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路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乔什·卢卡斯,Wes Brown,德里克·卢克,强·沃特,奥斯汀·尼可斯

导演:詹姆斯·加特纳

 剧照

光荣之路 剧照 NO.1光荣之路 剧照 NO.2光荣之路 剧照 NO.3光荣之路 剧照 NO.4光荣之路 剧照 NO.5光荣之路 剧照 NO.6光荣之路 剧照 NO.13光荣之路 剧照 NO.14光荣之路 剧照 NO.15光荣之路 剧照 NO.16光荣之路 剧照 NO.17光荣之路 剧照 NO.18光荣之路 剧照 NO.19光荣之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0:16

详细剧情

  1965年是马丁·路德·金与黑豹党、披头士与越战、白人在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  高中女子篮球教练唐·哈金斯(Josh Lucas 饰)接到德州西部大学的聘用,虽然提供的待遇不高——一家人只能暂住男生宿舍,董事会的资助也不足以招揽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将要执教的是一支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第一赛区的球队,哈金斯还是承接下来并马上同助手展开范围广泛的定位在黑人选手上的球员搜寻。  教练组陆续找到了七位天赋优异的黑人球员,这些球员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在经历了一次热血对决之后,黑白球员很快打成一片,投入到哈金斯教练严酷的训练中去。球员偶尔的违规行为跟篮球理念的区别让教练与球员们逐渐成长着……  终于迎来了赛季开始的时刻。德州西部队一路凯歌,面对种族主义者的暴力威胁、部分舆论的轻视,哈金斯教练决定和他的黑人球员们一起冲向光荣之路的顶点……

 长篇影评

 1 ) 去你的140字

1、你们(军人、警察、医生)的职责就是以自己肉身抵抗另一堆蛋白质(敌人、歹徒、病变)。因物志支持(防空火力、防弹衣、N95口罩)的缺乏、精神支持(战略方针、战术指导、治疗手段)的落后,你们能拒绝履行职责吗?

个体不能、也不应对另一个个体说出“请你替我去死”。一个集体当能让集体中的一小撮人为集体利益去死(集体产生法律法律确立指挥部指挥部送军人到枪口前、法律确立法庭法庭判人死刑、法律确立国家国家抽调医生到疫区)。

个人应如何感谢怀念你们这一小撮人?一对一的感谢,多对一的感谢。即赋予你们每个人表情,不让你隐没在名为“你们”的模糊形象里。警惕对你们的感谢被引导为对组织(指挥部、法庭、卫健委)的感谢。

2、打败理想主义者的都轮不到政治制度,人性的阴暗就能消磨掉一半,另一半会被组织规则挫骨扬灰。

理想主义不死、国际主义不死。其他政治立场的人不要乱戴帽子,冒名顶替,偷换概念,你也配。

“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上校觉得将军德不配位,既然拒绝服役从不是选项,就应接受将军的任命,放下自己那幼稚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尊。

3、怎样抚慰个体,给他一个毫无防抗能力的敌国女人(她一定得不到永居划掉)。异国的曲调虽能引出几滴眼泪,但男性的眼泪总能擦干,女性的眼泪才是永不枯竭。

4、有些蛋白质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欲望应被压在身体里形成肿瘤,有些仇恨不配被煽动,有些话不应被说出口。

我依然很抱歉,为那些说出口和没能说出口的话。

 2 ) 片尾德国女孩唱的德国民谣

这是一首历史比较悠久的德国民谣,据说从1825年开始传唱。歌名是Der treue Hussar(法语歌名是La Treue Hussar,英语歌名是The Faithful Soldier)。同时这也是1954年一部没什么人知道的德国电影名。
德语歌词如下:
1. Es war einmal ein treuer Husar,
Der liebt' sein Mädchen ein ganzes Jahr,
|: Ein ganzes Jahr und noch viel mehr,
Die Liebe nahm kein Ende mehr. :|
2. Der Knab' der fuhr ins fremde Land,
Derweil ward ihm sein Mädchen krank,
|: Sie ward so krank bis auf den Tod,
Drei Tag, drei Nacht sprach sie kein Wort. :|
3. Und als der Knab' die Botschaft kriegt,
Daß sein Herzlieb am Sterben liegt,
|: Verließ er gleich sein Hab und Gut,
Wollt seh'n, was sein Herzliebchen tut. :|
4. Ach Mutter bring' geschwind ein Licht,
Mein Liebchen stirbt, ich seh' es nicht,
|: Das war fürwahr ein treuer Husar,
Der liebt' sein Mädchen ein ganzes Jahr. :|
5. Und als er zum Herzliebchen kam,
Ganz leise gab sie ihm die Hand,
|: Die ganze Hand und noch viel mehr,
Die Liebe nahm kein Ende mehr. :|
6. "Grüß Gott, grüß Gott, Herzliebste mein!
Was machst du hier im Bett allein?"
|: "Hab dank, hab Dank, mein treuer Knab'!
Mit mir wird's heißen bald: ins Grab!" :|
7. "Grüß Gott, grüß Gott, mein feiner Knab.
Mit mir wills gehen ins kühle Grab.
|: "Ach nein, ach nein, mein liebes Kind,
Dieweil wir so Verliebte sind." :|
8. "Ach nein, ach nein, nicht so geschwind,
Dieweil wir zwei Verliebte sind;
|: Ach nein, ach nein, Herzliebste mein,
Die Lieb und Treu muß länger sein. :|
9. Er nahm sie gleich in seinen Arm,
Da war sie kalt und nimmer warm;
|: "Geschwind, geschwind bringt mir ein Licht!
Sonst stirbt mein Schatz, daß's niemand sicht. :|
10. Und als das Mägdlein gestorben war,
Da legt er's auf die Totenbahr.
|: Wo krieg ich nun sechs junge Knab'n,
Die mein Herzlieb zu Grabe trag'n? :|
11. Wo kriegen wir sechs Träger her?
Sechs Bauernbuben die sind so schwer.
|: Sechs brave Husaren müssen es sein,
Die tragen mein Herzliebchen heim. :|
12. Jetzt muß ich tragen ein schwarzes Kleid,
Das ist für mich ein großes Leid,
|: Ein großes Leid und noch viel mehr,
Die Trauer nimmt kein Ende mehr.

翻译成英文是这样的:
A faithful soldier, without fear,
He loved his girl for one whole year,
For one whole year and longer yet,
His love for her, he'd ne'er forget.

This youth to foreign land did roam,
While his true love, fell ill at home.
Sick unto death, she no one heard.
Three days and nights she spoke no word.

And when the youth received the news,
That his dear love, her life may lose,
He left his place and all he had,
To see his love, went this young lad...

He took her in his arms to hold,
She was not warm, forever cold.
Oh quick, oh quick, bring light to me,
Else my love dies, no one will see...

Pallbearers we need two times three,
Six farmhands they are so heavy.
It must be six of soldiers brave,
To carry my love to her grave.

A long black coat, I must now wear.
A sorrow great, is what I bear.
A sorrow great and so much more,
My grief it will end nevermore.

P.S.后来《光荣之路》片尾里唱这首德国民歌的女演员成了导演库布里克的妻子Christiane Kubrick。

在虾米里可以搜到Der treue Husar这首歌,不过貌似是意大利语,不是同一首歌。如果有人能找到这首德国民谣,欢迎分享。

 3 ) 如果你将被荒谬的杀死

我忘记自己载这部电影的初衷.
稀里糊涂的看起来才发现是最讨厌的类型:战争片。

我对战争片的反感程度甚至要超过恐怖片。
因为它更真实。

好吧,说它是战争片的观点在3个可怜的家伙被送上军事法庭后而彻底结束了。
要不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它可以在imdb上排位如此之高。
另外我也很难相信导演是那个拍出《发条橙》的库布里克。

这部电影简直短小到让我有一点惊讶。
特别是看过了一些长到快3个小时,中间忍不住要出门转一趟再回来接着看的电影。
它不到一个半小时。

电影开始,将军让他的部下,也就是Kirk Douglas去攻下一个叫蚂蚁的山丘。任务过于艰巨结果失败了。
将军利用“某分队根本没有出战壕”这个靶子要Kirk从他手下部队里弄3个人出来处死。这样来保住自己的面子。

于是有3个不幸的人被从各自的队伍里踢了出来:
可怜人A:因为不受欢迎被踢
可怜人B:运气好到被抽中
可怜人C:知道上司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他们在一起执行任务的时候,上司因为胆小误杀了自己人。

军事法庭的过场还是要走。
通过3人不断被干扰的陈述可以知道他们都不是懦夫。
但是,他们依然被判处死刑,在没有证据,起诉书以及现场记录的情况下被判处死刑。

开始感到可笑和荒谬。
荒谬就是所有人都清楚事情应该进行的方向却故意把它导向了另一端。
可笑在于打仗本身就需要的士兵却因为一个将军的面子问题而将被自己人杀死。

3个人被关在牢房里,他们感到自己连蟑螂还不如。
神父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濒临崩溃。
谁不会呢?特别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将被荒谬的杀死。

Kirk先生作为影片中正义的化身去找另一位将军,他的王牌就是证词,证明他的面子上司曾在战争中命令炮轰杀死自己人。

按照惯常思路,该是3个人被送上刑场,但关键时刻指令下来,你们不用死了。
结果经过了长长的道路,和难以忍受的鼓点,这3个人还是被枪决了。
其中一个人还被连担架一起绑在柱子上处死。
这时才觉出是导演的风格。就是让你估不到。

影片结尾,士兵们在小酒馆里欢声笑语。
我无比惊讶于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战争令他们麻木,对战友的死亡已经麻木。
随后一位被俘的德国姑娘开始站在台上唱歌,她始终流着泪。
大家渐渐安静下来,这是一首他们都熟悉的歌。
有人开始哭泣。
他们即将再度踏上战场,踏上光荣之路。

以我这个年纪,体会战争的真实残酷是不可能的。
通过历史书上的描述而得到的观点仍不能算数。说说沉重又冠冕堂皇的话那更是不负责任的轻而易举。

但幸好还有电影。

虽然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安慰自己这一切不过是虚设,但那些轰鸣的炮火,不断倒下的身躯以及无辜的眼神都使我确信那些比想象中要残酷数倍的战争是确实发生过的并且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了刻痕。
而那条光荣之路也远远不是书上的那个样子。

 4 ) 谁的光荣之路?

看到海报上仰视视角的柯克·道格拉斯冲锋陷阵的形象,再配上极具年代感的标题和“Bombshell!”,我们似乎就会意识到这是有关爱国主义的探讨。但在看了两遍电影后我还是没有办法斩钉截铁地回答标题上的问题:“谁的光荣之路?”。似乎每一处情节都是一出荒诞小品。

就像文学艺术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妓女形象聚集着金钱、性、暴力、法律一样,战争也总是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战争聚集着阶级、生存与死亡、爱国主义、暴力、正义与邪恶等命题。库布里克对战争元素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对于它们的理解通常也带有多方面的哲学性思考,所以多元化的角色设置和角色冲突在他的这部电影中显而易见。而且他还喜欢将其以一种自己非常擅长的反讽调调讲述出来,悲剧中隐藏着些许喜剧色彩。外加例如单点透视镜头等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精巧的编剧技巧,使得他的作品总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越思考越能体会其精妙和天才。它像戏剧一样面面俱到,又不会有生硬的感觉。


一切从最开始说起,乔治·布罗拉得(大校?)给保罗·梅瑞恩将军的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梅瑞恩将军在荣誉勋章的利诱下,动摇了自己美好的将军形象。所以后面法军溃败也就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梅瑞恩将军在巡视中慰问到的三位士兵中有两位是即将会被枪决的良兵——弗罗和帕瑞斯,第三位阿尔诺目睹了将军将患着炮弹休克症的可怜士兵视作懦夫的全过程。爱兵如子的达克斯上校和梅瑞恩将军的冲突是影片中的第一个主要矛盾点:爱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好的借口”。

在梅瑞恩将军的眼里,所有撤退的士兵都是懦夫,士兵的绝对服从是自己意愿实现的终极规则,丝毫没有对于合理性的判断。所以他在看到士兵在战壕里无动于衷时恼羞成怒地让炮兵攻打自己的士兵;所以在他成立的军事法庭上质问无辜士兵的圣奥班上校的思路简单得让人哂笑:你是不是撤退了,如果是,就该死;所以他才想处决掉本英勇善战却走投无路的无辜的士兵们。而在战时歌舞升平的布罗拉得的小丑形象也十分生动,餐桌上毅然拒绝参加“惩戒大会”而明哲保身的情节真的让我冷笑了一番。“维持纪律的方法之一就是时不时毙掉个士兵”这种无视人性的言论着实让人惊愕。

名垂影视的处决场面(及前后)则是矛盾与思考的大爆发。三位可怜的士兵分别是通过人际关系、私仇和随机选出的,无一和怯懦有关。在神父进来之前,三个人没什么差别,充满着一丝希望,也有着一丝恐惧之感;但在神父进来后,三个人面对自己信条和信仰的态度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分别象征着三种面对死亡和非正义处罚的态度。弗罗的信仰崩溃了,他最害怕死亡,他将希望放在根本不会、也不能帮助他的上帝与神父身上,走向死刑柱时的歇斯底里,可笑而又心痛;帕瑞斯展现出了冷静且真实的人格:坚强、体面,不信任上帝却尊重信仰,但依然会悲伤,甚至崩溃。 私以为最具黑色幽默的是阿尔诺这个角色的设置。他的性格刚毅、正义、不信奉上帝、反叛精神最强,却从始至终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将军批评炮弹休克的士兵的时候他在旁边默然注视,处决时他处于昏迷状态,他的意识没有参与死亡的过程,他依然只是那个拳击教父的反叛者。这让我想起了加缪《局外人》中的情节: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好像我身上有什么东西爆裂了似的,我扯着喉咙大叫,我骂他,我叫他不要为我祈祷。我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我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而以后呢?仿佛我一直等着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这个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

默尔索死于社会的精神暴虐,而阿尔诺死于肉食者对人性的践踏之中。“相较于死亡,我们更害怕死得痛苦”,他们躲开了德军的子弹,却被不知荒唐的自家子弹要了命,虽然机枪带来的痛苦少,但临刑的一天却让他们感受到了绝望的滋味。

神父对弗罗说:“勇敢点孩子,这是上帝的旨意。”这同样也是梅瑞恩将军的旨意,梅瑞恩和上帝的想法一样,换句话说,将军就是士兵的上帝。

还有两处人物设置也蛮有趣。一个是被梅瑞恩将军掌掴的士兵旁边的大胖胡子,他在影片中充当政治机器中处决者的形象,抬走了炮弹休克症士兵,拉出了情绪崩溃帕瑞斯,绑好了昏厥当中的阿尔诺。另一个是罗杰中尉,一个典型以权谋私的小人形象,迫害知道自己底细的帕瑞斯。但大胖胡子在拉走帕瑞斯之前给了他酒喝,罗杰在帕瑞斯前面难掩羞愧而道歉。这样的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也使故事鲜活了不少。


整个处决过程看得人心情极度压抑,不仅仅是上述角色优秀的表演,也有镜头处理上的原因。

走近死亡的推镜头

六人戏剧性同框

越来越没底气的圣奥班上校

多次仰角拍摄两位草菅人命的将军

多次特写拍摄爱兵如子的达克斯上校

载入史册的单点透视,处决的士兵占了景框的3/4,相当压抑

没有过多华丽的东西,但镜头运用恰到好处,把正义力量深深的无力感表达了出来。这同样让人倍感震撼。

另外前面战争场面的场面调度也很优秀,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半,却把士兵们的英勇无畏表现了出来,为后面将军们的荒唐举动做足了铺垫。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对法国士兵们的刻画。在处决了三位士兵后,其余的士兵依然在酒馆里谈笑风生,一派欢乐的气氛。戏弄德国女孩后,却被她的一曲《Der Treue Husar》触动了神经,士兵们纷纷落泪哼唱,想到自己的母亲,自己心爱的姑娘还在家中静候佳音,而自己却生死未卜……大家一起唱着,无论国家无论民族,思乡之切是联通所有士兵的语言。真正震撼他们的不是自己将军的惩罚,而是来自敌国女孩嘴里唱出的民谣。虽然这依然是库式黑色幽默,却多了些感人的温情在里面。年轻的库布里克在这个时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许这是个泯灭人性的世界,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所以,这光荣之路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也是那些在仇恨和利益面前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真善美的人性,同样也是永远向着正义的秩序。

 5 ) 无耻混蛋

  人究竟能有多不要脸,政客能有多么无耻,可见一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时时想起这句话。自从拥有人类文明,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

 审判的军事法庭,没有宣判书,没有记录,不能传证,反对无效。唯恐留下任何证据。就如同 1984 里修改文件,报纸——人类社会没有乌托邦,我们生活的年代目前只有一个,一九八四。

 “昨天的进攻不是法国的耻辱,今天的军事法庭才是!”
 
  看啊,三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已经没有声带能为自己呐喊。而下面坐着冠冕堂皇、人模狗样真正的懦夫!!
 
  用手榴弹炸死下属,然后逃跑的胆小鬼。

  命令向自己人开火的无耻混蛋。

  他们又是多么的镇定。

--------------------------------------------------------------------------------------

  最后一幕相当欣赏,女人的低唱,缓缓响起深沉而坚定有力的和声。低下的士兵无人开口,虽然泪流满面。

  这歌声,是从他们的心底传出来的——人类最自由的声音。

  “再给他们几分钟吧。”

--------------------------------------------------------------------------------------

  基本没有电影欣赏能力,天天看热闹。居然对 光荣之路 这一名字没有任何敏感性,忘了思考影片中的“路”。

战壕里的路。
富丽堂皇的大厅里的路。
战场上的路。
走向死亡的路。
正义的路。权力的路。。。
再看一次!

【目前纯属看热闹。。。】 囧~~~

 

 6 ) 库布里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不必多说,大家自然看得出库布里克将这部影片取名为《光荣之路》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不管这片名是不是正如某些网友所说抽象的来源于罗马共和国的晋升体系(这里也同样指代军队的晋升体系),还是影片中具象的战壕用士兵尸体所堆出一条冲锋进攻的道路,或者是在影片最后处死三位士兵之时那条宽阔的冰冷的秩序之路,毫无疑问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个意向具有正面的意义。他们都构成了库布里克用镜头语言所搭建的一个巨大反讽。
库布里克将三位完全无辜的士兵送上了处决的刑场,让他们作为人类罪恶的牺牲品。他们三位当中,一位是因为得罪了长官,知道了长官误杀战友的秘密,一位是因为自身不合群的性格,而一位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被抽签选中。我们看到他们三位没有一位是应该赴死的,而一个冠冕堂皇的军事法庭可以毫无顾虑的夺去他们的生命。所以在军事法庭上达克斯达克斯感叹到:“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判其有罪会是你们每一个人死前的罪恶。我不相信最可贵的人和他的怜悯会在这里死去。”
然后我们看到影片中最为揪心的在刑场上的那一段戏,库布里克故意拖长了镜头,故意放慢了影片的节奏。从刑场那条宽阔的、对称而又平衡的大道上,三个人分别被押上了刑场。一位夸张的向神父哭诉着他对于这个俗世的眷念、不断通过动作外化着他对死亡恐惧,一位强忍着巨大的痛苦故作镇定的想以一位英雄的身份舍身赴义,而另一位荒唐的被担架抬着上场,他们对一位已经没有意识昏迷中的伤员照样执行死刑的仪式,更像是一出闹剧。节奏是那么缓慢,以至于曾经被好莱坞经典模式培养出来的观众都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等待着格里菲斯传统下那个“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不过库布里克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下,永远也不会有“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于是单线程的故事走到了悲怆的结尾。
当最后达克斯军官在酒店门口观看酒店里法国士兵们对一位被俘虏的德国妇女的嘲弄的时候,库布里克做了一次关于人性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当德国妇女用她胆怯的嗓音唱出家乡的民歌的时候,全场肃静。再也没有嘲弄的嬉笑,没有叫喊,法国士兵们都留下了珍贵的眼泪。库布里克想说,其实人们的内心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分享着同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故事也许有着一个历史的原型,同样发生在一战当中。当英国士兵在战壕中哼起英国国歌民歌的曲调,战壕里的敌人也同样哼了起来。)
而这一点电影大师刘别谦在他的战争电影《你逃我也逃》中也有着同样的体现。刘别谦让他的角色们反复应用着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台词: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威尼斯商人》威廉 莎士比亚

我想这就是库布里克在“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中所做出的努力,他想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审视我们作为人的最为本质的共通之处。其实我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特别,当我们将那些光荣和崇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外衣脱去。人性都是相通的。



已刊载《东方艺术·大家》2012年11月刊

 7 ) 其实那三个士兵早就出现了

《光荣之路》是库布里克拍摄于1957年的一部战争片,反应的是一战期间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一场战役。电影中借由三个士兵荒谬的死因,表达了导演对人性和“爱国”的哲思。除了故事文本,导演借由运动摄影和对非叙事材料的使用,起到了表达主题的作用,颇有大师的手笔。

电影中有两段对比非常鲜明的运动摄影。一段是将军米罗巡视战壕时,另一段是上尉达克斯在冲锋前巡视战壕。这两段里,不同的摄影视点和背景音效带来的反差,在叙事之外表达了主题。

运动镜头一

(威风凛凛的将军踩着鼓点行进)

将军米罗巡视战壕时,停顿了三次,和三个士兵说了话,而这三个被问话的士兵(最后一个是被问话者旁边的士兵),恰好就是最后被选出来要处决的士兵。一开始,摄影机一直是正对米罗拍摄,也就是在战壕里倒退,每当米罗行走时,军鼓(仪仗队的那种鼓)的背景音乐就响起,配合米罗威风凛凛的表情,一个将军的得意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结合故事,我们知道这种得意背后正是他的虚伪。

当米罗停下问话时,军鼓背景音就停止,颇具仪式感。我们注意到,那三个后来被处决的士兵在此时并不参与叙事,可是导演却正好让他们出现在米罗的三次停顿中,而且第一个士兵答话时,背景里一个炸弹爆炸,炸点在屏幕上的位置就在他脑袋正上方;第二个士兵答话时,机枪的声音响起;第三个士兵虽然没有答话,却见证了一场训斥。导演使用画面、声音和暴力情节暗示了三个士兵接下来的命运。

(被问话的人恰好是之后被处决的人)

而到米罗被“吓傻”的士兵激怒后,摄影机转而拍他的背影,正面拍摄转换到背面拍摄,表达出米罗由得意到沮丧的心情。

运动镜头二

(上尉的主观镜头)

上尉达克斯巡视战壕时,导演采取了与米罗将军完全不同的视点。当米罗将军在作战室里举起酒杯并说“致法国”时,画面马上切到上尉达克斯在战壕里的主观视点:战壕里,士兵们绝望地看着画面(也就是看着达克斯/也就是看着摄影机/也就是看着观众),行进一段后,画面切到达克斯的半身正面镜头,如此来回四次。

因为战士们即将进行的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克斯和士兵们根本没有信心,这里的主观镜头配合隆隆的炮火声,一下子把观众与上尉达克斯的心理距离拉近,使观众对达克斯和士兵们产生移情,也就为后面对人性和爱国的思考打下了基础。

通过上面两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非常注重非叙事材料的使用(米罗停下来看的三个士兵)以及画面信息(第一个士兵头顶的爆炸位置)、音效(鼓点、爆炸)的使用,并通过它们在叙事之外达到表达主题的作用,形成自己强烈的风格。

 8 ) 光荣之路

战争真正的残酷不仅是人性的毁灭,还是少数人决断错误而葬送无辜,更在于为了掩盖错误而葬送更多幸存者。隐藏在爱国主义旗帜底下的却是贪婪恐惧自大狂妄,还有丧失良知的麻木不仁,扼杀生命的不是敌人的炮火而是友军的卑鄙。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
将军口口声声不愿意让一个士兵为自己的荣誉而死;当需要有人背黑锅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开口要100个替死鬼;执行死刑后,志得意满地告诉DAX:你的人死的太好了。当他需要为炮击己方阵地负责的时候,又迅速被自己的上级送上了审判台。这时候他说:我才是事件中唯一无辜的人。被你在背后捅刀子的,是个军人。

 短评

我们英勇地冲锋,为了给将军加官晋爵;我们不甘的死亡,只是在羊群中“以儆效尤”;我们刺耳的哨声,忘了发泄战争中被撕碎的人性;我们轻轻地流泪,献给脑海中仅存的光辉。谁会关心我们?毕竟理想主义者都TM死了

6分钟前
  • AceSkoll
  • 力荐

库布里克是所有社会体系,共同体,国家和人类进步论的敌人.

9分钟前
  • 潜潜
  • 力荐

末尾堪称神来之笔:当被俘获的女人被视为可性侵的战利品时,罔顾战友冤死的士兵们粗俗找乐的情绪空前;当被意淫的符号咏唱思乡化身圣母时,他们却在瞬间消解胯下燥热升华为圣诗孩童。人毕竟是一种环境中的人,很难超越环境而飞升自我。这种被共化的人性弱点,将残酷屠戮推向了光荣祭台的粉饰之路【9】

11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刀下没有留人,这片真应该给那些好战分子看看,“一将功成万骨枯”,都以为自己是一将,其实都是万骨。库布里克拍这部电影时不到三十岁,说他是天才有疑问吗?

14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杰作!反战角度绝对新颖。人性剖析绝对深刻。黑色幽默和反讽荒诞绝对是库布里克。片末的默默温情,被感动落泪。镜头的流畅,通透,简洁,不着一语,乃是29岁的才华横溢。

1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一道光荣之路。权利者的老迈迂腐无法终结。命令与生命、任务与自我、对与错,在战争中孰轻孰重已经开始模糊?人性正在丧失,利益隐藏在虚伪的主义中!一曲听完,便走向战场,接受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的洗礼。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影片结尾,大兵们对一个抓来的德国女孩吹口哨、起哄。我想,库布里克真是深刻,人性的黑暗都被深挖。可女孩唱起了一首德语歌,法国士兵们渐渐安静,渐渐随她一同哼唱。我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深刻,库布里克给我们保留了作为人类的最后一丝光荣与尊严。

20分钟前
  • 力荐

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光荣之路是政客们的,不是士兵们的,在所有战争中,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库布里克讲了战争残酷,但是这种残酷不来自于敌人,而来自于自己人,不来自于个体的扭曲,而来自于人性的本然。库布里克风格的开端之作。ps.道格拉斯长得很像他爹啊

2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库布里克展示了他能拍好任何种类的片子,这是一部没有出现德军的战争片,三个士兵的死去终于让人知道法国人为什么在战争中总是被打得很残(当然前提是对手不算弱小,殖民别人法国总是抢在最先),结局让人真的很无力,稍微重温,仍然觉得还是四星半吧,总觉得差一点什么

28分钟前
  • La Cotiere
  • 推荐

“我曾多次以身为人类而感到羞耻,这便是其中一次。”他的作品总是带给人无与伦比的精神洗礼与心灵震撼,他的镜头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他的思想更是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局限。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献给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大师中的大师,端坐在电影神殿最高处的男人——斯坦利·库布里克。

32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国家机器对个体的肆意摆弄,而个体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对不公无能无力。很有力量的控诉,同时饱含深情。29岁的库布里克对战争对军队对统治的剖析达到惊人的高度。

33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上级的那条光荣之路,永远靠的是下属的鲜血和尸体来铺平的,这就是政治这就是体制。不到三十岁的库布里克在当时拍出如此一部细腻沉着的作品,大师水准可见一斑,即便其后的作品也未曾让我感受到这么强烈。★★★★☆

34分钟前
  • Q。
  • 推荐

又被老库给震了,呜呜呜,这是真事儿是吗,也太尼玛残忍了,黑到没边啊这是,所以这片子被禁了吗。然后科克道格拉斯年轻时候真的跟现在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一个模样的啊!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了这么多库布里克,终于等到第一部义不容辞给5星的!全程几乎没有德军出镜,对战争、上层决策者、法律正义甚至上帝的一次全方位解构与讽刺,柯克·道格拉斯以及三位受刑人的表演都相当亮眼。把这片跟《西线无战事》对着看才有趣,一战德法双方都不是什么好鸟。以及,真的比《全金属外壳》厉害太多。

40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敌军的设计真的太妙了

41分钟前
  • 天真大师
  • 力荐

这部影片,不算库氏出品最有名的,但我觉得是库布里克最好的作品(至少是之一)

42分钟前
  • 任晓雯
  • 力荐

在我的记忆里,库布里克约等于上帝,上帝是他的敌人,国家也是他的敌人。在他29岁拍的《荣光之路》中,一场针对蚁丘的战争中,三个因为荒谬被处决的逃兵,其中一位叫作巴黎,随手打死了可能比他们还强的蟑螂,“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团长,人性之脆弱,在国家至上的话语中犹见不堪。其实命运早已在电影开始时就已经宣判:“被我们大炮打死的大约有5%,10%在通过无人区的时候被打死,20%通过铁丝网的时候被打死…最后大约有75%的士兵死亡。”——所有的战争都是通向死亡,以正义命名如是,以光荣命名如是,片末库布里克老婆扮演的德国女孩所唱的《轻骑兵之歌》,可以说是库布里克对所有生命被战争扼杀被国家机器扼杀的一次哀挽,诗意由此而生,爱亦由此而生。

45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半部战争半部律政……虽然通常把《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归为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但把《奇爱博士》并到《光荣之路》《全金属外壳》里,组成的战争三部曲,更make sense。

4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经典反战片,重点批判政治腐败。和《现代启示录》一样,视角超越了主角所在的国籍和时代背景。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