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14

详细剧情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3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蔡皋,熊亮,粲然,这三位绘本人,他们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或通过分享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内心的钥匙,他们打通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通道。为人们传递着奇妙的绘本之力。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蔡皋

熊亮

粲然

长沙:蔡皋

有花开的日子我就会上来。一个人在楼上坐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舍不得下楼。
我喜欢的事情我就会记下来,大自然的安排,它很错落有致的。它好像是个保护者的形象,那么大的叶子。大非洲菊就像保护者,一只蜻蜓飞过来了以后,我想满版我都不想画别的了。这一块都是它的天空,安静的时光。

作为艺术家,蔡皋总是善于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再把这些反刍,提炼,诗化成她笔下的绘本世界。

今年已经七十三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蔡皋就已经开始创作绘本。并凭借《荒原狐精»。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的绘本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她以继承自民间艺术,艳丽,丰富,变形和夸张的技法。描绘民间鲜活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蔡皋对于民间文化的热爱,来自她生命的体验。1946年蔡皋出生于长沙,生机蓬勃的老街市井,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热爱生活的外婆,最懂得四时八节的民俗物事,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你像我外婆给我的童谣要含蕴一辈子,从里面提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有些童谣比那个橄榄还要时间去含化,比吃橄榄还要有味道,回味无穷的。
方言是我们的来路,语言的来路,最后的故乡。童谣,儿歌都是传统里面最好,挺能够流传久远的东西,我们对它有了解,就记住了乡愁。

在最新创作的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童谣系列绘本中菜高香儿时的童谣变质成绘本。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相应和乡愁。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现代人没有家园感。我之所以要有楼顶,有公共的楼顶,我就希望新的传统是一个小区。它有一园青草,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他有他的百草园。

蔡皋对乡土于自然的情感,源自她六年的乡村教师经历。上世纪60年代才刚被分配到乡村当美术教师。一开始她觉得自己被流放了,却没想到全国人生幽暗的山洞。最终抵达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乡村的四时景致,淳朴民风。浸润着她的心灵,也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

这就是我在乡下的颜色了,我干了六年的农活,闭着眼睛也能画。这是我非常熟悉的田地,最喜欢走这种路。草籽花开,稻谷香。你要唱起来,稻谷香喽喂,那真的是这个味道。烘茶叶,稻谷割,都是很累人的,但是都变成了美丽的东西。就像普希金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桃花源的故事》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中国人最向往的最向往的一种人文理想,而在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蔡皋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她希望追寻的是在这个表情同一,众生疲惫的时代。现在人所遗失的那种安详的表情

《桃花源的故事》为什么我觉得我想画它,我想把它画成完全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室外桃源的故事,与其说它是理想,还不如说,它应该是可以现实的。我要画的是安宁,平和,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的生活就这样子的。

《桃花源的故事》是蔡皋于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合作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在松居直全资设立的中国绘本小松树奖评选中,蔡皋编辑的四种绘本囊括了全部奖项,二人因此相识。并且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桃花源的故事》便是这段友谊的见证,为了让这本书能恰切的交到孩子的手里。在松居直的指导和建议下,蔡皋从充分理解故事开始,一点点打磨细节。

桃花你去画它的时候很难画的,你要是一朵一朵画的很细的话,很写真的话,气氛又出不来。所以我主要的画气氛。画色调,永远远远地过去,迷迷蒙蒙的一片,你感觉到空气很湿很润。它也有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特点,并画出一条河的大量的留白。留白的有气流,这水,自然就有水的感觉,中国话里面多的是这种白。

2002年由松居直配文,蔡皋绘制,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桃花源的故事》。由世界最著名的童书出版社之一,日本福音馆出版。书中的插图后来被日本小学国文教科书采用。而对于蔡皋来说,这本书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绘本创作者,桃花源也寄托了她的绘本理想

桃花源的故事,如果说和绘本连在一起来想的话,都是一样的事情。都是保护童年的事情。那我们的工作就成了麦田守望者。我愿意我的小书。像一本本的小船,划到你那边去。被小孩子看到。然后去穷其究竟。像追寻桃花源那样。去追寻童话书的美好。跟童话书一起成长。

绘本创作者们是童心的守护者,他们也儿童的尺法,编制着一个个微妙又浩瀚的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北京:熊亮

熊亮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

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

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

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十多年来,熊亮一直在探索一条将现代绘本与本土传统相融通的绘本之路,他的绘本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就始终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凭借这些独树一帜的作品他先后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和中国台湾开卷最佳图书奖等国内多项大奖

然而,这个被视为中国绘本先锋的创作者,最初却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从小就喜爱文学,画画的熊亮是一个实打实的文艺青年,靠着童年时自学国画。他完成了最初的绘画训练,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全都是于艺术创作无关的工作。直到2002年。

就是有一天晚上,我好像是半夜睡不着,工作任务让我起来听了一些摇滚,想崔健,窦唯这些忽然听到之后,我想我还是个摇滚青年的,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每天在工作,还想以后开开公司,想要怎样怎样,我马上就转到那个创作。

刚从生活夹缝中解放出来的熊亮开始尝试用绘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它以熊暗为笔名创作了改编自卡夫卡的《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一系列成人绘本。但不久之后,女儿的出生让熊亮有了新的想法。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绘本,熊暗化身为熊亮,开始创作儿童绘本。

儿童是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儿童是一个全新看待世界,它就是必须得有有图文结构。我做儿童绘本的时候,就有点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用图像去做诗歌写作的状态。

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小石狮》获得了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也为熊亮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绘本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绘本刚刚开始起步的21世纪初,他一边大量阅读学习国外的经典绘本,沉迷于研究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里面有很好的想象,我之前绘本里面用到的,像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每一个人物,每个元素,我们都赋予人物的性格和它本身就有的故事。所以其实一个秘密就是要万物有情,你让每个东西都能孩子发生互动。

通过这些绘本,熊亮一举成为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变法。在绘本叙事语言和技法上不断突破。在最新创作的《游侠小木客》中,雄亮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儿童阅读类型。绘本文学,这是一个系列作品。每本都有近百页和两万字左右的文字。创造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奇幻世界,讲述“小木客”们充满趣味的探险故事。

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熊样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希望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野外疯跑打滚的“野孩子”,熊亮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热爱,在《游侠小木客》中,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森林家园,各种奇妙有趣的生灵,栖息其中,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一起去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绘本创作者们以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孩子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界限去认识这个世界。也为成人打通的一条与孩子们沟通的秘密通道。

厦门

粲然,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在她看来,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在她创办的“三五锄”绘本共读是重要一课。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一只小鲸鱼,在心灵的大海里面遇到他们,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同样的语言。哪怕是在这样心灵存在着巨大鸿沟的时候。我们都还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进行竭力的沟通,去共同开拓一场心灵波澜起伏的,极其开阔的,共同历险之旅。

在粲然看来,绘本有万千法门,他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者以及富冲击力的画面。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从2010年儿子米尼出生开始,粲然就和米尼共同开启了一段绘本之旅,并逐渐感受到了绘本神奇的魔力。从两岁起米尼就开始创作一些小诗,流露出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我觉得所谓的绘本演读,不仅是大量的读绘本。去让他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话。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去跟他们一起去经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作为一个重度分享癖,粲然也希望将绘本共读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分享给更多人。多年来,他致力于绘本共读推广,撰写了一系列共读工具书,为许多不知如何与孩子享受绘本共读魔法的父母。开启了一扇共度大门。

在“三五锄”她不但专门开辟了一间收藏了上万册绘本的图书馆。还经常为孩子们举办各种绘本活动,“图书馆奇妙夜”便是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个节目。

这是“三五锄”的一个传统,很多孩子都获得把玩偶来到这里,让他们的玩偶要在这里过夜的机会。

孩子们离开了图书馆之后空空荡荡的图书馆,他们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我把书便利的从书架上拿下来去找到每个小孩好喜欢的书。却互相共度和倾听,然后抱着这样的书睡觉。

在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去接过自己的玩偶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玩偶们觉得我和我的主人应该读的那本书。

一个经常大哭的孩子可能会收到一本《哭了》,这样的书,然后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他哪怕是哭也是个好孩子;一个刚掉牙的孩子会收到一本我换了一颗牙这样的书,所以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跟他自己的内心对话的那本书,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实际上我们觉得它是一个祝福。

粲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孩子们阅读绘本的兴趣。他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他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的一样的。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他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独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2 ) 看书,一生所求。

首先分享一段话: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容易对自己不满。读书少,看问题往往失于主观简单,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得谦逊、沉着、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抱怨什么,不如读书。——詹伯侯。现在看来,读的书越多,你和身边人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读书人和不读人人交流常常会很尴尬,这或许就是书本与现实之间的一道深渊,不可跨越。 现在能真正静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从书籍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不那么重要,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信息媒介对很多知识的传播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有就是人们通过以书交友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不再像古代那样,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有一副对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现代人交友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介,游戏,喝酒等,读书交友很少了。

但我现在为什么还一直喜欢读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多学习知识,毕竟还是学生时代,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其次,可能看书现在也算个爱好,对内向的人来说,也算个消遣的方式。当然,读书也能从中发现新大陆,可以体验写书人的心境,有时也会自我代入,感觉就很有意思。也有种炫耀的光环,有时别人说这个书,然后说我看过,看过多少书,感觉很有成就感。

虽然最近读了挺多的书,很多书只是随手一页一页翻过,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微乎其微,但我依旧坚持,不问前程,一直读吧。活到老,读到老。

接下来对但还有书籍第一季做简单的梳理及感悟: 一、书海编舟记:编辑、译者,如朱岳、俞国林、范晔等人,他们隐身于书的背后,在字里行间里都浮现这他们的身影,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二、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书从书店到读书人,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历经多人,与人有着神奇的故事。我也很喜欢二手书,特别是那些很老的,年纪越大约好,感觉就像古董。现在城市里也有些许旧书摊,有时会去淘淘,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满意的。如影片中所说,有时故事不仅仅是来买卖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前几天在网上淘了基本鲁迅小人头的二手书,年代也挺就远了。好羡慕影片中的蜗牛和lulu,不仅能享受旅游,同时在旅行中摆书摊,一举多得。

三、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绘本,联系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让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

四、设计师的纸上王国:书也是一种艺术品,好的版式、字体等都会让读者更加想去读的动力

五、快时代阅读指南:如何在当今快生活、碎片化时间中更好地阅读。编辑朱利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如在地铁上(流通的图书馆)阅读,同时寻找同样的爱好者。小隐也分享很多读书视频,推荐各类书单,带领观众一起阅读。现在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模式,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模式。杨早开创的“走读”计划、线下读书会、“早茶阅读会”等各种阅读行动,为了让更多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不可少,虽然也是反人性的,趋难避易,但也需要人们去做。

视频短小精悍,涉及书的各个纬度,是爱书人值得看的一部纪录片。

 3 ) 33个镜头,论编辑工作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第一集《书海编舟记》结构与细节详解

编辑出版,相对小众的行业。 但是还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片子出炉, 不能不让编辑们提神振气。由此萌生了动笔的想法。

以编辑之眼去看《书海编舟记》,职业病是免不了的:首先就会尽力去看,这个片子,都有什么书被推荐,什么书上镜了(有没有自己单位的书)……

我主要聊三点:一、片中被推荐的书;二、片中“入镜”的书;三、片中其他有意思的细节。

两种思路贯穿其间:“书究”思路,找寻片中书的镜头及相关细节;编导思路,排片的人有意用书的镜头表达什么,无意间又有哪些亮点细节。——我的想法是,不只是盘点罗列出现了什么,还要看出现的镜头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 朱岳——后浪】

问题 一:朱岳老师推荐什么

(一)外国文学

根据朱岳的言语,再看后浪版的译者,可推断当年让他着迷的《往事与随想》旧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这两本,推荐的地在片尾作了推荐(彩蛋?)。个人也有印象:书先出了,豆瓣推了一阵《太古》然后作者获诺奖,书才蹿红的。有时爆款就是这么“不期而至”。

(二)中国文学

度外这本,从排片角度,值得一提。该片描绘朱岳编辑生活时,朱岳在豆瓣“打(刷)分”的,就是《度外》。此后,在拍摄后浪编辑室书架时,又几度有《度外》的影子。

远处红黄色的《发条橙子》很突出

(三)原创文学

“火之组”三本,是他们主推的。其他“无意”进入镜头的,无法一一细聊了。其中下面这本值得一提,朱岳不只是编者,也是作者。

这本书是朱岳在抽出《寂寞的游戏》时出现的。

问题二:朱岳和他的编辑们读什么

《象征、交换与死亡》

《西洋世界军事史》

……

(不由地摸了摸头发)

左手边:《儒林外史》

左边出现了老版本的《儒林外史》(话说,朱老师《说部之乱》都出了,那除了《儒林》,“说部”之书《聊斋志异》等等敢情也要看起来?)

【第二节 俞国林——中华书局】

问题一:俞老师他们编什么书

孟森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2093

容庚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441

陈梦家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379

其中,孟森是两度被提到的。

好字!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让小众的学术事业有了大众化的关注度。片中提到郑天挺的书受各大媒体推荐,而我们再从镜头看,郑天挺的日记,是平摆在书店的——可见这类书,还得到了线下实体书店的推荐。

销量开心ing

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待遇”,如上图(架上是中华书局的古籍书系)……学术终究还是寂寞的事业,还有很多学术精品在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们去发现

销量开心ing+2

像上面,书店平摆的书,更醒目。郑天挺、梅贻琦的书信,能进入推荐之列,是幸运的。(细看,还有台湾郭廷以的书)

我们看看俞老师的案头《仰顾山房书信集》——仰顾山房,就是俞老师本人。

该片还有一处给了俞老师档案的镜头,涵盖了《文献家通考》《孟森书信集》《陈梦家书信集》《宋云彬文集日记》《徐旭生文集》等各类已出、未出图书资料档案。正如片中所说,背后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问题二:俞老师读什么书?

一个细节:俞老师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翻到书信的那页,可以看到,早就脱胶了——可见平时这本被翻了多少次。

另一个细节,很考究。俞老师在图书馆书架中逛。先拿了本线装书,——以镜头语言彰显他编校学术经典的身份(渊博的学识)。

这本线装书没看出来是哪本

然后,俞老师又拿了一本翻阅。有意无意间,他挑的书,就是和中国近代学术史相关的书——《吴宓日记》!

左上角书眉,可知是《吴宓日记》

当时,俞老师提到:别人提到的一句话,他就去寻。《吴宓日记》正是这一类的好资料。

中国近代学术史,作为这一节的主线,通过前前后后出现的书串了起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前后呼应。

关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编导可能唯恐梁启超署名太小,用了下面更形象地方式做了展现。

地国家图书馆北海古籍馆?——印象模糊——刚得到网友指正,不是国图

但其实细心看,俞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梁启超,从他的档案袋,再到此处《梁启超手稿精粹》,均如此。

问题三:俞老师他们怎么编书

其一,核对原文。

片中提到,俞老师他们常常编一本书,要去比对多个版本,经常要跑档案馆图书馆。可能为了看观众对他们工作辛苦,有更形象的理解。编导挑的俞老师工作场景,是查微缩胶卷。很累,很费眼,也可见俞老师的耐心与细心。

地点:国家图书馆老馆

这种镜头很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精神”。

此处,俞老师核对的是《万斯同先生传》,核对后,他说:漏抄了“人受其”三字!

刘文武《清文精选》

那么,俞老师为什么要对《万斯同先生传》?最大的可能,是片中提到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提到了钱大昕或者万斯同。(近三百年,自然主要是清代)

其二,录入尊重原文。

有一处,俞老师提到某个字不能类推简化。

关于“类推简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些字,就被类推简化了。比如赵孟頫,现在右边要写成简体的页;智yi高僧,左、右两边现在也被类推简化为(岂页)。

此次他们谈的问题,可能是,遇到的生僻字,偏旁部首里面有繁体,词典里也找不到,可不可以按照国家《一简表》里对一些偏旁部首的简化方式,类推简化。

另一处,对比郑天挺先生日记原稿,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版本,可见,原来汉字数字的写法,被保留了。

其他细节/花絮

巴黎贝甜和编校工作,出入古今中西之间……

【第三节 范晔——西语译者】

一、主推的书

最近看到图书馆上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又看到此片谈《百年孤独》,不由感叹拉美文学的热度。我在地铁上,就看到有人在读这本(范晔译本)。

二、问题:范晔老师读什么?

右上那本,是八大爷的

他的书,目前南大社、拜德雅出的比较多,大家可以去看下。

《百年孤寂》,是《百年孤独》的台版,豆瓣找不到和这本书封面一样的版本。因为范晔要翻译《百年孤独》,所以这个版本摆在案头。(或者,这本是范老师译本的台版?)

【总结:三节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是个三角(环形)的结构。

先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后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再外国/现代/大众/文学经典(翻译)。三节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前后呼应。

先看——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从后浪到中华的过渡。

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VS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编导选取了两者间的共同性——看稿子——来做前后镜头过渡在连续的旁白中,悄悄地从后浪编辑的改稿镜头,切到了中华书局编辑改稿。

再看——第一节与第三节的联系。

第一节,朱岳说: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而第三节,聊的正是《百年孤独》!聊的还是文学小说。我们看了第二节,不会忘了开头。

这是编导的“有心之笔”。而无意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朱岳等编辑也关注拉美,看西语文学。

这一摞老书,除了著名的《马丁·伊登》,还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书已经再版),以及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君走我不留》。阅读面,是朱、范二人的又一交集。

最后,三位老师的联系。

细片中重点展现的三位老师共性所在是“编书”,但细究起来三位老师不只是编辑,其实都是作者。

朱岳除了编书,自己也写小说;俞国林做古籍整理点校,点校是一种著述方式,而不只是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范晔做翻译,而有一说法是“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即创作?)”。

总之,他们所做的其实超越了狭义的“编”(编校修改),都在参与创作……

三个板块,三十几分钟,彼此交织,“编”出了编辑们的日常,与理想。

【按】写这篇时,是按我旧文 《影寻踪:《大江大河》,那代人的书,那代人的路》的思路去走,写完才对比发现《书海编舟记》已有下列文章,盘点片中的书。不过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立意也不在于详尽列举所有出现的书(因为没有买B站会员,享受1080p的画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哈。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404/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1728/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244/

 4 ) 旁白文案整理:《但是还有书籍:1 书海编舟记》

旁白超赞,不论是文案还是胡歌的朗读。逐集整理下来与大家分享。

编辑、译者,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洲。


朱岳 后浪出版公司 文学部 主编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他的作品荒诞不经,充满奇思妙想——手指被切除后安上面条的女朋友、胸腔里长有小型影院的“默片人”、靠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战斗力的刀客。相对于精神世界的丰饶,他的现实世界就有些......枯燥。

本科法律,做过三年律师的朱岳,却在一次应聘出版社法务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做了编辑。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长期以来,他都以写小说为志业,而只把编辑当做糊口的手段。这样茫然颓丧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十年,直到朱岳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但在大陆,他却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朱岳觉得,这样的好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送行》)

尽管屡屡受挫,朱岳和同事们没有放弃努力。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媒体推介,赢得了众多读者,并获得了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寂寞的游戏》的成功,让朱岳对华语文学的出版有了信心。此后,他更多地投入到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黄锦树、中国台湾作家黄国峻和童伟格等一批华语作家的作品,由此破土而出。

这些华语文学作品,无论是在语言、叙事手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朱岳认为,华语文学已经发生了一场爆炸,却因为处于大陆以外相对边缘的地带,几近无声。而他们要做的,便是通过出版和推广这些作品,调整华语文学的经纬度,让华语文学的爆炸能波及更广,获得更多的读者。

相较于文学价值已经被肯定的华语文学作品,让朱岳更为“头秃”的是本土原创文学的新生力量。这些在业余坚持纯文学写作,但无论在市场上还是体制内都没有得到肯定的新人作家,被朱岳称为“野生作者”。

他们的作品另类、边缘,或许尚不成熟,但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朱岳希望通过挖掘和培养这些新人,为本土文学输送新鲜血液和更为多元的力量。但想让相对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这让朱岳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

尽管现实常常让朱岳充满沮丧、精神恍惚,但在骨子里,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从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到不择手段地推销书,他希望以好作品,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也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能够运转下去。

2018年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在被一些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仍有无数像朱岳一样的编辑,坚守着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从一字一句地校阅,到挖掘优秀作品,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俞国林 中华书局 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主任

在被称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岗位上,俞国林已经工作了十八个年头。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他主持并直接参与了十多种国家级古籍整理项目,策划出版了陈寅恪、顾颉刚、陈梦家、容庚等近现代学人的书籍。在俞国林看来,成为一个好编辑,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

2018年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正是这样一部被挖掘出来的书。它是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的整理本,详细记录了郑天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对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然而,让俞国林意想不到的是,日记的出版历经周折,前后居然花费了十三年。

十多年间,俞国林始终没有放弃出版的希望,他每年都会去天津拜访郑克晟,两人还成了忘年好友。2017年,郑天挺的后人终于一致同意出版这些日记,俞国林心愿得偿。

郑天挺的日记,从1938年1月1日写到1946年7月14日,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内容翔实、巨细靡遗,涵盖了治学、教书、交通、学校事务、学人交游、日常饮食等各方面。在俞国林看来,这本书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为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拿到这些珍贵的日记后,俞国林马上组织团队,投入整理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对日记手稿进行了释读与考订,以及七八遍校对,终于赶在2018年1月,推出了上下册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经出版,这套书便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多家媒体列入读书排行榜。截至2019年9月,销量已逾两万册。

对俞国林这样的编辑来说,虽然做的一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然而,作为书籍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这种快乐往往是隐秘而短暂的,但焦虑却会长久伴随。一本书出版之后,编辑总是要率先面对读者的质疑,对所有问题负责。

为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俞国林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为了校勘比对,他往往穷尽力量搜集一本书的各个版本,为了验证资料,他常常出入于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室。他对文字锱铢必较,希望用慢工细活交出更好的作品,并在一次次修订重印中不断完善书稿。


范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葡语系 系主任

和编辑一样,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与孤独相处的工作。他们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独自泛舟于浩渺的词汇之海,以迟缓而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扫除语言障碍,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非凡的作品。

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朗读诗歌、纸牌游戏、故事接龙,他的课堂总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范晔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对于西语文学的热爱。这种感悟,来自范晔的亲身经历。1995年,范晔高中毕业,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因为北大西班牙语老师赵振江的一句“拉美文学大有可为”,误打误撞进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

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想要将它们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范晔从在论坛上发表一些译诗开始,走上了翻译这条路。2009年,第一本由他独立翻译的作品《万火归一》出版,作者是范晔最喜爱的西语作家、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科塔萨尔。

但直到此时,只把翻译当作兴趣的范晔并没有想到,自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2010年,正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范晔,收到了一封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的邮件,这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自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便掀起了一股“马尔克斯热”,市面上先后出现过十几个未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译本。面对这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面对前辈翻译家的珠玉在前,范晔有过犹豫。

在试译了几个段落以后,范晔在当时的几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百年孤独》首个正式授权中文版的译者。出版社要求他尽量在十个月内完成翻译,时间紧迫,而这本书的翻译也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百年孤独》各种研究论著,反复阅读《百年孤独》西班牙语原文,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时的感觉。

2011年6月,范晔花了11个月翻译的《百年孤独》面世,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上架后,这本书一度占据畅销书榜首位,而范晔流畅诗意的翻译风格,也广受好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

事实上,对待不同的作品,范晔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这些年的翻译中,他灵活地游走于科塔萨尔的轻盈幽默、波拉尼奥的狂野和颗粒感、塞尔努达的沉郁与节制之间。

但随着译作越来越多,范晔的自信却越来越少了,每一次翻译他都抱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

和文字缠斗、与自己较劲,在范晔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因此,尽管工作越来越忙,尽管翻译收入微薄,他始终不计得失,在坚持翻译这件事。在享受这种艰难的快乐的同时,范晔也把翻译视为一项使命。在他看来,西语文学是一副巨大而美丽的拼图,他要做的,便是连同几代译者一起,努力去补全这幅拼图。

 5 ) 还好,还有书籍 啊

最近刚好在重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洋洋洒洒,读下来,对整个文学史好像又有了一个皮毛的认识,打算过段时间再重读。现代的我们确实是幸运的,有那么多的先驱者,那么多的先贤引路。就像木心说的:“希腊,开始认识自己: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后新的觉醒:启蒙主义,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到浪漫主义,是个性解放:到现代,才能有个人主义。走到今天,太不容易。

还好,书籍流传下来了。还好,现在仍有书籍。

第一集,讲编辑的故事。第二集,讲古书。第三集,讲绘本世界。第四集,讲图书设计师。第五集,讲现在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却又彼此相辅相成。如果一本书是一棵树,那它们就是深埋土壤的根系。 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集编辑的故事。想起电影《天才捕手》,20世纪著名文学编辑铂金斯与托马斯 沃尔夫的往事,由文及人,还未见时,铂金斯拿到厚厚一踏的手稿,第一反应是:太多了。谁知在火车上一打开,眼睛乃至整个身心都移不开,到下车,回家路上,吃饭,睡前就没停过。而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铂金斯更是觉得:这人是十足的疯子,却是个了不起的天才疯子。至此,托马斯 沃尔夫才拿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天才,望故乡》。而在之后两人共同长达9个月修改完成的《时间与河流》大获成功后,沃尔夫也在怀疑:自己能成功都是因为有铂金斯,是在他的引导下大幅删改。铂金斯却只是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还有他写给沃尔夫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虽然后来的后来,两人决裂,天才早夭。

一书一世界。一本书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精神王国。正如一首诗里言: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中见天国

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上

一刹那便是永恒

如果还有续集,真的希望能出一个系列讲诉编辑的故事。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权编辑,组稿编辑,营销编辑,策划编辑。让大家能更多了解这个行业和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6 ) 《但是还有书籍》书单整理

第1集 书海编舟记

豆瓣未找到:《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科塔萨尔

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國菓圖鑑》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沈从文系列

第3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第4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第5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的读书人》

以赛亚·伯林

还有一些一笔代过的、背景里的、买不到的就不收录了

 7 ) 书,就希望被人看。

我成立读书俱乐部,已经3年了。一开始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现在在知识星球。这三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读书,并且非常高兴找到这么多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和我一起读书。

2019年,为了更好的给粉丝输出,开始倒逼自己学习一些干货类书籍,做笔记,做思维导图,一口气做到10月份,才开始放松下来,读一读小说。

这一读,心里居然开始涌动起来,捧起小说的我,是那么的快乐。可能我这辈子一半的时间,都是躲在书里的吧,一想到这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就开始沉迷无法自拔。闻着书香都让我兴奋。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最近这部超级火爆的B站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B站出品,胡歌配音,讲述人和书籍之间的关系

豆瓣9.4分的高分,B站9.9分!

这个年代,依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啊。

一共五集,第一集是讲三个从事书籍相关工作的爱书人。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后浪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朱岳。

其实我在豆瓣上早就关注了朱岳,果然戏里戏外都一样,聪明绝顶没头发。

朱岳形容自己上班,就是枯燥的每天打卡,看书,看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感觉和我也挺像,每天不停的看电影,看书,写书评影评,推荐,日复一日。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给上帝打杂的,因为作者是上帝,编辑是打杂。他的梦想,就是发现一部可以震惊世界的好书。

比如《百年孤独》这样的。

有一次,他真的发现了一本好书,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朱岳说这本书不输给任何一个西方文学大家。

可惜作者袁哲生39岁自杀了,否则可以撑起文学的江山。

朱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可以帮忙推广。

结果好朋友看都不看一眼,说这种书我不看,也不推。

然后朱岳直接把这个好朋友拉黑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拉黑这个操作。所谓书,如果就只是消遣或者商业产品,那确实以销量为主。但是这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人们真的缺少娱乐吗?

一本看过就忘的书,和那些一闪而过的10秒小视频到底有什么区别?

毛姆在《刀锋》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说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就被人放在床头随意翻动两下,实在是令人心疼。

而如今,人们连翻都不翻了,身为出版界的人,【看都不看一眼】,一点机会都不给。那么以后像《百年孤独》这种奇书,怕是再难有了。

这几年来,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去找过去的那些古书,冷门书来读,有时候饥渴难耐,求一好书而不得。

这时候,想想还在替我们筛选好书的编辑,真希望他的理想快点实现,这样我这种书虫也有得读。

第二集,讲的是一对上海的80后夫妇,蜗牛和lulu,开了一家二手书旧书店。

两个人一直都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开着车,拉着一车的书去旅游。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拉着一车精挑细选的书去旅游更浪漫的事了。

Lulu和蜗牛一边旅游,一边在各个城市的闹市区,把书摆出来,供人挑选,阅读。

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阅读欲望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他们不仅在城市里,也在没什么人乡村摆摊。对那些看上去都不怎么识字的人,他们也丝毫不嫌弃。哪怕是新书,也随便翻阅。

书,就希望被人看。

他们给农民量身推荐书籍,居然还卖出去好几本。

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跨越11个省,

他们一边把好书推荐给全中国的人,一边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

茫茫人海,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梦想契合的灵魂伴侣,实现大部分人想做不敢做的事,实在是又幸运又伟大。

其实,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老板,只是尘世里平凡的角色,若不是这个纪录片,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何尝不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然而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自己的平凡之路。世界也许不会被读书人改变,但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爱好相同的人,真的感觉到无比的温馨。

人生,也许注定会失败

我们会感空虚无意义。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也许你会失败,但你和目标之间这一点小小的希望,就是你活着的动力,就是你应该做的,也是只能做到的。

活在当下,别管人生的意义什么样,别管以后什么样,你现在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躲进书里,人生哪怕不堪,但所幸还有书籍。

 短评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2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4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7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10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19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2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24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29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33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36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37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4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46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47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51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52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56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1小时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