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1958

剧情片法国1958

主演:让·迦本,布尔维尔,费尔南·勒杜,西尔维亚·蒙福尔,丹尼尔·德洛姆,贝尔纳·布里埃,René Fleur

导演:让-保罗·勒沙努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2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3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4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5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6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3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4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5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6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7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8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9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5:14

详细剧情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困的冉•阿让(Jean Gabin)因为偷一块面包被判处十九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被好心的主教(René Fleur)收留过夜,可是他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警察将他抓获,准备再次将他投入监狱,临危之际,主教的谎言将他拯救,他也得到感化,化名开始了洗心革面的生活。  十年过去,冉•阿让通过努力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得知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后,他担负起照顾其私生女儿柯赛特的责任。他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会重遇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Bernard Blier),对方不信他已改邪归正,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只因证据不足迟迟没能得手,然而,他的好运没能持续到八年之后。

 长篇影评

 1 ) 从记艾灵来

听窦唯的记艾灵,有58上译版的这部悲惨世界对白。找了很久找到了上译配音版。音乐里的对白摘自两段,艾潘妮替马吕斯挡了一枪,临死前: 噢⋯⋯這有封信,我在長凳上拿的,本來不想給你,真奇怪,我不忍心看你傷心。你還記得嗎?我告訴你她的地址,我說,你怎麼謝我?

元旦親我好嗎?可現在才六月,你答應我,答應我,我死後,親我一下。我相信我愛過你。真正伟大的爱情就是成全吧。

为了女儿卖掉头发和牙齿最终沦为妓女的芳汀也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记艾灵里有一段对白提到了她。冉阿让临终前:我心裡曾經很難過,可現在,你來了。還記得蒙費眉森林嗎?當時我提起你的水桶攙住你的手,還有那,布娃娃,她現在還在我這兒,在修道院,你耳朵上掛了櫻桃,聽著孩子,你該知道妳母親的名字了。她叫芳丁,好好記住她,芳丁,你是多麼幸福,她是那麼不幸,她太愛你了,吃盡了苦。呵啊⋯⋯我的孩子們,願你們相愛,永遠相愛」。

 2 ) 谦卑到尘埃里的花朵

其实,已经有点分不清小说和电影了,就说说电影中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人,首先就是让瓦尔让,这个人太多的人去描述他,我不想多说,只是每当看到最后那两个年轻人在他床前忏悔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他是一朵谦卑到尘埃里的花,纯良之花。
其次是那个爱着大学生的坏姑娘,她比美丽的女主还让我心动,她爱的真,爱的谦卑,爱的彻底,爱的勇敢,她是一朵真爱之花,可惜她爱的人不爱她,一点儿也不。
还有那个警察,一直尽忠职守,虽然是反面,但是每个时代还是希望多些这样的人,现在也是,他是可怜的有良知的忠诚之花。

 3 ) 幸福与不幸——电影《悲惨世界》赏析

冉阿让对珂赛特说:“你是那样幸福,而你的母亲是那样不幸。”

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因此做了十几年的苦役。宽厚的米利埃主教拯救了他的灵魂。冉阿让后来当上了市长,还收养了芳汀遗留下来的孤女珂赛特。珂赛特与青年马吕斯相恋,并最终结合,离开了养父。冉阿让抑郁成疾,最终辞世。

像二战中的辛德勒一样,冉阿让开办工厂,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而且乐善好施,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他所遭遇的苦难是如此深重,然而他本性善良,再加上米利埃主教的悲悯,因而并未泯灭良知。他帮助了很多人,为很多人谋求幸福,包括曾经饱受虐待的弱小孤女珂赛特。珂赛特最终和心上人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与丈夫马吕斯一起误解和疏远对她有养育之恩的冉阿让。我有时觉得雨果下笔过于不忍心,似乎没有对珂赛特有太多指责。她就像一个小公主,脆弱得经不起任何责难,似乎所有的人都必须宠爱她。我只是非常心疼冉阿让——他本人是不幸的,却努力地给那样多的人带来幸福。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悲惨世界》)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悲惨世界》)

第一次看《悲惨世界》这部电影是上初中的时候。后来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精装本的小说原著,但是这些年来始终没有看完。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样,感情如此丰沛,历史背景如此宏大,对人性充满了深沉的悲悯,令人高山仰止。我总觉得需要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阅历丰富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读得进去,才能读得明白。对于类似《悲惨世界》和《战争与和平》这样史诗般气势磅礴而又底蕴厚重的作品,我甚至只期待自己能够理解其精华于万一。如果说《呼啸山庄》是一首尖锐而瑰奇的哥特式抒情诗,《简爱》是一个小女人在闺房中写就的小品文,那么《悲惨世界》和《战争与和平》就一定是类似诗圣杜甫所著的充满了悲悯的史诗。

《悲惨世界》以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为线索,展示了法国大革命的风起云涌。个体在革命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每一个人出于向往自由和追寻幸福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是如此令人感动。作品描写了被命运捉弄依然为别人谋幸福的冉阿让,为了女儿不得不沦落风尘的芳汀,充满了革命理想与激情的马吕斯——这些人都是那样可爱。地球只是广袤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星球,而人类只是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中的一种。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社会,从茹毛饮血到信息化时代,不断发明新的工具,通过劳动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顺应自然或者改造自然,互相合作或者相互攻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然而,幸福是什么?我感到幸福既切近又渺远。写到这里,不得不搁笔,因为幸福与每个人的目标、感受和境遇都有关。我只知道,有一些我很希望她们幸福的人呵,已经永远不能在这个我所能看到的已知世界获得幸福。我似乎应该完成她们的心愿,以我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继续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也让我爱的人们幸福和快乐。

有的人的幸福是丈夫能爱她,永远都不离开她,女儿能幸福快乐,兄弟姐妹都能关心她。有的人的幸福是和多数女孩子一样,拿到大学文凭,结婚生子,过最平凡的生活。她们都已经再也不能亲自去体验自己想要的幸福了。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唯有为她们祈愿,并且幸福地继续前行。

 4 ) To Eponine

先看了原著再去看电影。原著主要在描写Cosette这个人物,对Eponine刻画得并不很讨人喜欢。而电影版的Eponine是乱世中盛开的玫瑰,只不过这朵玫瑰生错了时代。她没有美丽的容颜和高贵的姿态,却是如此的善良纯洁,她让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显得苍白无力,她是在那个黑暗年代唯一灿烂绽放的玫瑰。

 5 ) 两个人物

珂赛特对把自己一手养大的恩人好像谈不上多少感情,成婚后当冉阿让告诉他要永远离开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舍的感情,以后好像也没有再看望冉阿让,自顾自过着贵妇人的日子,这对于相依为命的父女感情来说很不可理解,也或许是天性凉薄使然?

而那个珂赛特的丈夫,曾从外祖父家负气出走,并一度为自由参加街头起义,失败受伤恢复后却心安理得养尊处优地继续生活在原来他要背叛的保皇党人家庭中,这个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而这两个人的爱情,从剧中来看,颇像中国《西厢记》中张生半夜跨墙私会崔莺莺的桥段,这就是一见钟情吗?《西厢记》中的男女爱情本身就很狗血,原来西方人也好这种调调儿!

可以说这部剧中,有些情节是比较生硬的,毕竟是六十年前了。以上两个角色,是我所不喜欢的,原因如上。但或许书中不是这么设计的,原书我是在二十多年前看过,都有些忘了。

 6 ) 悲惨世界

何为悲惨?莫过于只因为偷了一片面包就坐牢。接着面临的是一生的逮捕,失去自由的生活。2003年版的悲惨世界让我对男主的善良,从良为之动情。孰能无错?只要一个人能改过自新,真正的改头换面了,那就是可以原谅的,可是犯罪的标签永远贴在身上,如同烙印一般,让人背负一生,实属悲惨。革命线穿插在其中,是想要与当时的制度抗衡,体现出人民的革命精神,这一线索也道出了男主的秘密,在他养女的乞求下说出他们一直隐蔽生活的原因-他是罪犯。不可以如此自由生活。

在最后他说,我确实偷了东西,我偷了与你相处的美好时光。听到他说的话,内心深处受到了震撼。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与折磨,被社会制度捆绑,被警察追逐一世,最后还能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对他的惩罚。真的非常佩服他,佩服他的意志与决心,敬佩他的同情与善良,钦佩他对养女和她爱人无私的付出,最后对他对追赶一世的警察毫无憎恨的情感感到佩服,也正是如此,最终他才得以“重见光明”。

学会感恩,学会接受现实,学会拥抱生活对我们的好!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

 7 ) 从土伦出来的奥德修斯

  曾几何时,奥德修斯用人类在地中海的首次航行犁开了他那波澜壮阔的旅程,又不知千年之后,冉阿让从土伦匍匐着穿过了泥泞的巴黎,既便沧海早已桑田,但阳光下,他的旅程也无愧于被称之为“奥德赛”之旅。

  我们当今所处的世界早该已经不是“还有愚昧和困苦,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的世界,不过我还是逆水行舟地作一次回眸,只是为了向那种“挣扎与奋斗的悲怆”致敬,为了这种悲怆既便目前看来“都不会是无益的。”

  首先明确一下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德国德发电影制片厂、法国巴黎百代影业公司、意大利罗马塞雷纳影片公司联合出品,上海电影译制厂(1978/10)译制的电影,涉及的小说蓝本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悲惨世界》(李丹先生翻译),而主要聚焦的则就是那个让·迦本主演,胡庆汉配音的冉阿让。

  这里先从小说的角度列一下目录:

  第一部 芳汀

  第二部 珂赛特

  第三部 马吕斯

  第四部 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

  第五部 冉阿让


  如果把第四部看作小说的一个高潮,那么整部小说从主要人物而言雨果就写了四个人:
  芳汀、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芳汀的女婿——马吕斯、芳汀的恩人——冉阿让。
  而从电影角度,主要的人物又可以归纳成这么几个人:米里哀主教——冉阿让的恩人;沙威、德纳第-冉阿让的仇人;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冉阿让所拯救的人。
  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冉阿让无论是从电影还是小说,都是整个世界的灵魂人物,所有事件都以他为枢纽缓缓展开,那么他的“奥德赛”之旅究竟经过了多少风波呢?

  -、土伦
  1.苦役场——拯救同伴、释放、被排挤
  2.借宿——被拯救、迷惑
  3.小憩——抢劫、坚定信念

  二、蒙特易
  1.拯救市民
  2.拯救芳汀
  3.拯救沙马帝奥
  4.拯救珂赛特

  三、巴黎
  1.对抗沙威,拯救沙威
  2.对抗德纳第
  3.拯救马吕斯
  4.死亡

  这样整理之后,我觉得在冉阿让的一生中基本就在干两件事:拯救和反抗,而反抗是为了不断的拯救。

  冉阿让由于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五年苦役,然后由于他是个极度危险的人物最终服了十九年的苦役。这里首先要讨论一下他的危险在什么地方。首先当然是他不断的越狱,其次是他在服役其间还会拯救狱友,而这两点表明他并没有被体制化,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思想和生活,这就是老沙威为之痛恨,小沙威为之追捕一生的“危险”。

  从入狱到出狱,到遇见米里哀主教之前,其实他的生活虽说是阴风浊浪寻常事的光景,不过其实他是平静的,“在人象狼一样生活的世界上,做个善良的人有什么意义?一些人想发财,另一些人就得自卫”,天经地义,大不了横死街头,或者变成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将会看见的另外一个人。

  不过,他遇见了以德报怨的米里哀主教。
  不得不说雨果是浪漫的,所以说他相信那个世界里还会有米里埃主教牢牢地抱住那支觚,所以说相信那一个夜晚的宽恕可以抵消十九年惨绝人寰的销蚀。虽然这个宽恕对冉阿让的确具有巨大的意义:他可以有一次机会重来一次,重新确定自己的生活该往什么地方走。
  冉阿让的直接悲剧开始就在于没有被救赎的可能,为那些挨饿的孩子偷了面包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带上了镣铐,苦役场主教的祈祷带来的是更浓重的悲惨,他没有资格悔罪,只有一次次地加刑,加刑,再一次加刑。哪怕形式上离开了土伦,“穷人无法帮助他,富人见到他就把大门关上。”,那张黄颜色的证件还不是跟苦役场的镣铐和子弹一样沉重吗?!
  当警察问到:您是真的送给他的吗?
  冉阿让面无表情,他兴许正如释重负,他不用再在这个人象狼一样生活的世界上被人歧视、欺骗、辱骂,不过,不过也许又是一个“十九年”罢了。但是他听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一句话:
  “您怎么不说是我送给您的?您还把蜡台忘了。我把蜡台也送给您了,干吗不拿走?玛格罗娃太太,去把蜡台拿来给他。快一点儿。去!”
  这一刻的冉阿让被雷击了,被一道温柔的雷把曾经压得他透不过气的镣铐击得粉碎。不过,任谁都受不了这种温柔一刀的:冉阿让整天漂泊流浪,他脑海里思潮翻滚,……(是不是有些熟悉:记不记得沙威被冉阿让拯救之后?)
  他为了平息这种混乱,他生平也许是唯一一次真正犯了一次罪:抢了一个扫烟囱童工小皮埃尔的钱。
  不过,这最后的一点恶从冉阿让身上翻腾了一下,给我们从此留下一个只会拯救别人的冉阿让。开个玩笑,就这点,德纳弟和沙威都得感谢这个小皮埃尔。

  接下来的拯救就像一部侦探动作惊险小说,冉阿让发了财并最终折了现,他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让本来被这个上苍折磨到跳线的人们相信:只要是值得拯救的就会得到拯救。如果仅仅是这样,雨果就变成了大仲马,最多也只是欧仁·苏了。

  雨果不只是一个浪漫的人,所以他一气呵成的写出了三个男人:沙威、德纳第和马吕斯,警察、无赖和一个大学生。

  沙威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警察,就一个警察而言。他克尽职守,从来不想为什么,只去思索怎么做。看他追捕冉阿让那段不亚于最精彩的武侠小说,所谓相差只隔一线,电光火石。问题是,他最后竟然被一个他鄙视的,他要予以消灭的人宽恕了生命。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却被一个放生他的农夫惊呆了。
  就雨果而言,他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不仅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而且觉得可以淘洗一个经过严格锻炼的沙威这样的灵魂。换而言之,不过是个剂量问题,人道主义无所不能。
  就像冉阿让可以被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沙威也可以。但既便他可以默认他所认为的恶有善的一面,让他去反抗简直就已经复制到他的DNA里的善竟然也有恶的一面……他唯有一死了之。
  如果沙威不死,雨果就会遇见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人道主义有时候什么都不是。

  雨果不见得不知道这点,因为毕竟他写了德纳弟。
  如果说电影我和小说相比之后,最不满意的就是对德纳弟的刻画,那是靡费斯特,而不该是牛头马面。既便这个角色经过上海著名演员邱岳峰的演绎有了一点点的突破,奈何剧本上的限制使得这个雨果笔下“底 层”社会的“鬼上当”(巴尔扎克《幻灭》中的人物)到底有些薄弱了。
  不过,毕竟布尔维尔先生和邱岳峰先生不是吃素的,到底演出一些风采,特别是当在巴黎已经过了很长平静生活的冉阿让再度遇见这位前蒙凡合威滑铁卢中士客栈的无赖的时候,《牛虻》中那句著名的话出现了:所以还魂的鬼都是丑恶的。
  不知道大家看见德纳弟和冉阿让相遇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冉阿让在照镜子。
  冉阿让如果变成恶人,就是德纳弟,最多不过是剂量的不同。而且当他把滚烫的烙铁放在自己的臂膀上的时候,我闻到了地狱的味道。我丝毫不怀疑他一番大杀之后会摆平眼前这个小团伙,不过接下来就是他面对沙威,面对还是毒蛇的沙威:“我不是一个人,你们六个,我们十二个,反抗没用。啊,蒙特巴那斯、噶布里埃糜、整个集团都在,好,你敢开枪就把你绞死。”
  他是否还能选择过自己希望过的生活呢?
  “他抢劫过一个通烟囱的童工。正在抓他,他又偷了苹果。这对孩子来说是调皮,对大人来说是违法。而对苦役犯就要终生服苦役。”
  …………
  德纳弟不同,他安于自己的命运,虽说不得不不断的坑蒙拐骗,但他以自己的方式和上层建筑分享着这个世界,奈何明月照沟渠,他不管明月,他是沟渠里的国王。
  那么,他和冉阿让谁更幸福呢?冉阿让最后出场是在心爱的女儿(不知道能不能说是心爱的女人)注视下上了天堂,德纳弟则是完成了又一次的讹诈,虽然不是用他以为用的上的办法。不过,德纳弟就更不幸福吗?

  如果说德纳弟是冉阿让的阴影,沙威是冉阿让的伤疤,马吕斯是什么我不清楚,我只知他夺去了其实是冉阿让在这个世界上最后得到的东西。不过,难道让珂赛特一直陪着这个苦役犯吗?马吕斯可是个大学生啊,还是个会写诗的大学生。

  谈电影自然要谈表演,谈译制电影自然要谈配音,既然我谈的是冉阿让,自然最后再说说让·迦本和胡庆汉。让·迦本是那种让动作说话的人,厚实的身材托着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日月淘洗,所以我只记得住他的声音,当然是为之配音的胡庆汉先生。

  首先当然是胡庆汉的冉阿让。就像每一个演员都会遇见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配音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胡庆汉的话,毕克也许可以。但毕克先生还是稍微华丽了一点点,乔臻显得不够老,盖文源又太野了。在这个角色上,胡庆汉的声音感觉比整个人都重,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有一种拖动的质感,似乎在犹豫,似乎在思索,似乎又在挣扎,当最后吐露心中的话时,一个决定,一个选择,他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和毕克相比,胡的声音没那么有力;和乔臻相比没有那么象大学生;而盖文源则会让冉阿让变成瓦尔特。

  如果说我庆幸冉阿让碰上了让·迦本,那么更值得被庆幸的是冉阿让碰上了胡庆汉,那个上译最辉煌时代的胡庆汉。


  轮回流转,冉阿让一直寻找着理由,一个给主教大人的理由,一个他的确那么值得被拯救的理由。当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大家都明白他为了别人付出了什么,他终于安息了,他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烛台。

  “奥德赛之旅”的锦标,原来,是一只烛台。

 短评

貌似高中看过的吧

5分钟前
  • 菊菊
  • 力荐

小时候我姥姥骗我说这是一部科幻片

8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上译配音加一颗星,华丽厚重有力!

11分钟前
  • 浆糊瓶
  • 力荐

我不知道算不算看过,因为电影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从电影改来的广播剧却是听全了的

16分钟前
  • 轻烟若凝
  • 力荐

经典版的好处就是比较克制、内敛,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雨果的人道主义我一向不怎么感冒,但比起音乐剧版的小资狂热式梦道主义无疑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2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3.6星1.你放心,这些钱都是干净的,我一生就偷过一个面包和两法郎;2.我父亲至死还衷于法兰西,他唯一做错的是忠于忘恩负义的我和他的祖国;3.突然,这个世界明亮了,一位姑娘的目光具有无穷的威力,在心灵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奔放而又辛辣的鲜花,人们称它为爱情.

23分钟前
  • 丰饶之海
  • 还行

电影时长限制了所能展现的故事情节,以至于与原著小说相比(没看过全书但看了简介),很多情节要么直接被省略,要么也就通过些许台词交代。虽然避免不了这样的缺陷,但这部1958年的《悲惨世界》依然足够吸引我耐心一次性看完,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还激发重温2012年版的想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贫富终究无法消除,在善恶并存的世界里,生下来活下去总不会顺风顺水,会遇到很多麻烦挫折,那些能在各种问题下活到老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其厉害之处。—— 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贫困,那么像本书这一类的作品,不会是没有用的。-维克多·雨果 —— 在这个把个人幸福建筑在许多人痛苦上的世界里,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 8.61G,189分钟,国法双音轨,本想看原声,无奈字幕匹配是国配版,时间轴不时对不上原声台词,索性就看了国语版……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对于一个曾经有过过错的人,应该如何给予公正的道德评价?

25分钟前
  • Grey
  • 力荐

应该小时候看的是这个版本。

29分钟前
  • 贾偲旻
  • 力荐

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讲的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34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不mark一下怎么行!

35分钟前
  • Angeline
  • 力荐

儿时最爱听的一部电影

40分钟前
  • Wish&Hope.com
  • 力荐

上译

43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还行

中文配音太不靠谱了。

44分钟前
  • 小焱筅笙
  • 力荐

小时候和爸爸在电视上看的,一直以为是让阿让。

49分钟前
  • Muggle、佑。
  • 力荐

即使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这个世界依然是愚昧无知的悲惨世界,冉阿让的形象依然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补標】蓝光收藏2019-8-31电影频道上譯經典重新再看毕克(影片旁白)杨成纯,孙渝烽,胡庆汉(冉·阿让)富润生(罗马教皇使节)于鼎(米里埃主教)潘我源(主教管家)苏秀(主教妹妹)富润生(省长)尚华(警长沙威),刘广宁(芳汀)严崇德,邱岳峰(客栈老板)赵慎之(德纳迪埃妻子)于鼎(医生)李梓(嬷嬷)严崇德(法庭庭长)胡庆汉(苦役犯沙马迪欧)翁振新(检察官)金琳(珂赛特)苏秀(巴黎修道院嬷嬷奥布迪辛)富润生(保皇党人吉诺荷芒)卫禹平(拿破仑党彭梅西上校)童自荣(彭梅西之子马里尤斯)程晓桦(德纳迪埃之女爱潘妮)刘小庆(德纳迪埃之子伽夫罗什)丁建华(成年珂赛特)伍经纬(革命小组负责人昂若阿斯)卫禹平(巴黎警察总监)于鼎(起义市民马博弗老人)

5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置顶!!!

58分钟前
  • 樊星ç+若羽
  • 力荐

冉阿让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9分。从冉阿让的个人遭遇看整个法国的社会变迁。德纳迪埃演的很好,贪得无厌又滑稽可笑,原来是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的搭档;珂赛特长得还不错,但表演的太花瓶很呆板。

1小时前
  • 瑶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