个变焦镜头,从Mrs. Robinson憔悴的脸开始,然后拉开,Mrs. Robinson在画框中变小,缩成一角,而Ben的头占据了画面的主导,这是两人权力关系的转变,Mrs. Robinson不再是猎手,她失去了一切。

在Ben不顾一切的开着红色小跑车去赶婚礼时候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了著名的《Mrs. Robinson》,歌里唱的是“Jesus loves you more than you will know”,真的吗?我们仔细看一下歌词,这是对Mrs. Robinson的末日审判,上帝一点都不爱她,观众也不爱他,但这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

We'd like to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youfor our files We'd like to help you learn to help yourself Look around you all you see are sympathetic eyes Stroll around the grounds until you feel at home


阳光和黑暗,白色和黑色

《毕业生》的故事发生在加州,加州号称The sunshine state,阳光州,一年四季总是阳光明媚的。影片中大量运用明暗对比和黑白对比来塑造画面质感和人物内心。影片中的环境大多以白色为主,家具和摆设以黑色为主。人物服装也以黑白为主,白色是简单,黑色是复杂,这是一个人物从少年到成人,从简单到复杂的故事。

学生气的条纹领带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戏在Ben的房间中,两个人都穿黑色,房间主色调是白色,只有前景和背景的几件家具是黑色。白色房间中两个穿黑的人营造了一种人物关系既不协调又协调的氛围。Robinson家的外立面也是白色,两个穿黑色的人出现在白墙前再次强调了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Ben的黑白西装白衬衫,这是很商务的打扮,但是系了学生味十足的条纹领带,还是一个半大孩子。

光影+百叶窗,我都快以为这是个黑色电影了

两人第一次约会Mrs. Robinson穿黑色裙子,而Ben的领带从条纹的制服式领带换成了黑色,两个人的服装搭配并不协调,但是又有协调的元素,后面很多的服装设计都是遵循这种感觉。这场的光也很考究,Ben进宾馆房间后先是开灯,然后关灯,画面一会明亮,一会漆黑,拿衣服架时机位更是在壁橱中,这让Ben所在的镜头前景非常黑,而在后景的Mrs. Robinson处在光亮之中,谁在纠结,谁根本不在乎一目了然。

黑色的床头和内衣

黑色的沙发

黑色的靠枕

在著名的蒙太奇片段中也是大量运用黑白和明暗对比,所有室外镜头都阳光明媚,开始就连Ben的泳裤都是白色的,而所有室内镜头都是相对阴暗的,家具阴影都很重,Mrs. Robinson的内衣、床头、沙发和抱枕是黑色的,最后Ben的游泳裤也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是角色内心的压抑和黑暗。

Ben和Mrs. Robinson深入交谈的一场戏中,两人也是不断地开灯和熄灯,所有心里话都是开灯时说的。这场戏中也是唯一一场环境中没有黑色元素出现的戏。最后Mrs. Robinson穿上了内衣和裙子,她的的裙子是黑色的,画面中的黑色元素代表两人的关系又脱离了精神层面回到了肉体关系,更是突出了Ben对这段关系的沉迷。

般配

Ben和Elaine出去约会是在一个夜晚,一个少年请喜欢的姑娘去看脱衣舞,刻意侮辱她,这是相当阴暗的一场戏,所以画面被深色和阴影主导。Ben穿了一件白色带深蓝条纹的西装,在黑天也戴着墨镜,这是在刻意掩饰自己,做的过分用力了。Elaine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两个人拥抱接吻时的感觉还是挺般配的。

并不愉快的送别

Ben和Elaine坦白的戏是在雨天,拍的也很阴暗。从来都是一身黑出场的Mrs. Robinson破天荒戴了一个白色发带,湿漉漉的头发和憔悴的神情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心生怜悯。后面Ben偷看Mrs. Robinson送别Elaine一场戏中她穿了黑裤子和白色带花纹的上衣,白色代表无辜,黑色代表有罪,Elaine一句话都没有和她说,甚至看都没看她一眼,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庭。

黑Polo衫上身,这是要社会性死亡了

Ben欺骗父母说自己要和Elaine结婚的一场戏中穿了黑衬衫。黑衬衫是非常不寻常的,只有社会边缘人,黑社会老大之类的才穿黑衬衫,代表他即将和Mrs. Robinson一样失去一切。日语种衬衫就是ワイシャツ,直接用片假名拼出“White shirt”,在传统社会中其他颜色的衬衫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加州大学的几场戏中,Ben多次穿这件黑色Polo出现,一直穿到最后一场戏,代表他已经抛弃社会规范了。

外白内黑对内黑外白

几乎是情侣装了

Do not tease

Ben跑到Robinson家去打听婚礼地点的一场戏中,Ben穿黑色Polo,外面套着浅卡其色登山夹克,这是他和Mrs. Robinson最后一场对手戏。Mrs. Robinson的房间几乎全白,她衣服的配色和Ben正好相反,黑色外衣黑裤子,只有里面的T恤是白色条纹的。白色T恤象征Mrs. Robinson此时必然是后悔的,渴望回归社会了,但黑色外套代表她已经回不去了。而Ben虽然可以回头,但黑色的Polo代表他已经打定主意死磕到底了。

般配又迷茫

影片最后Ben的登山夹克被扯坏了,露出了黑色的Polo衫,著名的长镜头和片头一样刻意避开了破烂的登山夹克,黑色的Polo衫和白色婚纱还挺般配的,但毕竟是Polo不是黑色礼服,这又是一个协调和不协调的共存。


鱼缸和潜水员

鱼缸里的潜水员

泳池中的潜水员

推下水

Ben在家里的第一个镜头和飞机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背景换成了鱼缸和潜水员,他就是这个潜水员。生日Party上Ben收到的潜水装备让他真的成了一个潜水员,他一次又一次的被推进水中,成了一个泳池中的潜水员,浸入水中,周围的一切声音就都没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疏离感。Ben就是一个被困在光鲜亮丽鱼缸中的潜水员,漂亮,但是无用。《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文文应该是偷师了《毕业生》,学到就是赚到。遗憾的是《毕业生》中还有很多精妙漂亮的变焦镜头后来少有人学,不知道为什么。

逃避的潜水员

在父母怂恿Ben去追Elaine时,Ben想逃开这个话题,于是戴着潜水镜潜到了泳池中,这是逃避。

一个鱼缸外的人

留在鱼缸中的宾客

最后著名的抢新娘段落中,Ben的亮相是在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前,玩命的砸玻璃,好想要努力救出“鱼缸”中的Elaine。两人冲出教堂,用十字架别住了教堂的门,这回轮到包括Mrs. Robinson在内的一众宾客玩命砸玻璃了,这么喜欢鱼缸,那就留在里面吧。

所以这是一个潜水员Ben逃离鱼缸的故事。

 6 ) 那无处安放的迷茫青春

在今天已是经典曲目的《sound of silence》淡雅而忧伤的旋律中,Ben独自一人带着沉重的旅行箱、带着全家人厚重的希望走在毕业回家的路上。他还是那样安静稚嫩,只有偶尔的一位妙龄女郎的身影从身旁掠过,他才会出自这个年龄所共有的好奇与冲动扭过头来看上一眼。
在家中迎接他的是满堂的鲜花与掌声,不绝于耳的溢美之词令他他感到窒息。
影片多次声画对位,独树一帜地运用与画面毫不相干的画外音,例如在Ben上楼的时候,一个陌生女生的声音响起,充满自豪地介绍她的同学Ben所取得的成就,这比起一般影片中走过来一人说啊我听说你怎样怎样祝贺你要灵动得多。
Mrs Robinson高贵典雅的外表下满是风流魅惑,尤以腿为前景拍摄屈服于其下的Ben的构图为经典。在她的面前,他永远蜷坐在她高大身影后面的镜头一角,一副楚楚可怜的稚嫩模样,但他们之间产生的畸形恋爱关系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夫人的引诱,他们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相遇的同样郁积着的人。当她说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关于婚姻、关于学业的陈年旧事,又有谁不会为之动容。在Ben给Mrs Robinson打电话时,我仿佛看到了电话另一端欣慰而得意的微笑。
潜水一段很精彩,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把主人公彷徨无助的内心与逆来顺受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粗重的喘息、抽离的杂声、扭曲的面容,没有人能够透过这层隔膜抵达他的内心世界。他被欢笑的人群推向水下,于是他也就戚戚然地沉在水底,沉重一如那颗受伤的心灵。
刚毕业的他还保留着学校和家庭在他身上刻下的“谨慎得体”的印记。他彬彬有礼地为酒店里的人们开门,谦和友善地对每一个进进出出的人送上微笑,换来的只是一堆默然冰冷的面孔。
看似令人啼笑皆非,他因过度紧张而不得不步入陌生舞会,订房间时慌里慌张语无伦次,不敢开口叫服务生过来,甚至说句话都得跑到隔壁的电话亭里去。Mrs Robinson笑了,面对这样一个正值青春、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她的笑并不含有丝毫轻蔑,而是源自一种重新激发她生命活力的喜欢。Ben摸了一下她的乳房,摇着脑袋垂头丧气地走到墙角“咣”一声撞在墙上,这样的男人谁不会怜爱呢——他终究还是个孩子阿。
开始时每次夫人到来都是通过某种镜面反射身影来表现的,恰如Ben那懵懂忐忑的心境。后来两人之间渐渐熟悉和自然起来,一切似乎就那么按部就班了,Ben也蜕变成了一个成熟而不羁的男人。直至遇见Elaine,他才真正感受到正常的、真切的爱,才是出自喜欢而不是简单的需要去付出和等待。我相信Elaine也很爱很爱他,尽管第一次见面就被shock到了而且不久之后又得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事实,但Ben就像一颗顽强不屈的种子一样,执拗地扎根大地、伸向阳光,令她这个乖乖女感受到一种奔放的感召力量,从而不可救药地再也离不开。
当Ben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赶到婚礼现场,他受难的身形高高在上状如耶稣。在他们大闹婚礼疯狂逃跑的过程中,抵挡了反动势力千军万马的,正是那圣洁的象征——十字架。这其中自有值得回味之处吧。
其它方面,多次出现的双关语言诙谐隽永,三首插曲如今更是妇孺皆知。电影拍摄正值“垮掉的年代”,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性解放、黑人解放、妇女解放、反战、反共、嬉皮士、同性恋……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世人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急欲挣脱牢笼的、名叫Ben的困兽吧。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会用一个生离死别或是皆大欢喜来草率收场,片尾处,Ben终于和心爱的Elaine逃上了一辆黄色的大巴,坐在车尾,两人兴奋的喘息逐渐平静,而后眼神中充满迷茫,泛起点点泪光。未来,真的就会从此一帆风顺了吗。Dustin Hoffman与Anne Bancroft的完美演技令人击节赞赏。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with the sound of silence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 alone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 stone
beneath the hallo of a street lamp,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when my eyes were stabbl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that split the night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and in the naked night i saw
ten thousand people may be more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fool" said i you do not know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and the people bow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and the sign flash out its warning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and the sings said "the words of the prophers are
written the subway walls and tenement halls"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

the sound of silence
gregorian
master of chant i

 7 ) 毕业生

 
    知道达斯汀.霍夫曼是缘于他主演的“雨人”,当时很奇怪,电影中,这么帅的弟弟(汤姆.克鲁斯)怎么会有个这么丑的哥哥?不过,霍夫曼扮演的那个天才型白痴的形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而小汤哥的帅气自有后人超过,比如布拉德.彼特,印象反而不深。
 
    这还是十多年前大学的时候,那时国门开放不久,D版电影刚刚兴起,特别喜欢看美国电影,当然第一次看“本能”的动机很不纯洁,这不能怪我,你总不能奢望一个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并且有着正常荷尔蒙分泌的小男生一本正经的说“本能”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事实上对于那一代的大学生来说,它就是一部性启蒙电影。伴随着电影而来的同时,还有各色的美国乡村民谣的涌入,更多时候,电影和音乐不可分,很多好听的民谣都是经典老片的插曲,再加上当时国内偶像成方圆大姐的竭力吆喝,从开始认同直到疯狂的喜欢。其中就包括“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很长时间里一直不知道,虽然卡带上有歌词,但我懒得去看,四级勉强过线看了也白看,可英文不好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首歌,一点点忧愁,一点点神秘,尤其是合声的那个部分,越听不懂越觉得好听。
 
    通常情况下爱屋及乌是人的本性,有时喜欢电影从而喜欢上电影中的插曲,有时反之亦然,对于让达斯汀.霍夫曼一举成名的“毕业生”,我就是从喜欢“斯卡布罗集市”才认识的,卡带上说这歌是美国电影“毕业生”的插曲,可惜一直没找到机会去欣赏,想象中“毕业生”一定是部励志的电影,类似十年后我们都是祖国的栋梁之类。
 
    记得那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在碟屋偶然淘到“毕业生”,封面上的霍夫曼很年轻,年轻得令人不敢相信,原来雨人也是这么年轻过来的。不用思索就抱回家看,很幸运,电影还在播放字头的时候就是这首歌,之后不断出现这段旋律,一下便痴了。
 
    电影是老的,歌是老的,可故事一点也不老套,相反,和我之前的想象相去十万八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象“蒂凡尼的早餐”,流露出对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叛逆味道。中年妇女勾引纯洁的小伙子,而小伙子却又爱上了她的女儿,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其中相比经验老道坦然偷情的妇女,小伙子第一次的生硬和被动表现令人莞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算乱伦,也无敏感器官的暴露,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台湾居然被禁映了几十年。相比前一大半中自闭保守经常紧张得手足无措对前途悲观,最后为了抢夺新娘时表现出的执着和冲动,霍夫曼相当准确的演绎了这个角色,动作表情都表现的令人服气,难怪新出道的他仅凭借此片就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至于这歌,一定比电影流传的还要广,实际上,我认真看了歌词后发现根本和故事情节牛头不对马嘴,似乎里面还有战争的阴影,但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就足够了。
 

 短评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5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14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19分钟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26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27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3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33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34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39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43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4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5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5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59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1小时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