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奥尔罕帕慕克、许子东、周轶君、窦文涛。
Q:那么你作为作家,你的家庭,你的成长环境,包括你的父母亲,甚至你的阶级,你觉得会不会造成你的局限?
A:小说的艺术性在于写你自己的经历,从一个可以看到全部的视角。我的故事讲的是我自己的事,但是在阿根廷、在加拿大、在中国都有读者能懂我。不是因为我知道你在做什么,而是因为我知道我的心,我知道我以一种准确而真诚的方式讲述我的故事,我也在讲全人类。我们不可能了解全世界,但是文学在全世界传播,如同迁徙的鸟群。我们人类无论在哪里,其实都是相通的。
……
Q:所以我觉得你刚才两个词用的非常好,就是传统的奴隶或是传统的敌人,在中国这个就是两个极端。它要么是做,在五四以后它是传统的敌人,它就是要反对,包括鲁迅他们也是这样。但是只要稍微情况好一点,就是国学,就是国粹了。我觉得你讲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既不能做这个奴隶,也不能做敌人。
A:我认为传统很重要,但是不能因此用传统压制人,我们也应当尊重个性,以及人的选择。每个人都能够选择自己面对传统的方式,甚至是忽略它,我也能理解。我不会这样做,但是当别人这么做的时候,我能理解。
Q:我觉得我们现在谈到的适应不良的焦虑。中国和土耳其两国有很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千年帝国、曾经辉煌,但是碰到西方、碰到现代化的时候,我们总要不断适应。但是我们都是带着过去的人,在这个不断接受新的变化的过程当中,就会有这种焦虑和一种痛苦的心情。在中国目前也有大量的农民到城市做农民工,在这个城市里他也感觉到某种落寞、凄凉,我把它叫做适应不良的焦虑,这种焦虑你怎么看?
A:我同意。我很焦虑,这很让人伤心。
Q:现在一切好像都变化得非常快,但是人不一定能反应得那么快。比如说,我们讲爱情,我注意到你写的爱情都是很长情、很苦情的。比如说《我的名字叫红》里面,他爱一个女人,离开了十二年仍然想着这个女人,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今天我们去看了你的纯真博物馆,那么里面讲到,对芙颂的这个爱情,八年里每天到他们家去吃饭,这么苦,这么长久的爱情。可是今天可能年轻人会告诉你,没有这么长的爱情,爱情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八天,是吧?可能是今天结婚,一个星期以后就离婚。那么他这样长情的人,就是一九五零年,一九五几年出生的人不断碰到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而他又认为这种变化是必然的,那他心里不感到痛苦吗?
A:我理解这个问题,我理解这种反差。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人性并没有变得肤浅,我认为人心,今天的中国人或土耳其人、男孩或女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们,他们和以前的人一样浪漫。我不认为现代化会带来如此大的改变。我们拥有爱和因之受伤的能力,我们拥有对所有风景、无尽的痛楚进行理想化的能力。我对此持乐观态度。我相信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土耳其人都能够像以前的人那样相爱。我相信我们仍然能够保持一段很长的感情。不论是脸书还是推特都不会改变人心,我写中国书法四十年了,脸书和推特并没有中断我的这个习惯。我对事物的兴趣不会改变,我仍然相信别人对事物的兴趣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我在我的小说中所说的,比如在《纯真博物馆》讲的并不是说我们不再纯真。当我们坠入爱河,我们仍然纯真,每个人都能在现代的繁杂中保持纯真。我认为所有的情感和传统都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变化,我们依旧沉浸其中。人们曾经以为电的来临会改变一切,我们会忘记传统。汽车被发明后,人人都说生活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我们在核心传统方面仍然没有改变,人心始终是一样的,那种改变其实非常缓慢。
Q:你对人性比对现代性更有信心。
A:是的。我们的人性告诉我们如何应对现代化。
Q:因为我在你的小说里经常看到你会用很多篇幅去写人死以后的经历,所以我很想知道你会不会经常考虑到生死问题?同时你相信什么?
A:宗教信仰无法治愈我,我的宗教是文学。我对死后的期待是零,但是随着我年纪变老,我像《我的名字叫红》里说到的一些人那样开始为死亡忧心忡忡。事实上,死亡之后一切都不会存在,但我相信读我的书的人会记得我,这就够了。
Q:你从写作中获得了深远持久的快乐,但是现在很多人拥有的是短暂的快乐。
A:不是这样的。最终人们都是类似的,人们喜欢持久。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会喜欢一些刺激,但是长期来看,人们还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我认为大家都不是肤浅的人。
Q:是的,我们很想做到,但这很难。
A:很难,我同意。我不一样,我很幸运,我拥有这些,我一生都在写作。
锵锵行天下,又见窦文涛。
他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四个字:“陪人聊天。”从《锵锵三人行》聊到《圆桌派》,
聊到最后终于出走了,开始了《锵锵行天下》。
窦文涛永远是配角。
《锵锵》十八年,四千六百多集,请过无数嘉宾。知性如周轶君、曹星原,貌美如林玮婕、竹幼婷,渊博如梁文道、陈丹青,通透如王蒙、马未都……然而千帆过尽之后,我们最爱的还是躲在这些人身后的配角窦文涛。
他有做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他穿针引线,他承上启下。
一团和气时他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出现意见不合、剑拔弩张的苗头,他便开始用力和稀泥;大家聊得热热闹闹时他只是顺嘴插几句:“哦?啊?真的吗?您给我讲讲?”,一旦冷场下来,他又开始绞尽脑汁启发新的观点:“我觉得咱们还可以这么看”;雅得过头了他就讲几个荤段子调剂,俗的聊欢了他也会插一段正正经经的分析、总结。
整个聊天过程你看不到他的存在,但你又明白,没有他,聊天过程举步维艰。
专业之外,他又鲜活、真实。
他从不避讳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七情六欲、所思所想。从早年的清贫、中途失意到后来迷惘,了解他的观众都心知肚明。他从不觉得这些经历会使他难堪,常拿出来供大家分析甚至取乐,毫无芥蒂。对自己的欲望他既不遮遮掩掩,却也并不以此为荣,坦言这是他狭隘、低俗之处。偶尔调节气氛的段子荤而不淫,更是他调动语言的技术所在。讨论环境问题时他说:“这个环境问题简直像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人人都在讨论它。”
大多数的时候,他展示的是小人的一面,全为了通过人性的共同之处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少数时候你又感慨他对世事的洞明。
他评价当代大学生:“骨子里是跪着的,都在找成功的捷径”。他解释婚姻:“婚姻就像开公司,结婚证就是营业执照。一般来说,男人投资的是金钱和地位,女人则投资青春和美貌。显然,女人的资本折旧率很高,容易导致男人撤资和跑路”。他对所谓理解的看法是:“人和人之间没有理解可言,除非易地而处。比如让明星去当狗仔队,让狗仔队当几天明星,他们就全明白了”。
于是你也明白了,这个人不是真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配角何以当得这么好,在我看来还是骨子里的自卑作祟。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朋友看他工作太拼命,委婉地说:“你这个状态不自然,我看着别扭。”他闲扯了几句把这个话头岔了过去,内心却不无悲凉地想:“要是按照自然的状态发展,我就该在老家石家庄的农村吃一辈子面条。”除了对家境的自卑,在陌生的城市他举目无亲,周围环境也和他二十几年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再加上学历的不足,“自卑”这个词几乎是他人生的底色。
因为这个自卑,他在一切方面都显得胆小、懦弱、多愁善感。
他是从二十岁就开始思考死亡、惧怕死亡的人。鲁豫说,他夸张到脖子上长个包就战战兢兢,分分钟觉得自己要死了。看《新闻联播》都会哭的五十岁老男人,他可能是独一份。“有时候看着这个灰暗的天色啊,我真就想哭。”说出这句话时,他的桌友们好像毫不吃惊、习以为常。
他的善感也常常推己及人,曾经他为了孝敬父母,把他们接到大城市住,无奈二老百般不适应,只好送他们回老家。临别之际,望着父母的背影,他潸然泪下,“就是感觉自己报答不了他们,有种无力感,也没法找谁说。”后来的另外一期节目,聊到养老问题,他说,“养老问题不单纯是个孝或不孝的问题。有些老人,有儿有女,却无人赡养。你当然可以说是他们的儿女不孝,指责他们不孝是容易的。但是你要是生活在他们的处境里,你就会明白,你不是不孝,你也是没办法。”不知这时候他是否也想到了送别父母时无力的自己。
因为这个自卑,他主持时总把嘉宾和观众放在自己前面,二十年如一日,从不抢风头,甚至冥思苦想半天,想着把话茬引到别人想说的地方。表达一些稍微犀利的观点, 一定会加上他并不清楚或者浅薄猜测的前置,给足他人面子,也给自己留了后路,带点儿犬儒的意思。其实掌控全局的,一直是他。
同时也要感谢这份自卑,牵制住他性格里贪婪和无耻的部分。
名利面前他始终害羞,觉得自己是“德不配位”。艺人收入的大头是商业活动,他却不接广告、很少跑活动。偶尔在电视节目上当“导师”,他事后后悔:“我何德何能给别人当导师、指导别人的人生?”他总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有些事不能做。孟广美觉得他矫情,“他每次遇到这种机会都会纠结。又想要钱、想要名,又不好意思伸那个手。”他反过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认真、更较劲,唯恐配不上在手的一切。“ 这种性格也可能是遗传了父亲 。我父亲挂一个相框可以挂一个小时,先拿铅笔标出钉子的位置,然后让我拿着指头在那儿捅着,他反复地端详:再高一点、再低一点。拧螺丝,反复地拧,有时最后能给拧劈了。”
哪怕不愿意承认,他的人生确实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忧虑伤感比快活享乐多。工作里他被迫压抑住自己想当主角的心,想方设法把光环让给别人;卸下工作后,他终于有资格大显身手时,内心的力量却不足以支撑他主角的身份。于是他一路走来,别别扭扭,没法解套。
可我要说,他是中国电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不是趾高气扬的浓墨重彩,是轻描淡写、圈点勾画。是前不见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是念天地之悠悠,独向隅而泣下。
窦文涛有一段话谈及自己做谈话节目的初衷,“当一个喷子比当一个有思考的人简单多了。因为说这个世界的坏话,比热爱世界要容易多了。用最平等的方式去阐述每个人的观点,我不会说服你,但我有选择不去看破的权利。我守护你这说话的自由,因为它是一个最高的存在。”
感谢过气主持人窦文涛。
我从大学教师岗位离职的第二天,无意看到许子东老师微博转发了一条节目预告。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跟我一样,再次看到锵锵二字的时候,恍如隔世一般激动得呼吸都有点不畅,各种情绪交错聚集,这体验十分复杂难以言喻。
记得frozenmoon有一篇文章写美剧就是爸爸,我有类似的情节。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父亲这个角色,所以年少的我为了不成为异类,开始模仿身边所有我认为不错的男人,希望通过不同元素的拼凑,填补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这样奇怪的学习模式让我养成了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思维习惯,也真的帮助我更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表面的模仿已经不能再满足我的需求,我逐渐发现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才是影响一个人最根本的基础。所以后来我大量的看美剧英剧,看情节故事更看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儿时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像爸爸一样的学习参考。现在想来,那是我最初对价值观上产生模糊的认知。
留学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迷上了海外学子都喜欢的一档节目:锵锵三人行。记得窦文涛曾经调侃自己,在国内的影响远不如在国外,留学生都认识他。各位客座嘉宾也都有类似感受。
这个结果有他必然的原因。锵锵我最早看到并不是在国外,而是早年间在家里收看凤凰卫视。当时年幼,只觉得三个人就光坐着聊天就能扯半小时,大人的世界真是无聊。上了大学也偶尔看锵锵,逐渐能听懂一些有趣的观点,但总感觉这几位聊的有点不接地气。节目关心的是一些似乎和我们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事情非要颠来倒去聊出不同视角,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等我意识到能懂锵锵,是研究生阶段在外留学的时候。有人说,你都没见过世界,谈什么世界观,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直到我出国留学,走出了从小长大的生活圈,看到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对人生对职业的观点选择,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真正意义上多种多样的,很多事情从根上来说就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没有可比性的。胡适曾说自己年纪越大就越是宽容,我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见识,经验越丰富,这个人就越少有偏见。锵锵节目里我特别喜欢的王蒙老先生就是个这样的例子,不管说到什么样的新鲜话题,老爷子都能理解。他能站在一个见证过历史,学识渊博的老学者的角度谈,也能换位到当代年轻人在这个激变时代的独特角度上谈。在这样的年龄,有这样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令我佩服。
锵锵在我看来,就是提供一个习得世界性的,辩证性的,公平性视野的平台。眼界要广,眼光要毒。看问题听问题都不能只有一面,嘉宾们各怀本事,有在各个领域工作的经验,不同的经验碰撞在一起,碰出的火花就是我们对世界不同的解读。所以到那时我终于明白并非锵锵嘉宾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走远了见多了深知这社会的复杂多样,什么情况都得纳入考量。批评是最简单的,剖开表象找到问题的症结却不那么容易。
看锵锵时间长了,会有养成一种理性的视角。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是求证多方听取意见,而不是急着站队下结论。因为凡事必有因,过度的解读只是情绪的发泄,是思维的懒惰,并非事实的依据。然而在我回国工作的这些年,我还是遗憾的发现受大环境的影响,身边理性的人十分有限。而这些人却还在用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影响着年轻人。
举个例子,学生学习不好,我们却不问学生自己的爱好志向,不考察老师上课水平如何、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宿舍安排情况等作用因素,首先就给孩子贴个标签,这不是我理解的高等教育。这事其实我从小没少见过。我只是难过当自己经过多年学习终于成为教育者一方时,二十年前的价值判断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更让我不忍心看到的是,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终于也继承了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三观。我认为偏见即懒惰,懒得去了解,懒得去求证,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接纳,而这种懒惰是会传染的。
很多时候我会推荐我的学生们去看锵锵,去用有效的方式看看墙外的世界。这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一辈子都看不完,你们那么年轻,应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智慧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理性全面的评价体系,塑造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我发现锵锵停播的时候,我有种失去自己人生导师的无助感。没有了锵锵,少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我会不会变傻、变蠢、变坏?
离开锵锵的日子,我逐渐发现我的担心多余了。锵锵带给我的,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消失,那些让我看到世界不同立面的能力深深的刻印在了我的思维模式中,锵锵终究内化成了我的一部分。
后来有了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这样的节目真的好棒,甚至可以说开辟了国内脱口秀的新纪元。我喜欢的老师们,不光有勇气有观点,也有智慧有谋略。当然还是会遗憾,三人行终究是离开了我们。
时间过去这么久,当我再次看到以锵锵命名的节目时,这种惊讶惊喜的感觉让我高兴的忍不住发了一年多没用过的朋友圈,来不及去屏蔽谁,管他呢!这就是我最爱的节目最爱的主持人。节目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能在漫漫长夜工作之余听到他们的声音,已经足矣。
如果说之前的锵锵三人行是让我从思维上了解世界,这次的锵锵行天下就是让思维在现实空间得以延伸得以验证。与几位老友去到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到的远方,走一走瞧一瞧听一听聊一聊。真好。
而我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巧合的就在节目开播两天前跟体制彻底脱离了。很多同事不明白这个决定的必然性,一份三观不合的工作当然不会长久。“还是很有风险的,当个老师多稳定”,我想是他们对稳定有了偏见,如果为了这份所谓的稳定牺牲家人的生活质量,放弃自己对职业的憧憬和坚守,苦熬多年碌碌无为只为一个虚名和相对轻松的晚年,这不是我要的稳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依然是一种懒惰和不负责。
近些年为了能离开这份食之无味弃之看似可惜的工作,我除了教书各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终于在几天前正式放弃安稳投身于浪潮,心中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他们一样,锵锵行天下。
世界 你好!
看行天下第十期,寻觅圣托里尼岛,大约明白了窦文涛的真心追求。
之前看过几部讲希腊文明的纪录片,已经了解过节目里所述的这些地方,但并不想关联东方,怕有自恋的嫌疑,但看节目如此用心良苦,意味深长,不禁有些感动。
不同地域的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洞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语言词汇不同,哲理是相同的,因为自然是同一个自然,宇宙是同一个宇宙。人也是同为之“人”。
节目中讲到如今是一个被催(bi)赶(po)的时代,是一个低头的时代,但曾经人们在阶层的稳定里是可以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如鞭策之马奔驰不已只会增加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而手机和网络所造成的低头和封闭使人们不再仰望星空,从而体察不到人的心灵,“人”的属性减弱了。
前面写了一个长长的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主要是说尊严这回事。而节目中说“高贵的庄严和静穆的伟大”,这和自己一直在安利的儒家不是同样的归途吗。
节目中虽然在讲希腊早期的文明,但却口不离孔子。我觉得这除了说明世间哲学的殊途同归之外,也在说明东方人也自在自己的古老文明之中,为此需要去追认。
节目中讲了儒家的中庸,这是一种清明的理性,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而自己之前在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中最后提到的理想,便是说要做清醒,明智的人,有教养及有尊严的人。而希腊城绑的完美建筑,和古希腊后所不及完美雕塑中所体现的理性和美的结合,黄金比例和肌肉线条完美呈现,不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吗,只是所用词汇不同。
节目中也讲了孔子思想里的精神自由和个人自由。谁说东方的文明里没有自由呢。这些在自己之前的不懈唠叨中都说过了。
而节目也讲了直觉的价值。直觉虽然是一种在不完全了解之时的先验洞悉,但恰因如此,它是灵性的,是诚实的,大多时候也是准确的。
许多人到了希腊都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明明是空间的不同,怎会有如此的感觉,那大约就是因为哲学的相通吧。
行天下的希腊之旅,何尝不是去他乡遇见自己呢。为此窦文涛说,“海外有仙山”。他们也谈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及先哲,孔子,老子。但就像自己所想的一样,并不敢轻易联想东方,最后杨老师说,“其实不敢想,我们是带着孔子的鲁国来的”。
这一期的最后字幕这样写到,
“遗憾是未来的思念,
落日故人情”。
遗憾,是对古代文明的深情。
而故人,是孔子,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先哲。
而重要的是它的前半句,“浮云游子意”,这便是节目的追求了吧。
当他们站在被火山灰埋藏后挖掘出来的阿科罗提利古城壁画前时,看着画上柔和的绘画线条想到的却是中国的《诗经》。这大约也是一种感觉的相通吧。也的确,那些壁画的线条有些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描线”法。
其实在以前的多期节目中也早已发现,窦文涛几乎每一期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不显山露水的落在中华文明上(这一点并非尽与他的嘉宾一致)。但中华文明的有些内容并不代表就是眼下的时代精神。于是,就有挽歌的意味。
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终究是绕不开中华文明的,即使曾经远离,最后总会回归。就像上期讲的奥德赛一样,这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根本,即是终有一趟远程而长久的旅程,但这是为了最后的回归。
抽空总结下锵锵行天下的背景音乐们(文艺范节目必备),先来今天的第八期,慢慢来。并不太全,欢迎补充纠正。
第八期
00:00以及45:40 Gymnopedies 1 —— Erik Satie(萨蒂代表作,极沉静的音乐)
04:47 Mister Hertz——Paul Haslinger(动作片《赶尽杀绝》配乐)
05:00 Lsat Reunion——EpicMusicVn(常被用到的所谓史诗背景音乐)
08:00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乐章
10:00 Desplat:The King's Speech——Alexandre Desplat(《国王的演讲》配乐)
10:30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11:20 Wish ~Relief S.E.N.S.( 日本New Age音乐代表)
15:05 Monkeys Spinning Monkeys——Kevin MacLeod(常用于欢快的综艺)
18:04 维瓦尔第的四季 冬 第2乐章(陈丹青的《局部》中也用过)
20:20 海顿的d小调NO.101交响曲《时钟》(存疑)
23:03 いつでも夢を——大友良英(日剧《海女》配乐)
31:40 日剧《超能少女七濑》配乐——川井宪次(日本很有名的音乐制作人)
34:30 Giati Giati——Evanthia Reboutsika
35:55 Sanima Inanma——Sezen Aksu(一首土耳其歌曲)
47:08 Into The Sun——Liquid Cinema
《锵锵行天下》本就是一档旅行节目,我一开始就没把它当成《锵锵三人行》的延续,也从不抱此执念。
我看旅行节目,有一个原因,因为我是一个屌丝,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去那么遥远、多样、美丽的地方,见证所谓的世界和远方。当我看旅行节目时,我的心脏是空的,我像一只麻袋,想让它将我充满。
旅行节目中,我尤其喜欢文化类型的。我对文学、历史和绘画都有一些求知欲,在书中看到的文字,会让我遥想那个地方、那个诗人、那儿的文化,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存在。太多太多的文化、地域、种族、风景,和中国不同。
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像我一样局促在方寸之间的人,我的一生太为短促与狭隘,如何让我的心理世界不断扩大就是我最大的欲望。因此我看书、看画,看节目,也听那些阅历丰富之人的讲述。
比如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陈丹青《局部》就是很好的文化节目,至少它将许多精美的菜肴摆上了桌盘,它让我见证艺术和文学世界的宽广无垠,更重要的是它的讲述方法和它的观点,如何鉴别、择取、进益,就是我们这些“渴识者”自己的事了。《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都是谈话节目,谈话节目对我而言在于思维的交锋,经验的交锋,它让我们从他人的经验窗口去窥见世界,窗口越多,对我们而言就看得越全面。我还会试着找一些人的视频和讲座来看,也都是抱着类似的目的。
所以看文化节目对我来说和阅读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就是想增识。虽然这种方式不见得有多奏效,不见得所得即真。但我相信,身体力行是一种旅行,心灵遨游是更大的旅行。
在阅读和看节目时,我只需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凡他人之物我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不为纷繁的意识埋葬了自我的独识。
今晚第九期,印象最深的就是中东难民的采访,真的是太可怜了,在我感叹生活艰难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法正常生存。庆幸我们生在和平的国家和平的年代,不能想象一个国家直到现在还在连年战争,每天都能听到朋友、邻居的死亡消息。在土耳其的难民营里,他们是一群没有国籍没有家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的人,似乎被全世界抛弃,拼命从一个绝望的地方逃出来,却发现只是地点换了而已,处境依然让人绝望。不论是小孩还是年轻人中年人,都觉得人生没有希望。我不能想象八个人缩在两张床的画面,真的是让人无比心酸。
人真的应该好好珍惜现有的一切,否则就是在亵渎上天的恩赐。
One night love
我觉得我这辈子是离不开文涛了
【中老年有文化版花儿与少年】最吸引我的还是后半段他们坐在餐桌上聊的那二十多分钟
快笑死了,窦文涛是来自河北的间谍,在苏格兰场变成了胖约翰,最后还自己换成杰克了,在阿婆曾经的客房床上,大喊着:“one night lov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貌似很严肃的人文节目,但其实超级搞笑的,有时候又能感动的看哭了。现在真的没什么可以看的节目了。除了这个。
悄悄地你走了。如今悄悄地回来。
比《一路书香》好在了嘉宾上,涛哥的节目不需要纯粹的花瓶,周轶君就很合适,当然换成竹幼婷李艾我也很喜欢。另外,你应该从未在一个旅行节目中看到嘉宾总是坐着的,应验了当初我对《一路书香》的评价:坐下来就是“锵锵”!
中老年版的《花儿与少年》。窦文涛51岁,许子东64岁,连从前被窦戏称“小君君”的周轶君也年近50了。三个中年人在路上边走边聊,没有争执、没有撕逼,怎么看好像都不是一档好看的综艺节目的“标配”。但幸好,这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那些唯有历经过世事的中年人才能说出的道理由他们倾吐给观众,才格外让人信服。《锵锵行天下》所输出的观点大多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才丰盈了我们的人生,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边际。
"锵锵三人行"五个字,在微博上已经发不出来了。终归是要共同面对这个时代,能说人话已经不容易了。
纪念土耳其之旅一周年。前三集里面真的是传神的捕捉到了伊斯坦布尔的神韵,从阿婆到东方快车,从纯真博物馆到帕慕克,街道的猫,友好的土耳其人民,「胆战心惊」的冰淇淋,也都是这个国家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一边是talk show,一边是走走停停,希望节目可以做久一点。
我对窦文涛就是无限宽容
迫不及待在看过第二集就给出评价,因为我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人在对比锵锵和圆桌派的时候,一个不看好圆桌派的重要理由,是因为圆桌不会紧跟热点事件,尤其是徘徊在禁忌边缘的话题。但我今天在看节目时才突然意识到,锵锵给予我的最大意义,是分析每个事件的思维逻辑,是现实生活背后的一套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不能再谈实事,哪怕需要走出去,谈远古历史,谈异乡文化,谈天下事,思维逻辑和观念都是带着所谓 锵锵 味道的。那么无论是圆桌,书香,还是行天下,都配得上和锵锵一样的分数。
看到最后一期的美好夕阳,看到在博物馆里像小孩子一样的文涛,有些泪目,这两三个月一直在追,土耳其的部分和我的上个月的行程几乎是重合的,最爱的是与帕慕克对话还有希腊难民这两期,整体来说土耳其比希腊讲得好,选土耳其希腊这两个国家很棒,本来在历史就一直是相爱相杀两个国家,选取的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的这些环爱琴海城邦也是古希腊文明最辉煌的东西,可惜的是很多东西浅尝辄止,在历史和建筑学上都没讲太深,不喜欢太多感性的形容词,讲希腊的有些地方有小错误,后面没了许老师也缺乏了升华。像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从土耳其到希腊那集讲一讲多好。晓说最近也在讲希腊了,不得不说,晓说的能量密度还是要大很多。
你相信他们的审美,所以跟着他们走就好。
看了周轶君,才知道一个女人有才华,有独立的思想,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有多重要,当她在采访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下车说:我来交涉交涉,用阿拉伯语和叙利亚难民交谈时,就已经完全被她折服。再好看的脸,再精致的妆也不能换来这样的格局。好好学外语,多读点书,我应该还有救
锵锵!!!!怎么会按一季算呢?!可不可以永远都不要停~~即使不是时事评论,看到他们在路上,身体上、思想上,就很开心了~
文涛这个lsp真的十不离九逃不过黄色
除了那段床戏,其他都很好
窦文涛许子东周轶君,就他们仨随便聊都能看下去,挺有趣的。
让人说话,天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