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虎家

大陆剧大陆2004

主演:李琦,郭达,石国庆

导演:英达

 剧照

西安虎家 剧照 NO.1西安虎家 剧照 NO.2西安虎家 剧照 NO.3西安虎家 剧照 NO.4西安虎家 剧照 NO.5西安虎家 剧照 NO.6西安虎家 剧照 NO.13西安虎家 剧照 NO.14西安虎家 剧照 NO.15西安虎家 剧照 NO.16西安虎家 剧照 NO.17西安虎家 剧照 NO.18西安虎家 剧照 NO.19西安虎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5:28

详细剧情

  本剧将是继先后推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我爱我家》,《新七十二家房客》,《东北一家人》等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情景喜剧之后,英氏公司鼎力制作的又一部西北风味的喜剧力作。搞笑巨星众多,客串演员:张铁林、那威、尹相杰、雪村。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古城西安城隍庙后街的一个普通的大院里,主要围绕聚居在一起的兄弟邻居家庭展开。  第一个家庭里,家长虎常德虎大爷性格极暴躁,为人厚道朴实热情,不服老,大字不识得几个,是西北人典型的急脾气,一把年纪,仍然性如烈火十分冲动。家庭观念极重,极端的大男子主义,喜欢嘘个人英雄史,“我年轻的时候……”。老伴虎大妈思想保守。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新事物难以理解。老人常有的偏心,护虎鹏,偏虎兰,略惧怕虎大爷。虎家的长子虎鹏是典型的西安闲人,大麦不黄小麦黄——弟弟都结婚了,三十多岁仍单身壮态在家里混着。是虎大爷老两口心头之痛,其懒无比。次子虎勇,二十三岁,早早成家,少年老成,白天在归元商城当保安,晚上在街上摆烤肉摊子,勤快,内向,窝囊,肉。虎勇的媳妇邱小春。四川妹子,为了虎勇和家人决裂跑到西安,在一家传呼台上班,泼辣,麻利。  第二个家庭里,虎三爷虎思德是市作协会员。清贫,固执,迂腐,天真,学究气,喜收集秦砖汉瓦,脱离实际。方梅是比虎曾小二十余岁的续弦妻。傲,矜持,瞧不起身边这些俗人俗事。尤其对虎大爷一家瞧不上眼。小儿子虎亦奇,十一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是虎曾和方梅的掌上明珠。还有虎曾与前妻所生的女儿虎兰,二十一岁。小名“毛仨儿”,在电子科技大学读计算机系三年级,时髦漂亮的校花。从小被虎大爷两口子拉扯大,与虎大爷两口子感情很深。  隔壁的第三个家庭是独门独户,虎四爷虎明德,年龄比虎鹏还略小一点。游手好闲。整天忙碌,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脸皮厚,吹牛口无遮拦。喜欢吹嘘朋友多,口头禅“都是咱的伙计”,天下没有他不认识的人。绰号“十二能”。  还有八十多岁的虎太爷虎松林,解放前的粮食署署长。是虎大爷的父亲。老年痴呆症患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生活在历史和回忆中。轮流和几个儿子住。  除此之外,还有虎大爷在农村的弟弟虎二爷虎遂德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诸多亲朋好友,他们将给虎家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

 长篇影评

 1 ) 西安虎家---90年代西安的最后缩影

都没人写长的剧评,让我来坐个沙发!

        最近又翻出来这部老剧,有一段没一段的看看,在2014年,《西安虎家》总能带给我上世纪90年代的回忆。

        记得这部剧是西安电视台好像还有一些卫视都在播出,有一阵子,黄金时段到处都在播。随便调个频道都是虎大爷喊叫着老婆子给倒茶,或者大毛伸个懒腰一句“困成马了”,小春与二毛打情骂俏骚情
的不行,虎老二又从城里来对所有城市的事物品头论足的点评着都不如斗门镇的好,种种等等....

        严格意义来说,自己并不是西安人,只是十几岁来这上学,此后这么多年完全融入这个城市。每次出差外地回来,双脚踩上这块厚重的土地,铺面而来的冷空气从鼻腔注入身体的每个细胞里,我才会由
衷的感觉到自己完全属于这个城市。

        九零年代的西安就是《西安虎家》所呈现的各种生动场景,虎家的大院就坐落城墙内,从三进三出的建筑结构来看,其家族不是望族也至少家底殷实。这种结构的大院,在一次次的城市化、地产化进
程中被消灭的片瓦不存,长安三老之一的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的老宅(其父为民国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也在城市化改造中被拆迁,即使新闻上了华商报,众多弟子、政协委员鼓与呼,其结果还是逃不过推土机的轰鸣,而《西安虎家》的大结局也将家族离散作为结尾,多少令人伤感。从这个角度来讲,也许这个贴着情景喜剧的标签的连续剧其实骨子里是一部悲剧。

        剧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演员与角色可谓天衣无缝,场景的布置也是一绝,很多人曾以为这就是在城墙根某家大院拍摄的,其实完全是影棚作品。

        当然还有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比如字幕与方言不对应的问题,不过瑕不掩瑜。

        我原来没留意,现在才知编剧为当今红透影视界的俞白眉,俞本人是地道的西安人,演员大多都是陕西人,角色的选择和定位都很精准,也不得不慨叹西安作为文化古都,文艺范的沉淀确实不一般。

        《西安虎家》的出彩更多是配角与主角的合力表现,每个配角,甚至于最小的虎奇奇都演出了西安碎娃最本真的感觉。

        要说人物,这部剧里最喜欢的还是虎老二(郭达饰演),虽说出现的集数不多,但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将斗门镇农民的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以至于后来每次去户县经过斗门镇,都能想起来虎二爷。

        而大毛(虎大爷的大儿子)可谓一绝,经典台词就是“困成马了”,动不动就是“早中晚,三个倒”将西安闲人又懒又精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女人味的当属邱小春(二毛的媳妇),每次
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出镜总能让人联想起城中村那些不修边幅、脸都不洗就出来买早餐的妇女们。虎大爷则是一家之主,说话有权威,心地很善良,很多西安本土的老人都是如此。

        穿插的钟楼、公交车、行人等画面活脱脱90年代变革中的西安,论场景感受能与之对应的也就是《1.21枪杀大案》了。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化,当老房子、城中村被拆迁的消失殆尽之后,一切从新的也变为旧的之后,《西安虎家》会成为西安人回忆过去最后的精神食粮。


 2 ) 在西安生活是什么体验?这部大腕云集的神剧给出了答案

文章来源:夹馍星球(jiamoxingqiu)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NQ-JiVEhDYBqDnOPeQbvEg

文/独孤求馍

20年前,网上流传过一篇文章《刀剖周星驰》,里面写道:

一个人俗并不难,难的是他俗得痛快,俗而不知耻不知羞愧。俗到家了,就难能可贵了。

这话并不是讽刺,而是在为大众文化捧场。星爷本人看到后,也心情大快,认为遇到了知音。

文章的作者,俞白眉。听起来很有大侠之风,其实本名叫武涛。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毕业于“出门被雷光棍博物馆”,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俞白眉却对编程没任何兴趣,只喜欢上网,写文发帖。那时互联网刚起步,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多,他与宁财神、邢育森等人,便成了网络文学的前辈。

这篇文章火了后,北京有人邀请他过去写剧本。第二天他就辞掉工作,当了北漂。

那个被他抛弃的单位,是中国航空工业第631研究所,位于西安高新区,响当当的一家高科技国企,说走就走了。

成绩是对勇气的奖赏。如今,俞白眉已是一线的编导,由他和邓超合作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正在影院热映。

二十年间,俞白眉写出了多部经典作品,比如《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等。他热烈拥抱自己推崇的大众文化,以接地气和搞笑著称。

其中,有一部作品,是他送给故乡西安的。那就是2004年播出的情景喜剧《西安虎家》。

故事讲述的是老城墙边,一个虎姓大家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俞白眉极其传神地展现了西安的民风、民俗、民情,同时也是对新世纪初西安社会风貌的反映。

想知道那时候西安人的生活,看这部剧就够了。

当初在西安电视台播出时,爆红程度和现在的《长安十二时辰》差不多。套用剧中的台词来描述就是,好看成马咧。

甚至有人说:没看过这部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西安人。

1

《西安虎家》的出品方是“英氏影视公司”,艺术总监为“中国情景喜剧教父”英达。像这样富有中国味道的家庭喜剧,正是他的拿手好戏。

英达的家族,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他的祖上为满族正红旗人,太爷英敛之,是清末维新人士,创办了《大公报》。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做过这份报纸的特约记者。

爷爷英千里是哲学家,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后来去了台湾,在大学任教,是马英九的老师。父亲英若诚,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子,还曾做过文化部的副部长。母亲呢,当过周恩来的翻译。

相比祖上,英达算是成绩最小的。即便如此,他也是中国影视史上绕不开的名字。1994年,他导演的《我爱我家》,是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情景喜剧。

豆瓣评分高达9.2,有人评价:这就是我的圣经,思想启蒙之作。

这部剧成功后,英达就在情景喜剧的路上走了下来,形成了固定的创作团队,搞公司化运营,一部接着一部拍下来,几乎部部是经典。

俞白眉到北京闯荡后,与好朋友宁财神一起写了个剧本《网虫日记》,通过王朔的介绍,交到了英达的手上。英达一看很有意思,就让哥几个给自己做专职编剧。

此时的英氏公司,已经从北京贫嘴风格的喜剧,向全国扩散,打造各地特色的作品。比如1997年拍的《新72家房客》,讲的就是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俞白眉加入后,参与编剧了东北那旮旯风味的《东北一家人》,主角是吉林长春一个姓牛的工人家庭。

扮演牛大爷的演员李琦,出生于山西,但自小在西安长大。1996年,他因为在春晚上演了小品《一个钱包》,被全国人所知,成了著名笑星。

他有个特点,长得过于着急,面相老熟。出生于1955年,不过四十多岁,却能演出65岁老头的形态,活灵活现。

《东北一家人》让李琦更有了名气。之后,英达便为他量身打造了《西安虎家》,并让他担任导演,自己挂名“总导演”。

西安本地的戏,俞白眉最有发言权,于是他也从一名普通编剧,变成了总编剧,头衔叫“文学师”。每集剧本由不同人写,宁财神、邢育森都有参与,但他是把关者。

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对世事和人性却有敏锐洞察,称得上是天才。就像他在剧中客串的一个角色,江湖术士“灵鸽子”,的确很有灵气。

可以说,李琦和俞白眉,是《西安虎家》的灵魂。

这部剧在不少方面,是对英氏之前作品的一种继承。比如,《东北一家人》姓牛,这部剧姓虎,组成了动物系列。

东北话中,“虎”是“虎了吧唧”的意思,是说人胆大妄为,不动脑筋,有些贬义。在西安话里,没有这个说法,“虎”更多代表着威武,或者脾气暴躁。

李琦扮演的虎大爷,就是个燥性子。下棋的时候,老是悔棋,急了就说:我就不要脸了,你把我咋呀?

这种性格特点,被最近一篇关于西安民风的文章总结为:生冷硬倔。

当然,老虎也是陕西的珍贵动物,秦岭山里就有华南虎,就像剧的片头曲中唱的:秦岭山里有老虎,老虎多又多啊,大老虎小老虎都在一个窝啊......

同时,虎在西安也有着文化底蕴。1926年,国民军将领杨虎城和李虎臣,坐镇西安,顶住了军阀刘镇华的攻城,史称“二虎守长安”。

至于“虎”这个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时期的大臣伯虎。但到了现代,成了一个稀有姓氏,人口很少,连《百家姓》都没有收入。

在南方,虎姓读mao。据说他们的祖先去那边做皮货生意,因为有个成语叫“与虎谋皮”,犯了忌讳,所以就自称姓”猫“。

剧中,虎家的居住地是顺城巷631号,也就是碑林区南门的城墙下。现实中,有这条巷,但没这户人。如今,这里遍布着酒吧、咖啡屋、青年旅馆,是文艺青年爱去的地方。

《西安虎家》一共40集,98%的演员都是陕西籍。对白也是本地方言,比如眼睛不叫yanjing,叫nianwo,说不叫shuo,叫she,听起来有着浓厚的西安味道。

不过,剧并不是在西安拍摄的,而是在北京的摄影棚。剧组专门搭建了一座西安风格的小院子,所有演员在里面表演。甚至还有观众在现场看,像是录综艺节目。

好处是,在北京这个影视中心,便于明星过来客串角色。张铁林、尹相杰、雪村等人,都在剧中露了脸。

至于剧中的大雁塔、城墙、火车站等外景,是拍好之后,再剪辑到片中,给人感觉就是生活在西安城里。

就像俞白眉谈人物塑造时说的:

“喜剧形象就是张三的脖子,李四的腿,就是由生活中熟悉的形象拼凑起来的。”

2

《西安虎家》的人物设置是”三代同大院、兄弟不分家、夫妻把帘挂“,想不发生故事都不行。

虎家的长辈虎太爷,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功能性的配角。真正的大家长是李琦扮演的大儿子虎常德,与他同位的是三个弟弟,其次才是下一辈的儿女们。

这四兄弟的职业,恰好按照“士农工商”四行来设计,便于剧情涉猎更大范围的内容。

虎常德在退休前,是国营饭店的大厨师,属于工人阶层。他的手艺,也让这个家庭得以有了一项副业——卖烧烤。来往的人,聚集于烧烤摊,家庭就与社会接触上了。

虎大爷是24K纯直男,典型的大家长作风,万事掌控在自己手上,爱吹嘘,也爱管闲事。剧中,邻居给他戴高帽子时说:长安三杰龙虎狗,贾平凹虎常德张艺谋。

李琦演厨师也是有渊源的。1997年,他就在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中演过一次胖厨师,一句“打死我也不说”,成了经典。这是中国第一部贺岁片,拿了票房冠军。

虎常德有两个儿子,大毛虎鹏和二毛虎勇。大毛好吃懒做,是个大龄未婚青年,整天痴迷于一件事,睡觉。口头禅是“困成马咧”。

“XX成马咧”是一个具有西安特色的词组搭配,意思是程度达到了极限,相当于“太”。比如“饿成马咧”,就是太饿了。

演员白玉,把这个懒汉形象刻画到了骨髓。尤其是他与虎大爷的对手戏,极为精妙,父子二人非常默契。因为在现实中,白玉就是李琦的徒弟。

二毛与媳妇小春,说话间会开点黄腔,比如:半夜两点你说要娃,我又说啥了。

老二虎遂德,是个农民,并不住在大院里,而是长安县的斗门镇。他为自己农民的身份骄傲,张嘴就是diss城市的不好。进城串门,还要打地铺睡在地上,原因是:

但是他内心又很向往城市。在32集《虎二爷盘炕》中,他给大哥家盘了一个土炕,说冬天睡着暖和。等到炕盘好了,却把人家的电褥子带回了家。果真是,“嘴上不在乎,行动很诚实”。

之所以设计在斗门镇,因为俞白眉本人就是斗门镇的人。他自小在镇里长大,到了六岁的时候,才被在印染厂当工人的父母接到身边。

演老二的郭达,可谓剧中最大牌的演员。他和李琦同岁,都是1955年生人。父亲是个老革命,做过朱德的警卫员,但在儿子出生前28天去世了,所以郭达是个遗腹子。

长大后,郭达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走上表演之路。1987年,他靠小品《产房门前》上了春晚。此后,就成了央视常客,与赵本山、黄宏一起,并称为中国小品的“三套车”。

在小品舞台上,郭达就以扮演西北农民见长,大嗓门说着陕西话,家喻户晓。在《西安虎家》中,继续扮演农民,自然驾轻就熟。

老三虎曾,是个知识分子,西安市作协成员,爱掉书袋,迂腐固执,一身学究气。妻子方梅是他的二婚伴侣,比他小20岁,属于少女踩进了才子坑。

虎曾与前妻所生的女儿虎兰,是个女大学生角色,性格叛逆有主见。而她上的学校正是西安电子科大,显然也是俞白眉的自喻,也算给母校做个宣传。

老四虎明德,整天夹着个皮包进进出出,看似忙碌,实则啥正事干不成。偶尔倒腾些生意,也不见成功,算是失败的商人阶层。

他爱吹牛,自称和贾平凹是小学同学,和张艺谋是中学同桌,与克林顿一起吃过羊肉泡馍。政商两界都有熟人,黑白两道通吃,人送绰号“十二能”。用剧中的话来形容:

老四,你地脸皮比窝城墙拐弯儿还厚呢。

演员王木犊,是除郭达外,陕西本地最有名的笑星。其实他的本命叫石国庆,1941年人,比李琦和郭达还要大一轮多,但人家长得年轻,在剧中演了老幺。

他本来是西北大学的老师,八十年代时,把单口相声和话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一个人来演一个故事,人称“陕西独角戏”。类似于后来周立波的上海清口。

这些故事的主角,叫“王木犊”,西安话念wang mu der,是个聪明又糊涂、憨态可掬的形象,很讨人喜欢,成了大IP。慢慢的,大家都叫他王木犊,本命石国庆反而没人提了。

后来,他干脆就把王木犊当作自己的艺名。网上有段子说:出了山海关,要看赵本山;进了潼关口,就听王木犊。

这些各有特色的人物,生活在一个屋檐上,再加上一帮实力派演员的演绎,碰撞出了闪耀的火花,让人百看不厌。

十几年过去,网上有人感叹说:

一部剧,将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城和西安人的市井百态演绎的淋漓尽致,生旦净末轮番登场,看起来好不痛快!看看当下,再也找不出来这样的良心作品了。

3

《西安虎家》的剧情和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衔接,能看到很多生活的影子。

第一集名叫《大红灯笼高高挂》,讲的是二毛两口子,想要利用业余时间开个烧烤摊,挣点外快。但这个决定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对,认为干这事掉了身价,损了尊严。

此时,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已经10年,《我爱我家》中的贾志新都已经创业失败好多了次了,而在西安这座古城,人们还在排斥私营经济,为它的名分犹豫争论。

所以,比起北京和南方,西安的观念总是慢了好几拍。这也是为什么此后十多年,城市的发展会掉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西电视台在1997年上星成功,可看的频道增多,让闯到虎家来的两个山里农民很惊奇。可惜,之后电视台不好好做内容,只是专心于生个牛牛娃。

二毛媳妇小春上班的地方,是康佳彩电厂。康佳是深圳的品牌,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98年的时候,它的销量在全国第一。

在这之前的1995年,康佳就在陕西设了分厂,属于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厂里的待遇在西安也是拔尖的。比如小春的上司,月工资是3700,几乎是中产阶级了。

在剧中,虎二爷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提到“西部大开发”。这是2000年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当时正处于大面积宣传中,所以也成了一个日常话语。

但至今还没有开发彻底。

普通人的生活的确在变好。随着虎家烧烤的开业,周围也有很多人跟着卖起了小吃,城市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

那时的烧烤摊,羊肉串两毛钱一串,有的人一晚上要吃四百多串。但也有不良商家,往啤酒里掺水,把臭肉当好肉买。剧中的虎家老四,甚至在酒里放老鼠药,就为了让人口渴,多喝几瓶。

喝啤酒的话,流行的是西北狼。1995年,汉斯啤酒被青岛啤酒收购,重金注入,开发了不少品种。西北狼,就是汉斯在1999年新推出的一个品牌。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因为当时陕西的国力足球队,在甲B联赛中获得头名,西安球市异常火爆。球迷把自己的主队叫做西北狼,啤酒厂也是蹭个热度。

结果还真火了,随着2000年国力升级为甲A,西北狼在市场上几乎卖疯了。别的啤酒两块钱一瓶,西北狼能卖到五六块,甚至十块,还供不应求。

但是仅仅辉煌了一年,到了2002年,国力就走下坡路了,在联赛排名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还差15积分。

《西安虎家》中,26集《君子好球》,反映的就是球迷看球的心理。一群人围着电视,比赛一开始就大喊:换裁判。因为,这样能给裁判提个醒,别瞎吹。

真实的现场,比电视剧里还要狠。看球的人,会直接冲场里大喊:“边裁边裁,你妈坐台”。

陈忠实老师也是球迷。据说有次他在看台,也没人认识,背后一群年轻小伙大喊:“裁判,贼你妈!”有个人看到面前这老汉不动弹,就用报纸敲了下他的头,问:“你咋不贼呢?!”

陈忠实坐着喊了句:“贼!”

除了足球外,流行文化也在此时席卷古城。

跳街舞的年轻人,提着大录音机,穿着松垮的花哨衣服,跑去找唱秦腔的虎大爷battle,结果被老头分分钟教做人。

扮演带头大哥的演员,就是之前在另一部西安经典剧《121枪杀大案》中演石头的李海浪。

那时,也是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大陆走红的时候,F4成了年轻人的偶像。虎兰与她的弟弟虎奇奇,就是F4的粉丝。虎大爷不懂,纳闷地问:F4是个啥战斗机?

网吧里流行的游戏是帝国传奇。16集里,大毛因为玩游戏,五天不吃不喝,破了网吧纪录。为什么这游戏如此吸引人,有人在天涯贴吧写道:

帝国传奇里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升学就业和养家糊口的压力,我们的游戏就是求得一份怡然自乐。

《西安虎家》的剧情,每集都很出彩,但要是说最有营养的,还是后面十集。除了表面的嬉笑逗乐外,里子还有一层悲凉色彩。

31集《虎四爷的梦想》,讲的是他从小爱唱歌,但又五音不全,调子能跑到咸阳去,被人戏谑羞辱。逼急了,他拿起菜刀要砍人。最终是虎大爷说了贴心话:有梦想的人,才让人羡慕。

33集《书山有路》,虎曾为了评职称,找书商帮忙出书,结果让他写的是“男人生了头牛”这样荒诞不经的故事。他在哀叹斯文扫地的同时,不得不继续贫穷下去,维护文人的最后尊严。

36集《偶像的黄昏》,曾经的秦腔名家叫破天,因为倒了嗓子,上不了舞台,沦落到靠卖馍为生,歌声变成了走街串巷的叫卖声。

最后一集《老房有喜》,虎家接到房地产公司的拆迁通知。家中人出于各种目的,都想离开这个破旧的院子,搬到新楼房住。只有虎大爷坚决不同意,还想守住这个家。

既然是喜剧,结局当然也是大团圆的,虎家大院因为有百年历史,被作为文物单位保护下来。

不过,美好的幻想,只是停留在银幕上。真实的社会是这样的:

西安有个大书法家陈少默,是民国时期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儿子。他家所住的“督军府”夏家什字17号,是一座年代久远的中式庭院。

2002年,这个宅院被拆。

4

《西安虎家》播出两年后,有一部更红的情景喜剧面世,那就是宁财神编剧的《武林外传》。

喜剧圈并不大,不少虎家的演员,也在这部剧中客串。比如虎太爷的扮演者朱龙广,成了佟湘玉的爹,操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他之前的代表角色,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

“大毛 ”白玉,饰演六扇门的捕头展堂,和沙溢的白展堂就差一个姓。这一次,他的桃花运不错,被祝无双看上,眼看要脱单了,可惜自己是个太监。

郭达在2010年后退出了春晚舞台。不过在网上,他倒是更红了,因为和好莱坞硬汉杰森•斯坦森撞脸,老被人认错。

网友给杰森•斯坦森起了个外号,“郭达斯坦森”。还跑去人家社交账号下留言,叫“郭大爷好”。

俞白眉转型当电影导演后,拍的两部片子《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票房不错,但口碑惨不忍睹,在豆瓣的平均分是4.5。这一次的《银河补习班》,也才刚及格。

他失去了电视剧时代的锋芒和才华,变得平庸和油滑。就像有人说的:这不是喜剧,是蠢剧啊。

《西安虎家》中所展现的西安社会,也变化了很多。

国力队之后,陕西足球又经历过浐灞时代,最后还是去了他乡。这几年,尽管球市依然火爆,球迷依然热情,但陕西还没有一支中超球队。

西北狼啤酒也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斯九度。

像虎家这样十几口人住在一起的大宅院,很难再找到了。人们担心的不是如何保房子,而是怎么买得起新房子。2003年,西安的房价是2000块左右,现在前面得加个1。

只有陕台,还是那个陕台。

15年过去了,也没再出现像《西安虎家》这样接地气的本地电视剧,能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唯有在一遍遍重看中,寻觅逝去的情怀。

屏幕上,动辄是大场面的古装剧,或者是大杀四方的抗日剧,看着热闹,就是少了朴实的感动。

在《西安虎家》中,虎大爷的一句疑问,至今还引人思考:

社会有些变化,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END)

原文链接:在西安生活是什么体验?这部大腕云集的神剧给出了答案

 3 ) 一去不复返

老剧又翻出来看,看到最后一集拆迁的时候,虎常德对他那老年痴呆的老爸说到:“这老房子传了这么多年,传到我手上就算到头啦,维不住溜~”。拆迁曾经也是我年少时的记忆,很多人和事儿就在一个“拆”字下面的叮叮咣咣中一去不复返了。

记了些觉得有意思的西安方言,聊以回味。

1. 困成马咧!
2. 看看,简单滴跟个1一样地。
3. 娃可怜么~
4. 陕西人口边话,打到的媳妇儿揉到的面。
5. 哎呀,红萝卜里面调辣子,吃出看不出,饿娃这一步确实是厉害。
6. 这也能叫甑糕?哎呀,唬人唬人唬人唬人。
7. 大毛,俄娃是好娃哦~
8. 咱俩关系这么坚钢,推辞不了么。
9. 人家现在严打呢,你娃吡咧。
10. 哎呀呀,饿咋么看出来,你娃还是个十二能呢~
11. 嚒麻搭,嚒麻搭,那就绝对嚒麻搭。
12. 把饿就舒服咋咧!
13. 聊,聊,聊滴很呀~
14. 你娃还耍咧个大~
15. 老四,你地脸皮比窝城墙拐弯儿还厚呢。

 短评

很经典的陕西方言剧,但是地域性决定了受众很窄

9分钟前
  • 做鬼也风流
  • 推荐

郭达动不动就额们斗门镇咋咋咋

14分钟前
  • strange
  • 力荐

哈哈哈哈哈最近重温一遍,感觉比我爱我家牛逼多了。。。人物性格特征太鲜明了,就像看秦腔戏一样,一字一句都有不同的特征。。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文化程度的特点。。。

18分钟前
  • Dyingsoul
  • 力荐

优酷刷到的,十几年前的剧竟然这么好看还接地气。现在的国产剧到底怎么了?退化得这么厉害?

19分钟前
  • 穆赫兰道
  • 力荐

困成马咧

24分钟前
  • 力荐

小时候的记忆,有一段虎大爷有段rap感觉比吴亦凡厉害多了

25分钟前
  • Harris
  • 力荐

虎大爷太惹人爱了 小时候电视上放没看完整过 现在算是圆满了

29分钟前
  • 二五七
  • 力荐

有一集 老二两口子做测试那一集。和成长的烦恼第八集情结和台词几乎都一样.什么吐了,领带擦嘴 都直接照搬了。不过还好。西安方言 让我忽略了抄袭剧情

32分钟前
  • 百万美元宝贝
  • 力荐

西安虎家 (2004)

35分钟前
  • dac
  • 推荐

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我小的时候最爱没有之一。打算再看一遍。

40分钟前
  • sardine
  • 力荐

家乡就是本命,甭管他争不争气。

45分钟前
  • 七月的矢车菊
  • 力荐

西安人必须看啊 没想到呼一下过去十年了 现在再看 时光变迁生出好多感慨

47分钟前
  • 勿幕
  • 力荐

可爱的西安话!

52分钟前
  • 画里
  • 推荐

93 打小就不怎么喜欢英导的〈东北一家人〉,但同样是李琦主演的这部戏却真的很服。或者说英达导演的所有情景喜剧也最爱这一部,甚于〈我爱我家〉和〈地下交通站〉。

53分钟前
  • 那颗晴空
  • 力荐

高中的第一个同桌学虎家太爷说话最像了:“得得子,民归二十六年,发大费...”好久没见了,不知还好吗?

58分钟前
  • Job
  • 力荐

至今看还是会令人捧腹大笑 编剧和导演都挺有才的 演员更没得说

1小时前
  • GreenZlemon
  • 力荐

这不是情景喜剧,这是描绘西安人生活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Atheres
  • 力荐

他喵的就没有一部西安方言电视剧能这么地道的!绝了!相比起来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佟湘玉说的最多只能算是西安城墙内改良版的陕西话,和陕普区别不大了

1小时前
  • 糯米丨街球时间
  • 力荐

现在除了爱情公寓,还真没什么情景喜剧了。怀念英达这一帮人。东北一家人,其实我还没看出什么东北味道,但这部西安虎家,绝对正宗,陕西话比我还地道。郭达演的虎二爷还真是活灵活现

1小时前
  • 水瓶座的cc
  • 力荐

半夜突然想到若干年的这个本地番 虽然好像只播过一次 但是真的很好看啊

1小时前
  • 他很nic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