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

剧情片大陆2005

主演:宫哲,金雅琴,张淑芳,孙捷,罗忠学,强爽,刘正亮

导演:马俪文

 剧照

我们俩 剧照 NO.1我们俩 剧照 NO.2我们俩 剧照 NO.3我们俩 剧照 NO.4我们俩 剧照 NO.5我们俩 剧照 NO.6我们俩 剧照 NO.13我们俩 剧照 NO.14我们俩 剧照 NO.15我们俩 剧照 NO.16我们俩 剧照 NO.17我们俩 剧照 NO.18我们俩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5-23 05:14

详细剧情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长篇影评

 1 ) 倘若《我们俩》是这个名字: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



题记:
“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
――――卡夫卡·陆(KavkaLu)



冬天,很冷
心冷吗?你敢说冷吗?一部注定被孤独的电影就像首善之区暮色下寂寥的胡同,没有人。
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哈哈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我们这个年头要记住某些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咧开嘴高声宣称我们的幸福,可,《我们俩》过于冰冷。
一个借宿的女孩,一个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处。
整部影片大多数场景陷于院落的孤独,窦唯的古琴让本已寒凉的世界无尽怅然,只有偶然路过的脚步让这个院子有着一些生命的回应。
虽然,你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和解的温情电影,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诸多现实矛盾,老年人在孤独和失落里看日起日落,他们的存在被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意无意忽视。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和老人住过的才能体验到高龄老人的古怪,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些“作” 并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 ,片中房东老奶奶和房客小女孩的摩擦非常真实,人艺的金雅琴以84高龄出演的奶奶很生活化,那种半睡眠状态的老人模样确实是老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看似昏昏沉沉却一有风吹草动就睁眼盯着你。他们和你较劲往往是为了让他们过于平淡的生活有着一些涟漪。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孤单而用一些小计谋、小算计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
平常的日子,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俩》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所有不起眼的细节都来自于生活,特别是老奶奶“敲诈”小女孩买鲤鱼的段落的生活气息浓郁。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一种期待,是延续和希望,在除夕的晚上,老人和小马过了一个有着对应的年。
电影编剧的合理性是支撑整个故事的基础,我们注意到电影的矛盾点是电话,而2002年对于学生妹而言手机还是奢侈品,所以BB机和老太家的电话关联就有了增加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细微的冲突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作为新生代的孩子和暮暮垂年的一个孤独老人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相互的接近正是反映了人基本的愿望“为了排遣寂寞相互依偎”。
在片中老太的情绪波动挺大,这一切和高龄有关,感人的一幕是女孩小马一年后的发现,当苍老的手和年轻的手相握,生命就有了时间的印证。电话费的争执在现实里也是常见,两个陌生的人了解总是从相互观望开始的,人是情感的动物,房客住久了就是一家人。
中国人太苦,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着,少时被父母压迫为了生计学习,毕业了为了房子和女子奔波,刚一滋润,小崽子嘎本一出来后面就是循环,好不容易送神出门,却发现老伴已经死了,留下孤独,就像那个老奶奶等待着死亡的通知,这样活着有点残酷。
《我们俩》太诚实,这种诚实让她失去了中国而拥抱世界,在影评人群里我说,这个片子应该改名字叫《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观众进来看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
叶飘零,秋天来了。
电影能够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她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极》、《十面埋伏》被观众骂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糙,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思不在电影本身,我甚至怀疑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洗黑钱的工具,打住!
200万的小投资打造了一部感人的电影,那些习惯于拿红包、吃白食的愚记是不会去推广的,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恒亡矣!
泱泱大国,良知,覆水难收。
老人的离家和病故背后是孙子成婚的话题,家有了新的主人,唯有老太的沙发破落了,新的开始里,香火延续。
影片自始至终被孤独的情绪包围,饱经沧桑的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明天,即便那好看的红灯笼也掩盖不住小院的寂寞,无数次老太太就这样孤独地望着小小院落,她对小马的肺腑之言可以让所有的晚辈思考,我们的孝心为什么往往和老人擦肩而过,这样的电影真的应该组织观看,它告诉了我们必有的未来和与世界相处的法子。
爱心,有时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附录:影片资料】
《我们俩(You And Me)》2005中国大陆 
导演:马俪文
主演:金雅琴 宫哲
片长:84分钟
奖项: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5)最佳女主角、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俪文
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一部有意义的中国电影)

支持良知的中国独立电影,请伸出援手,购买正版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2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件特别奇妙的事。有时候看上去好像争端不断,棱角激烈碰撞,撞着撞着倒擦出爱的火花,激情四射起来;有时候平稳妥当,用个时髦的词叫“岁月静好”,可一转眼便心如死灰、人去楼空的例子也有的是。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公理定律可严格依循,看再多的星座血型、周易八卦,也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这种或那种的特例,把生活调剂的起伏跌宕,甚至多彩多姿。

马俪文编导的电影《我们俩》就是个讲述人与人之间奇妙关系的故事。

在北京求学的外地学生小马刚搬入孤寡老太太四合院中搭建的小平房时,人艺老演员金雅琴饰演的这位“骑过马、扛过枪、抽过大烟”的精明老太太看上去可真像个动画片里的邪恶老巫婆。扮演小马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宫哲,一双眼睛清澈得像两汪甘冽的泉水,那股毫无表演经历的笨拙与质朴使小马这个人物与见多识广的“老巫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处处打压,一个斗志斗勇,甭管是精还是傻,总之各有各的算计,各有各的心眼儿,你来我往斗得热闹极了,观众看得也不亦乐乎。

我非常喜欢电影对这两个人物不加解释的片段展示手法。小马究竟是在哪上学,学什么?故事没交代;但我们看到她风风火火地跑进跑出,她拍摄老太太生活的一天交学校作业,她穿着京剧花旦插满彩旗的行头骑着自行车回家。小马话也不多,但她上房掏鸟蛋,调皮地非要给老太太屋子“装修”,贴了一整墙花花绿绿的美女海报。我对她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色只能猜测,只能把这些非常有限的碎片拼凑起来,尝试着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可这份好奇的心思一活动,就难免不会喜欢上她,记挂着她,希望她在这个小四合院里的简单生活继续行进下去,希望这个小世界的大门永远开启。

关系另一头的“老巫婆”也是碎片式的:她的领养女儿为什么很少来看她?她跟邻居老太太的关系为什么那么亲密?她的孙子和贵州姑娘又是怎样一段故事?最令人好奇的当然还是她与小马的关系:这个最开始对每一分钱都斤斤计较的精明老太太怎么就能容忍后来小马在她屋子里“招摇过市”呢?小马到底做了什么,竟让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舍得松开?

也许,小马像老太太年轻时的自己?有点鲁莽,有点委屈,但更多的是青春的无所畏惧,是欢欣地发出光来的年轻岁月。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青春的光也总能穿透四季,照亮人生里所有的阴暗角落,让回忆升温,给日子取暖。

或者,小马填补了老太太空旷小院里一直缺乏的家庭关系?陌生人之间永远是客气而隔阂的,但小马会跟她理论、吵架,会用笑容撒娇,会把平淡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对老太太来说,也许小马的存在早已超越了1+1=2,她代表了一种家庭关系的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亲情的弥补。

但也许,老太太只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倔脾气,她面对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披挂全身甲胄,先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小马的稚嫩、莽撞跟清澈恰好成为了打开这本硬皮书的钥匙。也许老太太自己都会意外,都不知道在已经接近生命尽头的时刻,心里依然还保有那么柔软而脆弱的一面,有滚烫的情意,有难舍的眷恋。

这个简单的“我们俩”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支线,却有着很多种解释的可能,很多可猜想的空白。电影十分朴素,既没有花哨磅礴的摄影,也没有机智尖锐的对话。小小的青砖四合院古朴得简陋,唯一的点滴曲折都在人物的心底,展示出来的仅是碎片。可就是这一点点的吉光片羽,却让她们俩如同两本书,从一本读到另一本,从一页翻到下一页,暖、疼,说不清地流着眼泪。

也许,有些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也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奇妙。只要安静地坐到屏幕前,他们的心便会像书页一样在人眼前慢慢摊开,让我们看到他们,也看到他们世界中折射的我们自己。

 3 ) 我们长大了,有些人变老了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奶奶指指电视,
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4 ) 记一位还没被租房毁掉的年轻人

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

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钱,房租,中介费

[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

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

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

小马咬咬唇,160吧。老太太不松口。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生活,不是租来的

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

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

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

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

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5 ) 因为简单所以感动——《我们俩》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6 ) 拼湊出的親情

看了電影《我們兩》,有一點點感動,但感覺更多的是生硬的拼湊。要表述一老一小從陌生到“親情”,如果故事真實,確實能展現很多人性溫暖柔軟的地方,會非常感人。但是導演兼編劇不是有感而發,而是帶著這樣一個目的或者說任務生生地拼湊出一段感情的發展。下面我這樣一個吹毛求疵的觀眾就挑挑毛病:
1. 故事一開始,小馬在大雪中騎著自行車穿行於胡同中。在這樣糟糕的天氣裏騎車外出,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當事人有什麽急事;二是大雪突然從天而降。而電影中小馬竟然是在挨家找房子租。
2. 租房子本身讓人懷疑。中國的大學都是提供宿舍的。即使我們設想因為某種特殊原因,小馬不得不在校外找房子,老太太開出的租金也很不靠譜。根據我的生活經驗,在電影表現的那個時代(用傳呼機),一間可能還不到十平方米的破爛門房,月租金200塊,那只能說明老太太想錢想瘋了。電影給小馬設定的身份是窮大學生,200塊錢夠那個時代的窮大學生生活一個月了。更何況關在一個監房一樣的小房間裏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3. 行蹤神秘的小狗。小馬和老太太第一次激烈衝突後在門外看到一隻小狗,爲了表現她的善良,導演讓她帶上狗去找房子。後來在她的小屋、院子裏都不見狗的蹤影,下大雨回家那一段之後,小狗又被裹著放到了老太太的門口。老太太逗小狗,對牠說話,不久狗又不知所終。
4. 角色的性格詭異。小馬身上兼有善良(人物的基本要求)、倔強(不然怎麼有戲劇衝突)、異想天開(爲了生造出掏鳥蛋、佈置老太房間等劇情)。老太太在小馬給她拍電影的時候說悶的時候就希望來收水電費的、賣東西的或者有人走錯門,可以說說話。後來又和小狗說“爲什麽我喜歡你,因為你不會說話,安靜。”
5. 老太太的孫子在老太太不知情的情況下打了一個三百多塊錢的長途電話。爲了自圓其說,最後安排他娶了一個貴州的姑娘。
6. 小馬佈置房間時用的那些海報,如果說不是特意買的,而是用舊的,是可以解釋海報和電影時代上的不一致。但是小馬的目的是祛除房間的壓抑氣氛,貼上這些毫無美感的海報之後,壓抑一掃而盡,取而代之的是古怪醜陋。住了那麼久,再加上第一次佈置房間,小馬都沒有發現簾布後面掛有一張畫,直到第二次佈置時看到并想要,但是直到電影結束我也沒看清楚那張畫上有什麽。
7. 窮大學生小馬和男朋友估計是中了彩票,迅速搬到有兩個房間的新房子裏。傳呼機換成手機。老太太想見她時直接打的過來。
8. 直到最後老太太才同意小馬用廚房,其實之前他們的關係已經不錯了。
9. 還有一些時間細節上的問題。小馬給老太太拍一天的生活,老太太烤完饅頭片,被拉到外面曬太陽時說自己剛剛曬過了,吃過午飯要睡覺了。這一串事件無論如何都安排不出一個合理的順序了。
除了以上的不完全列表,有些劇情還是編得不錯,比如老太太的背景、小馬帶著不同的裝束和表情回家、給老太太拍電影,如果通篇如此,一定會自始至終令觀眾沉浸於電影中,不像我看的時候那樣時不時回到現實世界。但是要編出足夠的情節填滿一部表現瑣事細節的電影,讓人看不出是編的,的確太難了,所以才會出現上面列出的種種紕漏。

 7 ) 两代人心灵的安详与激动

片子我看了两遍。从喧嚣到宁静……也许,那些许多絮叨的小事和那个安详的小四合院正是我们这代人对以往生活美好的追忆。表面小气而内心慈祥的奶奶,对生活充满向往的懵懂女孩,当然,还有穿插进来的一个IT行业猥琐的“孙子”。那些那么平淡而真实的日日夜夜。两个人心灵上的相依,一个寂寞多年的心灵放佛被一颗青春的心唤醒。这就是精神寄托。也让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有对往事以及往人的怀念。我是个坚强的人,但是最后,奶奶那失去寄托的情景让我红了眼眶。也许,这种静静打动人心灵的片子才是我们对真实生活的感悟……

 8 ) 马俪文的声音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短评

一个人的好天气?

6分钟前
  • 张大水
  • 推荐

90分钟的电影 哭了40分钟。第一段是等年夜饭 老人家孤身一人 平常那么节俭这天却做了那么多菜 孤零零毫无指望地等到晚上11点 明明菜都凉了 和小马还是能吃得那么开心 因为缺的就是陪伴。第二段是老奶奶挂灯笼这 颤巍巍的拄着拐杖 知道自己怪错了人家 那种煎熬等待她原谅的心 真的折磨。还有是老奶奶说 每天就盼着收破烂的 收电费的来 她都90多了 要的就是可以和人说说话 想想小马来之前她该是多么孤独啊!最后小马搬走后我哭得眼睛都快看不清屏幕 了 我一定要对奶奶好一点 多陪陪她说话多带她吃好吃的看好玩的 不然我就枉为人了。

7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我想念我的外婆。谨此悼念,愿她仍好。

11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TMD我什么时候能住上四合院。

15分钟前
  • 大飞
  • 推荐

多好的本子,有观察、有良心、台词写得接地气,却拍成了学生作业水平,尤其末尾一段,简直看不下去。这么生人勿近、不好相与的老太太,算计、抠门、又事儿妈,被金雅琴演得入木入骨,那念词儿的功力,真是现在许多年轻演员比不了。小姑娘相比就别扭多了,除了跑,就是喘和喊。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我想外婆了

20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少有的国产好片,后来才知道是根据马俪文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难怪能有如此强的代入感。影片没什么故事性,全是一些生活中的片段却极其感人。可令我最为费解的是那个内心如此细腻,感情如此真挚,拍出过《我们俩》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样佳作的马俪文最后为什么会迷失在商业片的道路上?

25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想外婆/奶奶了,有没有?! 2005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还是老人与小孩或年轻的冲撞,但这是现实时特别突出的一个情况,孤单与陪伴的话题,我们总是能说,但不会做。

30分钟前
  • 炫3D
  • 推荐

国产5星片

34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力荐

外婆,我想你了

35分钟前
  • 力荐

灵魂深处的琴弦被拨动了。

38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资料馆留影#绝对的女人戏,金雅琴出神入化的演技让人动容,倔强丫头遇到毒舌老太太,这出戏就很接地气了。老北京胡同里的琐碎往事,也是马俪文的青春回忆。最打动人心也殊为可贵的是,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情感羁绊(如今除了金钱利益还剩什么呢?),怎么看寡居老太太与女大学生之间都像是祖孙俩,虽然并无半点血缘关系。无论时代再变迁,无论社会再薄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永远最美。ps 窦唯为本片作的原声,缅怀金雅琴这些离我们而去的“老戏骨们”。

42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想看2008-12-17]其实早就听熟了窦唯的配乐,一直等到资料馆有了胶片才去看。老太太自然是神了,小姑娘从姓名看是有导演自身经历在里面的,只是可惜拧的缺少些层次。剧作上前头铺得慢了点,后面就着急了。当然豆瓣上此片高居top250真是不意外。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让我想起我的姥姥

46分钟前
  • A
  • 推荐

女主很傲娇很清纯。话说10年前北京的房租也不应该那么便宜啊。2014.9.14成都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宁愿花钱看这种所谓的低沉本电影,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是华语电影人文价值观的精华。8.5

5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下午接到奶奶的电话~口吃不清的喊我乳名~顿时泪如雨下~

56分钟前
  • 亂馬2/1
  • 力荐

质朴真切,感人肺腑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少见

1小时前
  • 孟克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