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金刚川

科幻片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金刚川 剧照 NO.2金刚川 剧照 NO.3金刚川 剧照 NO.4金刚川 剧照 NO.5金刚川 剧照 NO.6金刚川 剧照 NO.13金刚川 剧照 NO.14金刚川 剧照 NO.15金刚川 剧照 NO.16金刚川 剧照 NO.17金刚川 剧照 NO.18金刚川 剧照 NO.19金刚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14

详细剧情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 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它本可以更好(无剧透)

欢迎来公众号:叫我魏小黑,找我玩

当听到讲述抗美援朝的《金刚川》要上映时,其实我是很期待的。我小学时就读了一本讲抗美援朝的书,大部头,五六百页,挺厚的,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尽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但很多情节我还记得很清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凯歌,攻到釜山,但战线拉得太长被美军从仁川登陆,拦腰截断,人民军又一路快被打到鸭绿江边,金日成请求中国援助。 选帅时,原定的元帅林彪装病不出,毛主席改用“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把彭德怀元帅从大西北调到东北,带着第一批38,39,40,42,50,66军进朝鲜。 抗美援朝一共打了五次大战役,第二次战役收复平壤,第三次战役打下汉城,第五次战役还是因为供给线跟不上,被李奇微反扑。 第五次战役失败以后,就注定了不可能收复全朝韩半岛,此后双方围绕三八线展开争夺,小型战役不断,但大的战役没再有过,《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和原型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其实之前我并不知道《金刚川》的原型故事,因为当时我看的书还是以宏观讲述为主,所以我特意去看了历史事件,但发现历史故事发生在1953年5月,而电影所采用的背景金城战役发生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开打时,金刚川所在的地方已经属于后方了。但电影在拍摄和宣发时还一再强调这座桥是金城战役的“生死线”,把这座桥打造成金城战役的“胜负手”,我理解作为电影要进行改编和架构,但我还是觉得,这种电影要尊重真实的历史。而且,全片其实跟金城战役没扯上太大关系,换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大家也应该能懂这种紧迫感。 说回电影,这是一部作品,因此我们抛去场外的因素,导演管虎整的那些活儿,什么背着手向纪念碑鞠躬,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接受采访等等,我们都不去考量,只谈论电影本身。可我还是要说,这是一部让我失望的电影。 在知道电影讲的是金刚川架桥这样一个小故事时,我还有些奇怪,为什么抗美援朝的电影不拍上甘岭,不拍长津湖,这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比金刚川架桥更有张力的故事(每一位志愿军英雄都值得同样的尊敬,这里的意思是说就戏剧来说,上甘岭等事件有更好的冲突性和对抗性)。后来了解到这部片子8月才开始筹备,10月就上映,应该是为了赶抗美援朝70周年,所以找了一个相对而言简单的故事。两个月的时间,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架构、情节都很完备的片子,值得称赞。 但也许是因为故事简单,也许是因为时间匆忙,导演玩了一个三一手法,就是用三个视角去讲述同一件事。这样的手法在悬疑片或者剧情片上用的比较多,宁浩就是多线叙事的高手。但问题是,这是一个战争片,又没有什么需要解密和反转的地方,多线叙事的优点发挥不出来,但缺点却全占了。你把同样的故事讲了三遍给别人听,搁谁谁不得审美疲劳。所以虽然第三个部分讲张译吴京那个视角是最好的一部分,但看到第三个部分时,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问影院能不能开个倍速。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一部好的电影,精彩的群像刻画是必不可少的。《金刚川》本来可以拥有很好的群像,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都有可以说的地方。但,全片被分割成几个小章节,把群像之间完全割裂。而且,几个主演的形象都没有立得住。邓超和欧豪是特别出演不说了,魏晨作为主演镜头和台词少得可怜,甚至还比不上友情出演的超哥,在原型故事里这位才是主人公啊喂。李九霄倒是给了很大的篇幅,但这个角色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电影里转移视角的工具人。张译和吴京的形象倒是立住了,但问题是,那时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 全片被分为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讲同一件事,第四个小节收束加升华。 第一个小节主要讲李九霄,虽然角色本身故事并不突出,但作为第一个出场,推动全片的情节,倒也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第二个小节就非常拉胯,主角是美军飞行员,如果是以美军的凶狠残忍衬托我军的英勇无畏倒也罢了,但整个第二小节给我的观感是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有仇必报的美军飞行员,最后他还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军两个高射炮阵地全部摧毁,说实话,我根本没看明白导演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第三个部分非常不错,张译演技爆表,吴京也很好,两个角色本身也有很高的立意,但,唉算了我不说了,再说我就“三一”了。 所以说,如果把以上三个视角全部拉到一条叙事线上,再给魏晨饰演的修桥工兵连一些笔墨,这个时长仍然是够的,整条故事线也很完整,又有出色的群像。最后结尾再升华一下,这个故事应该能得到很好的评价。 缺点也说的差不多了,还是要讲讲优点。 整部片子的调色我很喜欢,白天的色彩淡雅且暖,虽然也有爆炸的场面,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很舒适。晚上基本全暗色,偶尔出现信号弹、火光、爆炸等一些亮光,明暗之间给人感官的刺激度还是够的。 还有最后的结尾还是很能打动人的,画面用静音,志愿军渡桥的场面加上炸弹落在周围,带给人很大的冲击感,画外音播放“一条大河波浪宽”,确实很能打动人,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打动人的故事,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最后,打个分。影片本身的话及格分,因为志愿军的缘故加一些分,因为导演的缘故扣一些分,最后还是及格分。如果换成单线叙事的话,应该能给7分或者8分。

 2 ) 莫名其妙

金刚川真的是我本年度看过最差的电影,在电影院里就昏昏欲睡,后来单位居然还发了票让我二刷,引起身心强烈不适。这电影的剧情首先就让我莫名其妙,我是有幸采访过几位抗美援朝的老兵的,他们离家参军的时候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家国情怀都很懵懂的年纪,你完全可以用他们的真实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去还原一段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哪怕这是极其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你也能看到战争年代的英雄们是多么艰辛不易。这个电影,说白了,从头到尾都是莫名其妙。视角零散,一个故事三个视角拍,你真把自己当吕克贝松用了吗?先把故事的结局扔出来,还能保证观影者已经被剧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紧张感和兴奋感,我只能说他真的是一点没做到。bug到处都是,美国人的视角更是瞎jb搞。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去微博搜了一下,有个父亲出电影院的时候问儿子,看完电影有什么感想,孩子回答: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真的想骂人,骂编剧,骂导演,甚至骂广电。这种粗制滥造的战争电影,甚至都不能把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观众,那就是一团乐色,没有也罢。

 3 )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昨天下班后去看了金刚川后,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和大家交流下,求同存异。 说实话,我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开始吐槽,从其中一个角度说说吧: 我认为改编自历史真实题材的战争片,首先要尽可能的忠于历史,起码不要做时空嫁接主义的历史缝合怪,别提啥艺术创作和纪录片的区别,这又不是奇幻剧。说实话,起码我上学时,抗美援朝这段近现代史,并没有写进教科书,青年人当中,大概只有少部分像我这种生在辽宁又喜欢近现代史的人,会相对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有太多人在观影前去考证史料。那么无形之中,这部电影会为成百上千万人上一堂生动而错误的历史课,误导了很多人。这其中最大的弊病在于,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7月的夏季反击战最后阶段,也就是金城战役,时间点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奇袭白虎团相连,白虎团指的就是李承晚集团的首都师,当前阶段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韩方第三、六、八和首都师,作战原因是李承晚集团违反战俘协议,变相的表示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所以我们要把小棒子打服。在这一作战过程当中,跟金刚川河流基本没关系,离着金城十几公里呢,金城附近的河流叫金城川,在北汉江流域。金刚川战役发生在两个月前锋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那好了,编剧和导演团队为啥要去强行嫁接两段战斗呢,我认为最终目的是强行意识形态输出。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在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当中的主要打击对象,此时距离上甘岭战役过去不久,主要目的是巩固上一阶段战果的同时,促使美军速离朝并签署停战协议。而到了第三阶段作战时期,联合国军已经基本认可停战协议内容并几乎不参与战斗了,我军的战略方针上也明确写出打击的是南朝伪军,不主动出击联合国军除非对方先动手,所以如果这部电影拍的是第一阶段作战,然后延伸到883.7高地争夺战,我觉得拍的还凑合。但是为了可以所谓符合历史的去讲打老美,强行升华并输出意识形态,而强行拼凑两段历史,反倒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时忽而丑化忽而美化美军飞行员,黑人问号脸般的内心独白戏,效果就是两面不讨好。战争片就不能这么拍,要不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宣扬反战歌颂和平,那就淡化意识形态,显然金刚川不能这么拍。要么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意识形态输出,这样没问题我和很多老百姓都烦老美,但是那就别强行夹杂着敌军的人性思索的内心独白戏,这种事儿没法间于齐楚。拍摄手法、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确实有些失望,管虎能力到底如何,目前看还真是镜花水月。鉴于主创团队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命题作文,吴京张译等演员出色的演技和辛苦付出,战争场面观赏性尚可,勉强60分吧。

 4 ) 符合逻辑才能真实,真实才能共情,共情才能感动

对于这种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这里不是说金刚川全篇充满超级英雄电影的味道,而是其中的高潮情节,太过不符合战争逻辑。

张译饰演的张飞被炸断一手一腿,愣是能用仅剩的两发高射炮弹,凭借一己之类完成锁定瞄准射击的全部步骤,完成之前一群人用39发炮弹都没完成的击落希尔的战机的任务。要知道,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正常操作一架高射炮需要五到六人,前面的剧情里有“五炮手就位,六炮手就位”的台词。其中有人负责拿着类似望远镜的工具搜索战机,报战机位于几点钟方位,有人负责转动炮台调整射击的横坐标,有人在副炮位,有人负责补充弹药,主炮手负责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以及脚踩开炮。如此多的工序,满编人员的时候打了39发炮弹也没打下希尔的飞机。张飞只剩一手一脚,无法调整炮台射击的横坐标,只有一只手也无法快速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几乎只能等着希尔钻入此时炮台正在瞄准的位置,然后踩动开炮。这种情况下一发命中的可能性比中双色球还低。但是编剧导演大笔一挥嘴皮一动,张飞就做到了。虽然拍的很壮烈,张译的演技也没的说,但是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大脑会本能的告诉自己这是虚构的,自然就很难代入进去,这里本来应该是催泪的重头戏,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我旁边切洋葱,硬邦邦的告诉我:小伙子,这里是高潮,要煽情了,你该哭了。

如果是武侠片,奇幻片什么的,有强烈的主角光环,存在打不死的小强都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战争片,还是抗美援朝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还是应该尽量符合逻辑和客观物理规律,否则真的会有点跳戏的感觉。

最后的人桥,很悲壮,但为啥面对比木桥还要容易轰炸的人桥,美军出动了数量更多的五六架轰炸机却没一个炸弹扔到人桥上?最后配上字幕说全员顺利越过金刚川,就让人很莫名其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并不是带着放大镜硬找茬,而是看完情节之后几乎没经过思考脑袋里就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疑问。这就有点类似于你用很多重型机械都没抬起来的重物,最后用几个人光靠人力就抬起来了,然后你告诉我人定胜天,事在人为,那我只能黑人问号了。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石头,三娃子,蛋炒面,我真不信这世上有这么多巧合。管虎在抗美援朝的献礼片里公然夹带私货,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其心可诛。联系之前美国海军帽子,拜访逃跑将领后人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些事情单拎出来可以说是巧合,是无心之举,但所以事情结合起来,全部是巧合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看出管虎和方方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恳请广电封杀。

 5 ) 借《金刚川》再论复调式结构

战争电影一直担负着诸多使命,《金刚川》也是如此,反映的是当下的政治文化。影片从拍摄到上映只有短短几个月,并在宣传上起到某种微妙的效应:如果拍的不好,就会出现“时间有限,情有可原”的论调,如果成品还不错,则会被赞为“奇迹”。总之正反都能说。我无意追认到底有多少因素导致如此仓促的拍摄周期,何况影史上短时间内完成的杰作也有不少。归根结底,制作周期本质上与作品质量不成绝对正比,而作为观众,只需关心摆在面前的作品。所以,不必过多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也不必拿制作周期推托,单凭电影语言本身,《金刚川》就很难说是一次美妙的观影体验。

一直以来,在谈论电子游戏的时候,我总是乐于对标一些电影领域的美学现象,但谈电影时很少会提到游戏。一方面是从电影影像到游戏影像,至今仍是一条单行道,电影语言深切影响着游戏的表现手法,但反之并不如此。另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不同,影迷远远多于玩家,拿游戏举例常显得有些不明所以。但这次看罢《金刚川》,可对我而言,这部主旋律抗美援朝影片最合适的参照物,恰是几个月前引起轩然大波的游戏巨制《最后生还者2》,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其他时间更接近,受众更广泛,印象更鲜活的例子了——即使两部作品从主题立意、人物和故事上完全没有一丁点关联。无他,二者都运用了相同的复调叙事结构,且均以此为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剖析《最后生还者 第二部》

当然,也许不少人会联想到《敦刻尔克》,但它的可比较性其实并不比《最后生还者2》来得多。《敦刻尔克》在内核上是与《金刚川》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对时空结构的设计和最终的表达目的,都与本片是两种建构思路。而《最后生还者2》无论是外在的戏剧结构还是所选择表现方式,都与《金刚川》如出一辙。包括其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叙事崩陷,也摇身变成另一种形态全面侵蚀本片。如果说前者是因人物与主题的失调,以及对玩家代入性视角的考虑不周,导致复调叙事没能达成相互阐明主题的效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事件素材想当然的重复利用,以及凌乱不堪的视点选择,破坏了完整的表意系统,致使叙事从内部瓦解。

《金刚川》与游戏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得益于后期调色赋予的绝佳影像质感,外加张译极为精彩的表演。影片整体上的对比度、饱和度,甚至是夜景镜头的噪点和数字摄影机的拖尾,均赋予了一定的视觉魅力和对真实的切身想象,就像《最后生还者2》在逼真的演出及场景之上,又全程添加了胶片滤镜那样。因此在最表面的感官体验上,影片基本是无可指摘的。而张译的表演,是叙事层面最亮眼的存在。他自带抢戏光环,只要入画,就必然会吸走我们的眼睛。他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情绪的精确把握,体现在生动变换的眼神、气息与语调,以及敌机到来时微微抽动的耳朵上。这是难得一见的好演员,似乎也只有他能让那些浮夸的台词显得不太违和。

但视觉滤镜终究遮掩不了文本、群像、调度与整体风格的匮乏。于是,面对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再次谈起复调叙事结构。自巴赫金从音乐界挪用这一概念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又被引入到电影叙事理论中以来,复调结构已成为五种常见的电影结构模式类型之一。它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表达手段。这种手法打乱了传统叙事的因果次序,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影像单元组成,以便有效处理充满矛盾的复杂事件材料,因为这样的事件材料往往需要展现不同立场、不同意识的各方视点才能被清晰表述,才能充分彰显主题的深刻意义。常规的独白式叙述在这样的素材面前,往往不够有力。

复调叙事不等同于非线性叙事,虽然它时常展示出非线性的特征。诸如《化身博士》《双面玛丽莲》《最后一班地铁》这种宏观上的线性叙事影片,因为其中蕴含了不同独立主体间的多声部对话关系,比如博士与变身后的邪恶自我的对话,童年诺玛珍与成年梦露及心魔诺玛珍的交锋,亦或戏中戏反映出人物情感后设式的映衬。这些都符合米兰·昆德拉论述复调“各声部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的定义,均可归为复调叙事,即在整体上构成一种矛盾的心灵复调情感内涵结构。可见,无论是戏剧层面的视点切换和非线性讲述,还是文本层面的各意识主体间对比性对话关系,复调结构的艺术价值,在于作品内部的互文性涵义功能,所揭示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内容。

而当我们将以上三部影片,纳入到《罗生门》《公民凯恩》《罗拉快跑》《暴雨将至》等一系列作品构成的广泛影像体系中考察,更会意识到所谓复调叙事的结构性问题,本质上首先是内容的问题。就像昆德拉、卡尔维诺、莫言和残雪的小说那样,复调结构根本上指的是一种复调思维,是作者不再借用创造的角色和事件来发表观点,而让角色或事件以各自不同且平等的角度说自己的话。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面对非常特殊的叙事材料时,作者才会选择以复调的方式来承担思想的表达,或者说达到了一定复杂性的叙事材料,才决定作品必然以复调的方式去呈现。

这种思想表达当然依旧是作者的主观意图,但在执行过程中显露出对人物事件的“放任”和“失控”,是文本在重新组合之后产生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所形成的艺术魅力。简而言之,《最后生还者2》和《金刚川》的缺陷,都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匹配导致表意的离散。前者至少可以看出制作人在对仇恨和救赎的主题上,试图进行一种正反性质的双重对比描绘,故而选择了庞大的复调叙事结构,也许最终效果不尽人意。

而反观本片的结构性问题,则在于围绕修桥展开的这场战斗,不仅作为一种戏剧情境,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历史转述和主旋律话语,是否复杂到需要运用复调叙事结构去承载?是否对角色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复调思维留有一定余地?即便已决定启用了这一形式去呈现,又是否有机地将各影像单元契合在了一起?是否完善了多声部间的平等,以及主体性、独立性、对话性和对比性的涵义功能?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

在《金刚川》的「士兵」「对手」「高炮班」三段中,主体视点的混乱造成了第一个叙事问题。影片一方面以字幕“1953年7月12日下午”的反复出现,严格切割三个单元的不同叙事角度,另一方面在每个单元中穿插大量其他的叙事视点。这虽然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却混淆了空间逻辑的合理性。比如以刘浩作为主体视点时,引入张飞与关磊的视角,在美军飞行员的段落中,近距离捕捉高炮班的近景或特写。只有第三单元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因为将大量时间留给了张译的独角戏。但即便如此,随着故事的展开,「高炮班」这一段落还是集结了前两个单元的不同视点,通过各种正反打搅乱了多声部的主体性。这让摄影机近乎退回到上帝视角,成为战场上一种全知的存在,反而消解了结构应有的规整,让重复出现的字幕显得不再有必要,也阻碍了影像的节奏与感知过程。

最糟糕的是「对手」这一单元,美军飞行员作为外来者视角,对于这部影片而言毫无意义。首先这一人物,从头到脚冒着中国导演大部分时候拍外国人流露出的虚假与做作,还有牛仔帽、九十年代美国动作片台词那种过时的脸谱化塑造。影片里的刘浩、关磊等几个主要角色,几乎全部是充满血性但意气用事的形象,而这位飞行员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他所展现的精神主题也无非是战友阵亡后的强烈复仇情绪,对本片的主旨和思辨性能起到什么补充作用呢?再加上乏善可陈的剪辑和调度,还有不合时宜的夸张表演,让这一单元凸显“潦草”二字,单拿出来看也是极度虚假无聊的空战戏。是为了表现敌人的凶残无情,还是想表达战场上无论敌我都面临着残酷的命运和人性挣扎?至少在如此粗糙的影像表现力下,我无法产生哪怕一丁点认同或反思。

按理说,外部视角的引入,是在追求不同立场、不同阵营所做出的没有偏颇的实际观察,从而更全面地走入历史事件,这无疑会显现某种“他者”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借助这一视角,对(尤其是历史文本的)主旨立意进行补充、校正和改进。但是《金刚川》里的美军视角不仅在剧作上对此毫无帮助,同时在复调结构中也缺乏与其他声部的有效对话关系。这里的对话关系依旧指的是涵义关系,是各个具有不同价值和思想的主体展开的平等交锋。纵使他与张飞后来的对抗高潮都基于报仇这同一个理由,但由于表现方式过于直接简陋,让本不丰腴的叙事又降了一格,无法有效释放对话性的涵义功能。这场交锋所有的张力都来自于张译的表演,而这种基于复仇的戏剧性对立又显得有些多余,因为战场上天然的敌对关系已足够营造冲突了。尤其在已有无数战争电影都指涉过这一主题的当下,此类较为直白的人物描写早已落入窠臼,失去了其对人性和战争应有的启示意味。

(且任何前期宣传上都对美军这段只字不提,也不知是为了卖关子还是怕这段引起争议而心虚,这不免又让我想到《最后生还者2》前期宣传刻意隐瞒埃比。)

因此,美军视角无论在感官体验上,还是情绪的推进上,都是文本上最薄弱的一环,也没能对主题进行任何补充、校正或改进。这一视点是三个声部彼此失衡的缩影,同时也让一些镜头和剪辑的调度略显赘余。比如大量使用的遮罩镜头,即刘浩、关磊等人频繁用望远镜观察战场,这当然符合人物行为,却也因为缺乏更明确的叙事何风格目的,而让此技巧显得有些意味不明。与之类似的还有大量的升格镜头,给人物和场景蒙上一层不必要的仪式感,因为使用次数过多,再配合煽情式的音乐,反而严重阻碍节奏的流畅性,隔离了应有的情感投射。所以「对手」这个单元,最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又看了一出矫枉过正的全景式历史叙述观。

第二个问题,是影像素材的重复利用,给叙事节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叙事节奏的本质是控制信息的流露,尤其对类型片而言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元素。在类型片创作中,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具用来加速或拖延节奏,结果本片拖延节奏的方法是升格镜头和信息的不断复现,很难说是一个好的办法。而在复调结构内,尤其是针对类型片的并列式复调叙事里,创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缝合各段落至一个整体,进而在不破坏各主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形成对话和比较。《金刚川》的做法大致是在前一个单元跳接下一个单元的画面,但不关心上下文的连贯性,事实上这不仅让电影的“舞步”磕磕绊绊,也是造成视点凌乱的原因之一。

本来复调叙事的一个优势,便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各声部,按照心理逻辑或情绪链条有意切分不同情节片段,迫使观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从外在形式上而言,就是通过非线性的情节穿插,强调不同主体经历事件的共时性,但我们在观看电影时,依旧是遵循先后顺序的(除非一些分屏电影),所以需要大脑不断重组因果关系。这便制造出一种视听上的张力,并往往伴随着悬念的产生。但这种故意的分割,也会导致文本在重组过程中因某种失误而陷入偏差,阻碍叙事的完整流畅性,造成真正的叙事系统或主题上的割裂,乃至意义的缺失。《金刚川》的跳接,几乎就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之中。由于这种跳接不少是重复素材的二次甚至三次剪辑,信息的回流不仅阻断叙事节奏,同时也丧失了应有的紧张感和悬念性。

最明显的例子是水里的延时炸弹,在三个单元分别爆炸了三次,第三次还给了一个倒计时的镜头,但是这个镜头在这一时刻是完全失效的,因为它真真切切地已经爆炸三次了,绝对不是什么“桌子底下的炸弹”那样的悬念技巧。而同样的画面,同样的机位不光带来的是无趣的重复观感,同时也分解了影像本身的张力。另外,电影对大多数人物的塑造本就比较羸弱,而人物命运的终点被反复呈现后,也很难再推进并升华应有的感动时刻。另外,少数重复利用的素材还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我印象中第一单元张飞关磊望远镜的场景,就与第三单元重复演绎时有着显眼的差别。前者二人只是对视一笑,后者却在相同动作范畴内说起了台词。而张飞点燃信号弹的重复播放,或许也在致敬上世纪的一些动作片吧。

最后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即旁白和纪实影像资料对戏剧结构本身的损害。第四个单元「桥」跳脱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复调结构,在燃烧弹轰炸后将情节向前推进到终点以外,本质上是一个跳出前三单元既有情境的总结性收尾,以小胡和另一名美军飞行员作为对这场惨烈战斗的回望。那座用无数生命搭起来的人肉桥,通过二者的口述显现出不一样的意义,一方是对牺牲战友们的缅怀和对胜利的坚信,另一方则是对对手的敬仰。二人在之前还一直以旁白的形式,讲解着这场战斗给他们留下的印记。问题在于,他们在主要段落中一直是面孔模糊的,如此似乎令整个叙事文本失去了一个清晰的支点。而本片所采用的特殊叙事结构,以及鲜明的主体性视点,又不像《八佰》那样是绝对的群像主义。如果非要用画外音,那么小胡和年轻美军飞行员在整个故事中,至少应作为次要线索加以展现,才能得以将这段历史事件与当下现实关联起来,而不仅仅是在第四单元腾出几个仪式感的升格镜头。

此外,开头让我想起早期新闻纪录片的那一长段影像资料,旁白的叙述风格似乎又退回到过去那种较为保守的主旋律语境中去了,它的问题在于与正片的手持摄影、小长镜头和遮罩技巧所渲染出的现实氛围,以及结尾的残酷诗意都有些格格不入。结果看罢两个小时的电影后,最让我动容的,还是片尾字幕短短的新闻影像资料,因为只有这一段,才彻底抛弃了所有的假定性,具有最真实的力量,但这是新闻资料天然的影像属性所决定的,与电影的关系又不大了。总之,无论对本片是否满意,那段铁血悲怆历史是真切存在的,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是真切存在的,永远值得我们用更生动、更高明的方式去反复讲述。

 6 ) 不知所云的电影。

1星给志愿军。1星给演员。

看得人郁闷。这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志愿军如果只是敢死的莽夫,能赢抗美援朝?

1 搭人桥?辎重能过?那干嘛不一起造木筏,早过河了。

2 晚上偏偏把桥照得灯火通明,故意给敌机炸吗?

3 这电影把这敌人飞行员,弄得比主角还主角。

4 高炮为啥要在自己周围点火吸引敌机,你去别处放把火不是更好?

5 一个情节反反复复拍,是为了凑片长吧?

 7 ) 《金刚川》想以小博大但又没有做好

简评《金刚川》——剧本太过单薄撑不起宏大,立意太过刻意缺少冲突感。虽想比拟《敦刻尔克》,但本就不足紧张感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完全打散。赶着“交作业”的痕迹太重。三位导演是完全没有碰面磨合过是吧[晕],转场是小学生吧?还有,让所有演员说方言,也并不能凸显他们的演技。

2⭐——只是为了给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可敬的人。

以下涉及剧透:

[悠闲]

[悠闲]

太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心了。我甚至可以听到前后左右的人吐槽“这是不是又放过了了一遍?”

而且炸这个桥感觉美军明显放水了。一直打不准,但关键时候神准???[疑问][疑问][流汗]剧情硬撑了三遍,泪点又够不太着,诚如我这种泪点低又很容易共情的人也只有在最后“人桥”《歌唱祖国》响起之时才有点眼眶蓄泪,感觉是终于熬到了高潮的部分。其实,剧中明显是有第二战场和背景交代的,不知道为什么不讲。以至于后面的观众看完了还以为是过鸭绿江[流汗][流汗]

在提前给小新交代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该电影被分为几个部分讲述之后,他大致上能理解了。

但这部电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内容立意问题,第二部分给美国大兵搞的各种情节都显得特别拧巴,对线我军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仿佛不在一个时代。当孩子看完说出“他也是好人是不是?”我其实有点难以解释,只能解释说,战争本身都并不是大家愿意面对的事。(我知道电影可能是想侧面反应我军坚韧都把对方搞烦了,但这个角度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哪怕作为献礼剧也是失败的,剧本创作可能是太仓促或者夹杂着太多想表达的东西,但如果连主轴都没有搞清楚,就好像三位厨子用相同的材料各自做了三个口味的同一道菜,可能单独拿出一盘菜,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吃,可是你让大家桌子就只吃三盘同一道菜也太过分了。

 8 ) 辛芹的桥

汉语词典里关于“桥”的解释是这样的:桥,汉语一级字,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所谓障碍,可以是空间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所以“桥”这个构造,也就不仅仅用于过河这件简单的事情上。 《金刚川》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项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过桥。但它的背后,又有着太多太多故事,盘根错节,仿佛是一座座有大有小的障碍,等着你跨过去。比如刘浩班长在奖章和生死之间的抉择,又比如奖章的看似荣光和背后的友情故事;比如谁站一号重要炮位:一个最易获得战功的炮位,却也是最容易暴露的炮位,谁又负责隐藏在高粱地等待讯号,默默打着配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暴露的战友牺牲;再比如一个冲一个怂,一个因为抽烟被降级的上级和一个唯唯诺诺视炮火如命的下级“守财奴”——守着他仅有的几十枚炮弹,能够在彼此没有一次顺畅沟通的情况下,却明白彼此的心思:战功,不在乎,牺牲,交给我。 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撑相互缠绕的情节,组成了《金刚川》这部电影: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去身临其境体会课本上的历史。最身体力行的大概就是走进博物馆,看一看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所以这次我带着准备被震撼的激动心情观影,却在最开始便入了戏——不是战争场面而是简单的一句旁白带着我走到了当年那些年轻人的身边。 “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来飞去,多希望也能有飞机护着俺们。”就是开头的这一句简单的心声,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除了血浆横飞人肉搭桥的大场面,更多的是展现战场上的人性。 是啊,当年他们也仅仅是17、8岁的孩子,刚刚走出故乡的大山就钻进了异乡的高粱地,还没有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谁会不想家呢? 然而战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被遗忘,大到每个人的故事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大到一段还未开始就结束了的相恋化作一个在高地一个在桥头的彼此凝望,和最后的一句话“前线见,刘浩同志。” 这也是《金刚川》唯一的女性角色:话务员“辛芹”的最后一句对白。 当辛芹举着话务机,望向刘浩所隐藏的高地时,我心中一梗,特别想对她大喊:有些话不要说出来啊,你知道吗那或许就会是你们的最后一句话了! 但她其实懂得的,那何尝不是一种告别?可是有些话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因为那的确是你们之间的最后一句话。 曾经那个傻憨耿直,一心想要过江为牺牲的战友拿一块奖章的刘浩班长,对辛芹的好感只能选择用“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来抱怨。他在不远处偷偷地看着她抗击干扰,接收信号,和前线对话。每每望向她,或许是听到了她清脆焦急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轰炸来袭,想要提醒她趴下,但他视线里的辛芹,却从未趴下。当所有人隐蔽的时候,唯有她还挺着脊背,坚持发送着信号,呼叫前线,保持联络。她仿佛听不到周围炮火横飞轰鸣,耳朵里只有信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联络。 辛芹是刘浩在战场上一份的眷恋,一份寄托,或许他在等——等着战争结束,站在她面前好好摆一摆龙门阵,等着他拿到奖章后回头便看到她同样自豪的笑脸,等着她终于记得他的名字,喊他一句刘浩同志。 隐藏在高地的他终于等到了这几个字,“前线见,刘浩同志”。那是辛芹为他搭的桥,架在两人的心上,一座还未稳固摇摇欲坠的新桥,如今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等到了,原来她记得他的名字!可他刚刚站在这座心桥的桥头,便等来了新一轮的轰炸,辛芹炸死在他眼前,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抢救,甚至多看她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修桥!金刚川上那座桥! 刚刚和辛芹搭建起来的小桥断了,那座通往金城前线的大桥却不能断。刘浩扛起沉重的乔木,跨过血肉模糊的战友,奔向已经烧焦炸裂的桥头,辛芹的尸体还在那座桥上,他要搭桥,要让身后的战友们过桥,要让这场战争胜利,他只有,只会有这一个念头。 刘浩最终还是牺牲了,他站在桥头,被烧焦了,固定住了,保持着搭桥的姿势,离开了。他的眼睛始终望着金城前线,也是辛芹倒下的方向,一直望着,从未迟疑。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绝望的尽头刘浩和辛芹还是留下了带着遗憾的希望,“前线见,刘浩同志。”,是一份只有彼此知道的眷恋,是一座通往彼此的桥。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那座桥,就永远在。

 短评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6分钟前
  • 永恒
  • 较差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11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16分钟前
  • 哈哈哈
  • 还行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20分钟前
  • K
  • 较差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22分钟前
  • 大力绵绵冰
  • 推荐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即便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算是奇蹟,但是終究還是先天不足的殘次品,哪怕對“中國人牛逼,美國人傻逼”這類情緒宣泄式主題容忍,《西游記後傳》般對素材的反復使用,全程用力過猛到只有悲憤的情緒表現,混亂的多重視角和一元的價值表達,都讓人失望。同樣是戰爭題材,同樣是多重視角,明明不是諾吹,也想發自內心地對拍出了《Dunkirk》的諾蘭說一句牛逼,他一個頂四個,不對,他一個比四個加起來強太多太多了!

27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30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34分钟前
  • 傲天
  • 还行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37分钟前
  • 糕若萸
  • 力荐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41分钟前
  • 水色深瞳
  • 很差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45分钟前
  • _风靡万千少女
  • 还行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46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推荐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49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还行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52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55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58分钟前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很差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59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1小时前
  • 九段
  • 还行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