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文章,李雪健,宋佳,张歆怡,刘韦伯,浩歌,汤晶媚,柳岩,余皑磊,李林,王仁君,达伦·格罗夫纳,白宇,常方源,杨新鸣,黄品沅,吴彦姝

导演:张黎

播放地址

 剧照

少帅 剧照 NO.1少帅 剧照 NO.2少帅 剧照 NO.3少帅 剧照 NO.4少帅 剧照 NO.5少帅 剧照 NO.6少帅 剧照 NO.13少帅 剧照 NO.14少帅 剧照 NO.15少帅 剧照 NO.16少帅 剧照 NO.17少帅 剧照 NO.18少帅 剧照 NO.19少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6 10:14

详细剧情

大雪纷飞的严冬,一辆马车载着张学良及姐弟首芳、学铭从老家来到奉天。他们一身縗絰,而父亲张作霖(李雪健 饰)则踌躇满志,正准备做一番大事业。少年时代的小六子耿直鲁莽,他敢于顶撞父亲宠爱的姨太太,也不服管教,而那位婀娜的表嫂则在他心中种下一粒情种。长大后,张学良(文章 饰)有着一般纨绔子弟的豪夸,同时也具备将门虎子的特性。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张作霖作为一方霸主周旋在冯德麟、汤玉麟、中央军阀乃至日本人之间,他从草莽登坛拜相,荣耀至极时灰飞烟灭。而被冠以少帅名头的张学良,他的一生有于凤至(宋佳 饰)、赵四(张歆怡 饰)等红颜美人装点,亦有家国仇恨的重任跟随毕生。  一代传奇人物的人生,伴随着时代的怒涛起伏不定……

 长篇影评

 1 ) 《少帅》——张黎的坚持与妥协

一、从张黎说起 《少帅》播完了,有惊喜也有缺憾,但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因此开播前我们会对其寄予很大期望,播完后评价时也会更加苛刻。 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

既然是说电视剧,那就只谈电视剧。张黎是摄影师出身,却在电视剧行业异军突起,手里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奠定地位,步入顶级导演行列。不少人都感慨说:「幸亏张黎出手太晚。」 如果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极不错的电视剧,那么《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则可以说是历史剧里绕不开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为止难以逾越的高峰。 因为它们的立意是「资治」。 由于《走向共和》和《少帅》题材的接近,我们先谈一谈《走向共和》。 一九九六年,历史剧《雍正王朝》开拍。《雍正王朝》的制片人是刘文武,导演是胡玫,编剧是刘和平,原著是二月河,而张黎则是其中的艺术总监。这部电视剧定的基调是「当家难」,从这个角度出发,围绕「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拍摄了雍正皇帝的故事。 「当家难」的基调相较于很多把不准脉络的电视剧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但刘文武和张黎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当谁的家?」因此一拍即合,一九九年开始,并接连邀请了编剧盛和煜、张建伟,创作电视剧《走向共和》。 由于是打算从「当家难」继续前行,思考「为何难以走向共和」,因此本剧的立意从一开始就摆到了极高的起点,用张黎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出路。」 因为是走出路,所以必须先让自己回到当年的那个情景下,去身临其境地体验,去思考,究竟什么样才能够走出路。基于这一点,《走向共和》的主创做了很多剧组没有做到的事情—— 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人物。 只有当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设身处地一般理解了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抛开历史局限性,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有时宁可做错也不得不做。 二零零三年,在筹备、打磨、拍摄、后期了近四年后,《走向共和》作为央视极为重视的一部戏于当年四月登上央视一套,一经播出,赞誉有之,哗然有之。因为很多人认为,这部戏「美化」了李鸿章,「美化」了慈禧,「美化」了袁世凯,「丑化」了孙中山。 其实没有。 因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谁,他首先都是一个人。我们后世在创作时,不应该先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而是应当将他先看作一个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那就有待后人评说了。 所以李鸿章先是一个老人,再是一个独撑大厦的老人,再是一个有私心、无力回天的老臣。 所以慈禧先是一个女人,再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再是一个屡屡做了错事的政治家。 所以袁世凯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有欲望的人,再是一个犯下大错的能臣。 所以孙中山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人,再是一个一心坚定的先总理。 遗憾的是,这一条很多电视剧都没有做到;有幸的是,张黎一直在坚持。 从《走向共和》开始,《军人机密》《锦衣卫》《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孔子春秋》《圣天门口》《九年》《四十九日祭》,张黎手中的电视剧履历越来越多,虽然这些电视剧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或许可以说是「手法极其超前」所以不为人所接受,但张黎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来创作历史剧。 一直到《少帅》。 二、《少帅》里的坚持与妥协 作为官方语境里的正面形象,张学良曾经被很多人扮演过,金安歌、寇振海、刘劲、胡军、刘奕君等,在这些演员出演的作品里,张学良一直是作为一个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出现,而这一点恰恰是张黎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文章版张学良,是一个弱化政治意义的张学良。 张学良不是一个伟光正的历史人物,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老帅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更像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只是因为官方语境,以及「西安事变」里的作用,后人往往更着眼于他正面的一方。 而电视剧《少帅》没有这么拍,它立足于张学良自述的一句话:「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为什么张学良这样说?张学良在三十六岁以前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提到张学良,往往想到的就是「九一八不抵抗」与「双十二西安事变」,而对他之前的人生一无所知。可我们也很清楚一件事,只有充分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才能理解他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选择。 因为张学良过去的人生里,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为了避尊者讳,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选择了回避,而张黎和江奇涛没有这么做。 江奇涛,《人间正道是沧桑》《汉武大帝》的编剧,由他来创作《少帅》剧本是令人放心的。(虽然这期间出现了疑似抄袭的事件,但在没有确认之前不发表意见。) 所以江奇涛说,《少帅》最终确定的主题是:另类生命的成长史。 电视剧第一集就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张学良登场,这个小孩子演得极好,有灵气、有韧劲,压得住场面,令人眼前一亮,因此很多观众从那一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张学良。 按照一般的套路,人物长大后就应当是伟光正的,面对敌人要大义凛然,面对丑陋要极力揭露,可是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集、第三集,导演和编剧就大胆地让「表嫂」出场,而张学良与表嫂通奸的戏份也成了让不少人大呼意外,但仔细想想,确实在情理之中,张学良亲口承认过的,凭什么不能拍? 如果不这么拍,他就不是张黎了。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首先是一个人,这个人永远是有血有肉的。 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 不带着道德的天平去拍,因此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个真实人物,真实人物自然会令人欣赏,也会令人愤怒。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是,张学良这个人物的非议非常大,主要集中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事变,究竟是谁下令的不抵抗?蒋介石?张学良?这个问题的话语权一直在官方语境中,在官方口吻里,一直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并有电文为证,而近年来史料逐步发掘,却发现蒋介石很有可能没有发过电文,那么是谁下的令? 放弃东北不抵抗是张学良下的令,可是张学良为什么下令?这和张学良把东北军调入关内、和蒋介石最一开始的告示有没有关系?和张学良自己为了保存实力的私心有没有关系?和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死亡三十万、日军趁虚而入有没有关系? 很多事情不是电视剧能说得清的,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的。 所以我看到的是,电视剧《少帅》在一开始就埋下伏笔,文章登场,说:「日本人这是挑衅,不要理睬。」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故事带入到张学良小时候。我想这样剪辑是有用意的,正是这句话,暗含了导演的态度。

<图片3> <图片4> 历史的评说由后人看,历史剧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引起大家讨论。而在《少帅》里,张黎选择的态度是各打五十大板,蒋介石有责任,张学良也有责任。 虽然有人会认为这么做是贬低了张学良,另一边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在替张学良说好话,但实际上《少帅》这么做是两边不讨好。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它的局限性,抛开审查的问题,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缺憾就在于视角过去单一,格局太小。 格局小带来的坏处就是难以窥探历史的本质,难以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九一八究竟真相如何,前因后果如何,在电视剧《少帅》里是难以看到的。 三、《少帅》格局的缺憾 上一段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本剧是以张学良为视角看待东北乃至全国数十年风云变幻的,是单一的成长史。 让我们回想一下张黎过去的作品,振聋发聩一般的《走向共和》,全剧数百号人物,数百双眼睛,至少也有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在其中,因此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于我们能清楚知道他们的立场、形象,也更能对一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这是大格局作品。 《走向共和》前半段确实是这样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种种限制(包括张建伟的剧本问题),格局变小了,仅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民国初期血雨腥风,自然电视剧的张力不如之前。 后来到了《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打磨的剧本,紧紧围绕着嘉靖和海瑞来扣题,无论是多角度看问题,还是立足于还原人,都达到了「资治戏」的巅峰,至今难以超越。 再说到《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故事变到了杨立仁和杨立青兄弟两个的视角来回切换,却是以小人物见大历史,观众能从这两个人物的背后牢牢看到国共两党二十年的交互关系,煞是好看。 还有同样是传记片的《孔子春秋》(虽然还没上星播出,但是有些渠道可以观看),虽然是以「孔丘」的一生为立足点,却屡屡出现少正卯、阳虎、晏婴乃至孔门弟子的视角来看孔丘,与其说是孔丘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从别人视角来看孔丘是怎样一个人。 可惜到了《少帅》,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少帅》就是单一的视角,好像当初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以主角的视角去看很多事情,许多历史事件本该有着许多前因后果、蛛丝马迹的,却在张学良的视角中被消解了,也因此我们很难从《少帅》中看出九一八谁是谁非、西安事变如何评价。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本剧虽然质量尚佳,但是这是张黎的剧,因此或者说张黎的创作力有所下降,或者说张黎妥协于观众(多视角、大格局的剧对于现在的很多观众来说是看不惯的)。 四、张黎镜头和剪辑的弱化 要讨论《少帅》的画面,还是得拿张黎过去的作品来作比较。 张黎的镜头一直被称之为「电影的语言」,摄影师出身的他,曾经在摄影上面拿过许多奖项,《天下无贼》《一声叹息》《夜宴》《赤壁》《红樱桃》等电影均由他掌镜。 八年前,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张黎面对主持人谈及吕乐(张黎的同学,《赤壁》的另一位摄影师)时,说到自己和吕乐对于镜头语言的不同看法,在那个访谈里,张黎说他心中的镜头语言是灵动的,机位不是死的,而是应当来回切换,这样才能表现出画面里人物的内心,或焦灼、或坚定、或淡然等。 他曾透露,《赤壁》里斗琴的一场戏就因此拍嗨了,整个场次到处跑,自己全身细胞都被激活了。 <图片5> 而在张黎的电视剧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走向共和》里,当袁世凯最终劝说清帝逊位后,我们看到的画面中,是飘忽不定的脚步,活灵活现的袁世凯身影,此刻袁世凯的内心也许是最轻松的,而我们能从那组画面中清晰看到

《大明王朝1566》里,时不时闪现的黑白闪回,凌厉、冷峻,这手法延续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乃至《孔子春秋》,一直是张黎电视剧的独特风景线。

但是,当我们看到《少帅》时,虽然打光、摄影等依旧是电影的语言,可却少了许多张黎作品以往的鲜明特色,为数不多的闪回只是海边的老人,其它画面剪辑都有板有眼地按照时间线顺序推进,再也看不到那些令人赏心悦目具有美感的画面。 早在二零零九年,张黎野心勃勃拍出的一部《孔子春秋》,全方位地再现了孔丘自己、时人、后人对孔子的看法,时不时的黑白闪回、时空转换,手法十分超前,在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播出后,大受好评。但由于题材的受众问题和画面的超前大胆,自开拍至今,一直没有内地电视台买下播放,也因此绝大多数观众无缘得见。 这对张黎一定是有打击的,自那以后,《四十九日祭》就能清楚看到张黎的镜头和剪辑虽然依旧具有强大的自信,却失去了以往的特色,《少帅》亦如是。 比如切换时间的变幻,《孔子春秋》里是少年孔丘喊了一声抱着婴儿孔丘的颜徵在(孔丘母亲),一瞬间三百六十度时空转换,镜头、剪辑都非常让人惊叹,堪称极棒。

<图片9> 而到了《少帅》里,我们看到的就只是普通电视剧里,少年走过,青年张学良迎面而来,虽然无可指摘,可是对于张黎来说,视觉效果弱化了太多。 这是张黎的妥协,也是一种悲哀。 五、从文章到李雪健:要走的路非常远 《少帅》这部戏是有很大争议的,这一点我们要客观承认。但争议的不在电视剧本身,而在张学良和文章。 张学良的问题上面已经叙述过,现在说一说文章。 文章,二零一四年曝出出轨门,而后息影,偶尔在《一步之遥》和《美人鱼》里客串,这次担纲主演张学良,从开播前至今,一直承担着非议。 一个人的私德和作品还是应该割裂开来看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谈文章的表演。 谈表演,不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演得让观众喜爱。有的角色本身讨喜,所以让很多人喜爱;有的演员本身的气质散发出来,所以让很多人喜爱。但这些都不是说明这些演员演得好的表现,演员演得好,主要还是看对于这个人物是不是把得准。 所以在这部戏里,显而易见演得最好的自然是「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这一点不用怀疑,我想也没人质疑,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之高大概是国内最顶级的一批,也就陈宝国、王志文等老戏骨能与其并驾齐驱,去年的《嘿,老头》,在剧本较弱的情况下尚且演得令人折服,更何况是这部班底极强的《少帅》。 比如第一集末,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张作霖要打小张学良,可是小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冲过来高呼「张雨亭!」张雨亭是张作霖的字,自己的女儿喊自己名字,张作霖内心之震惊不可谓不大,而我们看到,李雪健老师那张瘦削有棱角的脸上微表情一动再动,一瞬间传达出吃惊、愤怒乃至沮丧,精彩至极。 <图片10> 而更能让人信服的是,面对着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审查,李雪健硬是靠着自己精湛的表演,在审查时让专家拍手叫好,最终使得张作霖这个人物的戏份一刀未剪,这种「折服」,我们只能表示赞叹。 相比之下,文章的表演就弱了许多。面对着李雪健、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希亮、《孔子春秋》里的晏婴)、杨新鸣(《战长沙》里的胡长宁、《墓道》里的宋若虚)等演员时,文章很明显底气不足,有时会拿捏不住角色情绪,有时会不知肢体如何摆放。 这确实是文章的问题,只是当我们回想一下,要塑造这样的一个少帅,太刚硬的形象不可以,太软弱的形象也不可以,文章的这种韧性本身来说恰恰好,只是因为演得还不够好,在一堆戏骨面前很轻易地被比下去,所以被观众非议演技欠佳也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当听闻张作霖死讯时,文章先是不动声色,再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屋子里嚎啕大哭,这一路情节拍得好、演得棒,尤其是张学良那种强制压抑自己内心难受却又不能透露丝毫消息时的表情、四肢,文章演得很是到位。 <图片11>

<图片13> <图片14> 所以我说,要是搁其它剧,文章的表演也许就能压得下不少明星了,但当他身处这个剧组时,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六、结语 年度大戏终于播完,是该阐述一下对《少帅》的最终评价了。 我们要肯定它的主创们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严谨态度,要肯定张黎作品里依旧存在的「还原人物、不作人物评价」的坚持,要肯定这部戏里面不少演员的精湛表演。 但也要看到,这部戏无论是格局还是画面,相较于张黎以往的作品都是有所欠缺的,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总之未免令人遗憾。 失去了「资治」作用的《少帅》,虽然能明显看到底子极厚,相较于很多历史剧来说,我依旧会打四星,但考虑到这是张黎的作品,我给出的是三星的评价。 据透露,张黎有一个打磨了整整八年的剧本,和易中天合作的曹操题材电视剧,正准备投入拍摄,同时还对殷商题材的故事感兴趣。 正如他所说的:「电视剧不应当承载评价历史人物的意义,但电视剧可以引起大家广泛讨论,成为观点剧,这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所以最后祝愿张黎导演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顿丰盛的视觉盛宴。 ——————————— 给腾讯娱乐的一篇稿子,本人微博「孔鲤」和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也发了,微博转载请转发本人微博。

—————————

 2 ) 《少帅》观后感

看完48集电视剧《少帅》,总体上是较为成功的,该剧演绎诠释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发家史与小六子少帅张学良的成长史,直至张学良顺应历史潮流与杨虎城一起发起震惊中外、促成国共联合抗战之西安事变,给国人以启示与反思。但亦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人就该剧几个主要人物表演浅谈几句: 李雪健饰演张作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值得称赞也,可评为下届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张作霖系东北奉系军阀大头目,上世纪30年代拥有绝对势力的大军阀,是东北三省的土皇帝,大权在握、妻妾绕身。在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之际不与日军同流合污,后被日军袭击返回奉天火车秘密杀害。但该剧张作霖的剧情实在太冗长,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大军阀上花重资过于渲染啊 。 文章饰演张学良形象不符,缺乏东北人之味,演技一般般,哭戏还可以。9.18事变日军突袭东北军北大营,张学良第一时间并非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而是张学良错误的分析时局形势下令“坚决不抵抗”,他以为如此忍让就可以化解事端,没想到日军步步为营,竟然侵略占领了东北全境,进而向华北大举进军,并企图占领全中国;张学良为此承当了“不抵抗将军”之骂名恶果,这是张学良政治上不成熟、军事上不称职、决策上不果敢之表现;直至张学良被蒋介石派往陕北缴共损兵折将之后,在辱权失地、血的教训事实面前,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和中共的启迪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苦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效,不得不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直至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在这一历史主线上,该剧还是演绎诠释得较为客观真实的。 小宋佳饰演于凤至,温柔、宽慰、包容的人物性格特征诠释得十分到位。郭松龄的豪爽、耿直、正义;杨宇霆的精明、自傲、弄权的个性表演亦给观众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均有独到之处。张嘉译饰演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剧中曾出现李大钊激情演讲揭露奉系军阀张作霖反动本质以及李大钊被张作霖处以绞刑、英勇就义的片段,这是该剧必不可少的情节,遗憾的是镜头太短,演绎得不够充分啊。张歆怡饰演赵四小姐不咋的。饰演张学良表嫂的柳岩没有太多的戏,导演只不过是秀秀她的旗袍似锦,风骚妖娆身材罢了;此乃“赶时髦、吸眼球”也。 蒋介石、宋美龄饰演者选人根本就是乱弹琴。蒋介石身材哪有那么壮实,看看蒋那时的旧照简直就是瘦的像是吃鸦片的瘦电线杆,形象又丑陋又干瘦,实在令人不能恭维;其扮演者唯一就是讲话口音到位,完全可以让他配音,让马晓伟演绎啊。王姬之女高丽雯饰演宋美龄,上世纪30年代也一味赶时髦追求范冰冰之流的瓜子脸,导演选人吃错药也。请导演多看看当时宋美龄的照片啊。哎,无语。 该剧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演绎诠释的过于简单省略,此乃最大缺陷与遗憾啊。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扮演者也不如以前的演员古月、刘劲演绎得好,总用一种说不出的不到位不够味之感觉。毛泽东与周恩来穿红军军装衣领上怎么没有红领章,百思不得其解也。导演与服装师咋整的啊。 现在的导演赶时髦、瞎折腾、胡乱搞、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曲解得过于失真,此乃一大悲哀也。呜呼。

 3 ) 就是因为看了这部剧,才因为文章给这么低的评分

我只是客观得评论了这部剧,我已经看过了,所以这绝对不是随意得乱喷!
  不得不承认这部剧的题材十分的新颖,剧情也是很不错的,还有对于一些配角的选取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这部剧的主角文章的表演我实在不敢恭维,不是因为他的出轨事件,也不是因为他的外形有多么的不相似,只是单单从他的演技而言确实是不怎么样,不管演什么都可以感觉到身上那股流里流气的味道。虽然我可能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对张学良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但是从剧情来看,张作霖给他儿子张学良请过不少名师,他可以说是饱读诗书,骨子里最起码透露出一丝丝文人气息,从文章饰演的张学良出现到现在我没有观察到这点,就像是一个地痞流氓混进了上流社会的既视感!
   我在说说李雪健老师,我看豆瓣上有很多评论说李雪健老师在外形上与张作霖不相似,但是我从没有看到说他演技不好,演不了张作霖,只能说好的演员不管在外形上多么不相似,但是你只要进入了那个角色,你还是可以演的惟妙惟肖。这就更加凸显了文章的演技!
  我记得刘德华曾在一部电影中扮演张学良一角,虽然只出现了那么短短那一幕,但是我直到现在还记得,这一点更加说明了,导演对主角文章的选取方面还是不到位的,真正适合的角色,就算出现了仅仅一个镜头,也是能让观众记忆犹新的!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客观得喷文章,外形上不像张学良,演技上更演不了张学良!文章的戏路还是只适合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类似于小爸爸,他只适合演他自己,他用不了别人!

 4 ) 看了少帅才开始讨厌文章

本来不讨厌文章,看了少帅之后讨厌文章!小演员演的比文章好多了!一句口头禅“哎呦,我去”几乎是他演的部剧每个角色都会说的!这个历史时代说这句口头禅真的合适么!小演员演的不听姐姐话,心中有城府,但绝对不是文章演的这样下流的评论姐姐的婚事对象,对待所有的女性总是一副下流的嘴脸,对女性极其不尊重!文章演的所有角色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演技太烂,也不认真对待剧本,还带着日常口头禅演戏,对得起搭戏的老戏骨们么!对得起这么好的剧组团队么!!!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5 ) 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张学良如何弑父.. 转自知乎.

<图片1>
<图片2>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6 ) 只是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这两天集中看了《少帅》,一个争议演员演了一个争议人物,确实很有一些娱乐话题。不过,我看它倒不是因为演员,而是因为导演张黎。张黎拍过很多知名历史剧。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与改革;《人间正道是沧桑》,拍的国共的合作与纷争。可以说,这两部历史剧,是现今最丰富,最耐人寻味近代史版本。而今,我把《少帅》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讲的是军阀的飞扬与苦撑。

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电视剧主题的设置重点,并没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变上。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变更是草草收场,无心和正史发生冲突。电视剧的重点,反而放在张作霖与张学良这两代军阀的父子关系上,并由此演化出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师生情谊,以及张学良与杨宇霆的主臣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其实很巧妙地把历史剧转化为家庭剧,运用子承父业这个百试不烂的设置,写出了一个历史家族的喜怒哀乐。这布置像极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它们的主题都是,一个深深爱戴父亲的儿子,决心把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此扭曲自己竭尽全力。一个无心权力的人,不得不坐上权力的宝座,为自己的宿命无望挣扎。

说到张学良,不能不提到张作霖。张学良的肉体生命是父亲给的,他的政治生命也是父亲给的。在传统历史形象中,张作霖是马匪出身,“妈了个巴子的”不离口。电视剧也反映了这个形象,不过更突出了他心思如发、善于周旋的政治本色。在剧中,张作霖说:“什么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这浓缩了他的政治哲学。虽是土匪出身,却精通人情世故,知道政治的本质。在和冯德麟竞争东北王的过程中,他没有一触即跳、用武力解决,而是外交结北京政府,内以金钱、情谊安抚。同样对汤玉麟的分裂图谋,他当机立断解决兵权,事后又择机多加安抚。最终他兵不血刃解决了东北王的归属,避免内讧带来的实力损耗,也强化了集团内部凝聚力。这是他比关外军阀的高明之处,关外天天是府院之争、直皖大战,他是团结弟兄攒实力、谋发展,借助关外这个天然的避风港,实力安能不逐渐强大起来。

同样在内政上,张作霖也多有建树。他重用王永江整理财政金融。东三省的收入从每年亏损二千万两,扭转到每年收益三千万两。这为奉系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奉系出关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钱,可以说王永江是奉系的最大功臣。军事更是张作霖的重头戏。他依靠他的绿林兄弟打下江山,又重用各色军校生整顿训练部队。张作霖说,东北军里有三种势力,一种是老派,和他一起起家弟兄们,对他忠心不二、生死与共,代表是张作相;一种是洋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见多识广、通晓现代军事,代表是杨宇霆;一种是土派,陆军军官学堂毕业,从基层干起和士兵同吃一锅饭的,代表是郭松龄。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老派是忠,洋派是新,土派是能。张作霖要做的,是三派都要用,又不能对一派过于亲近,而是既重用又牵制,把三者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完全为己所用。此等既是政治心术,又是推心之言。细细想来,近代史上哪一个政治团体,何尝不都是如此情形。最后脱颖而出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而是最善于整合各派势力,能够为所有人接受拥戴的。

张作霖正是用此等手段,将势力扩张到整个北方,成为北洋最后一位大元帅。但胜者败之因。也正是如此,在势力膨胀到顶点后,奉系也快速衰败。因为奉系的强盛,并非其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张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技巧,加上能人王永江积累的财政储蓄。等前者捉襟见肘,后者又逐步耗尽,张作霖的政治结局只能黯然落幕。同样是张作霖命门的,还有他和日本人的关系。在剧中,杨宇霆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向银行借钱,如果只借一元、两元,银行是他的老板,但是他一下子借了一亿元,这样他反而成了银行的老板。银行怕他倒闭,就不能还钱了。于是,他以此为借口不断向银行借钱,借了几十亿几百亿。为了表示信用,他也会有抵押。借钱的人就是张作霖,银行就是日本人,抵押品从东北扩大到华北。起家之初,为了壮大自己,他必须向日本“借钱”。为了向日本“借”更多,他要保证自己更加强大,描绘的蓝图从东北到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但是等到张过度膨胀开始节节败退。日本人就开始担心他们的“借款”,要求张尽快兑现承诺的利益输送。可是,张作霖依旧用他的江湖手段,打哈哈拖着不办。日本人骂他没有契约精神。国家主权当然不是生意。但日本人也不是只会动口的生意人。他们策划了暗杀,张作霖命丧皇姑屯。张作霖的死,也意味着军阀时代的终结。在军阀时代,依靠外国援助,可以强化军事实力,割据一方领土,左右中国政局。现在,那样的时代逐步逝去。

说完了老张,再说小张。张作霖是天生的政治家,张学良却原是无心政治的年轻人。他有年轻人的共性、有活力、有理想、易冲动;也有公子哥的特征,爱美酒、爱女人、爱party。他有他的烦恼,那个庞大家族的一切他都得适应。看到那个刚刚死去亲妈的小孩,来到奉天陌生豪华的大院里,得新认一帮年轻又陌生的妈妈们,我能感到那种尴尬、别扭和无措。在那个热闹繁华的地方,没妈的孩子内心如此悲凉。在这个基础上,电视剧把他和表嫂的不伦之恋,演绎成一种内心取暖的恋母情节,是由一番戏剧的合理性。他有他的愤怒,婚姻这个终生大事,竟由父亲专断决定,作为一种政治报答,让他娶大自己三四岁的女人。他一度想悄悄逃离这个家,买了船票去美国去读医学,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许人生就完全改写了。可是在检票口,他被拦了下来。前来的杨宇霆告诉他,他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父亲不同意,他永远也离不开奉天。杨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庇荫之下,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咱们这个父权的传统里,儿子天生就对父亲的全是充满渺视和贬抑。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我奉天参谋长,有必要对你这个一身奶味的青年说这种语重心长的话么?”杨宇霆虽然理解张对父亲的不满,但他也代表着张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父亲的化身。这个象征,可以看成电视剧后面张杨冲突的伏笔。

强硬、固执、粗暴,如果父亲给张学良的只是这种形象,他就是五四时典型的反封建家长的革命青年。不过,父亲还有另外的形象,亲情、信任、期望。谆谆教导和精心培养,成了父亲向儿子表达亲情的方式。父亲手中庞大的家业,也激发了张学良的责任感。父亲原指望他读书上学做文官。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他决心进入东北讲武堂。在军校,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郭松龄。在张学良眼中,郭松龄有才干、有理想、有道德。他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了张学良。他们在军校成了好师生,在军队里成了好搭档。在他们一起整顿军队、革新军事。张学良也获得自己的军队基础——奉系第三军团。某种意义上,郭松龄成了张学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亲,思想上更为高尚,情感上更为深厚的父亲。在郭松龄看来,拥有新思想却在旧军队不得志的他,遇到了他原本看不上的执绔子弟,却成就了一段奇缘,就像管仲遇到了齐小白。郭有了一展才智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大的抱负或野心。特别是在他战功赫赫却赏赐不公的情况下,他打着拥戴小张的旗帜反叛老张。自己情深父子的老师,却要反对自己敬爱的生父,而且是打着拥护自己的名义,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他夹在两者之间痛不欲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生父,自己权力的真正支柱。他率领军队在巨流河与老师对峙,让打着自己旗号的老师落荒而逃。郭松龄最终被捕惨死,他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在精神的幻灭与挫败感中,他选择花花公子式的方式麻醉,女人和吗啡。

离开了精神上的父亲,他还有真正的父亲。张作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教导他、培养他,为儿子能真正执掌自己身后的权力竭心尽力。在父亲身边,他得到了一丝安慰和感动。有意思的是,和父亲关系的改善,也方便他改善与正妻的关系。他开始慢慢尊重和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太太。从常规预期看,父亲的生命还有很长一段时光,他可以在父亲庇护下享受高级军官的潇洒生活。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康复。然而,皇姑屯事件发生了,他失去了父亲。那个父亲,虽然有时粗暴固执,但能给足够支持和援助。他可以躲在父亲背后,不立即面对政治风雨。现如今,他只能依靠自己,扛起东北军政重任。这时,他只有二十八岁。二十八岁的年龄,你让一个富二代立刻全权掌管父亲的上市公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是很难的事情。何况是当时要接管东三省这个庞大的基业。这么看,接不上班倒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惊奇的是张学良反而接上了班。当然有老臣们的一片忠心,但也要看到军阀子承父业的只此一家。从这个角度看,张学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他是军阀后代中的佼佼者。他把奉系乃至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长了7年。

不过,具有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是,他仅仅是表面上接上了班。他没有力量和日本对抗,也没有手腕和日本周旋。老臣们服从他,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这一点在杨宇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一心要像辅佐老张一样的辅佐小张,却轻蔑地把他称为孩子,嫌弃他懒散的公子做派,嘲笑他离不开吗啡。他把他急于东北易帜的心态,说成小孩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他在剧中说:“老帅不在了,东北的情况呢,叫满局残棋余劫子,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这态度从他的角度无疑是忠言逆耳。不过,张学良正处虚弱无助状态,渴望做大事证明自己。杨宇霆无疑是公然藐视,加上郭松龄在时的旧怨。在忍无可忍状态下,他下令枪杀了杨、常。张学良借助杀人立了威,但是也让老臣们噤若寒蝉。杨宇霆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父亲,喜欢教导、自恃权威、爱摆架子,可以看成张心中负面父亲形象。杨宇霆代表的负面父亲形象,与郭松龄代表的正面父亲形象,两者合起来正是生父张作霖的丰富形象。然而生父死了,郭也死了,张也通过杀杨完成另一类弑父。电视剧就讲完三类父亲的故事,从戏剧结构上进入尾声。

他心中的父亲全死了,身边的老臣也不敢多言。他真正孤立无援了,只能摆弄自己纸糊的部队。在中东路事件中,奉军遭受惨败;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军不敢抵抗。从某个角度,九一八是张学良政治的宿命,是他急切政治的必然结果。杨宇霆说的没错,年轻的他太急于证明自己了。他急于和日本对抗,改旗易帜,诛杀重臣,急于出关,左右局势,甚至还听信中央,攻打苏联。结果他扩大了自己的敌人,却没有增强自己的力量。当日本恼羞成怒,真正开始出动武力时,他却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了。他期望中支持他的南京政府,也不过隔岸观火、虎视眈眈。九一八对他是个两难选择,是伸头瓦碎,还是忍辱偷生。他突然又恢复了军阀本色,选择保存实力甘受骂名。不过这仅仅是保全了6年。1936年,他又遇到同样的困境。前有战力惊人的ZG,后有虎视眈眈的中央军。结果他又超出想象力的发动西安事变,也顺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我觉得,剧中的张学良虽然有军阀的父亲,也能做出些军阀的手段。但在内心深处却不愿是一个军阀,这只是他勉为其难的一个责任。他时刻都想逃避,年轻时想离家赴美学医,从军时用酒精女人麻醉自己,随蒋回南京不也是逃避呢?他抛弃了自己的军队,可以心安理得做个怡然自乐的自己。软禁对剧中的他,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只是他会后悔么,后悔那段从检票口被截开始分叉开来的路。他应该主动进入讲武堂从军么,他真的需要扛起父亲留给他的基业么。从1917年年到1936年,仅仅20年的时间,他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否定了自己?他说过,我的事情到36岁,然后就没有了。他可以用后半生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很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在对张学良评价,这些评价出于各自的立场,但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张,实质上是导演声音的代言人,成了张学良评价的多重奏。下面选择一些典型:


这一位东北的继承人,有一股冲动和任性,他自己都很难控制,奉系内部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里又有士官派和陆大派之分,郭松林事件后,陆大派集体受挫。他们依附于张学良之下,充满了对士官派首领杨宇霆的集体仇恨,张作霖死后,陆大派咸鱼翻身,反而是士官派的杨宇霆变得举步维艰,但由于初登舞台的张学良要实行易帜更化,遭到我国阻击之后,权威顿失,怀疑声四起,虽然奉天的军权掌握在张学良手上。但权贵中的要员几乎都重聚在杨宇霆身边。张学良已经感觉到他的权威正在流失,却又只能问计他并不喜欢的杨宇霆,他无法面对如此复杂的危急局面。他变得容易急躁而冲动——————菊池武夫


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杨宇霆


那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是上将,我也是上将,到底是谁领导谁啊——————蒋介石


张这个人属于新时代,花花公子,未经危难,摔一跤也不完全是坏事。——————蒋介石的幕僚


我们弄清所有人,都要弄清他的出身、他的学历,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否则将无从谈起——————宋美龄

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张学良

 7 ) 《少帅》里的张学良和他的时代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三年前,导演张黎身陷一个宏大项目的泥沼:以100集的篇幅拍摄二战时的亚洲战区。“找了很多人,网络写手、军迷、二战发烧友都试过”,但到了2013年,剧本还没写出来,那意味着肯定赶不上两年后的“七十周年”了。这时,资深文化官员、影视界的“金牌策划”张和平建议他拍张学良。张和平和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很熟,而张闾蘅掌握着“少帅”题材的家属授权。

最初,张黎并不看好“少帅”这个题材:“他带着一种败相。”

剧本是江奇涛写的。此前两人合作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曾获庙堂和民间的一片喝彩。“读完本子,我发现这个人还是可做的。他符合创作规律:始终处于困境,最后一困就是50年。”张黎要把《少帅》拍成一个另类生命的生长史。

在唐德刚版《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少帅自己说:“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仅以这15年计算,张学良亲历的历史事件已构成一条急剧压缩的时空隧道:第一次直奉大战、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入关、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1928年6月3日,张学良生日当天,其父张作霖去世。27岁的少帅成为国中实权人物争夺的对象。最终蒋介石更胜一筹。台湾历史学者张德瑞在著作《山河动》中记述,张群、吴铁城作为蒋介石的代表赴东北与少帅谈判时携有巨款,如不够可随时从中国银行提款。为拉拢张学良,蒋的心腹张群曾花21个通宵陪张学良打麻将,并在麻将桌上有意“放水”,博其欢颜。28岁,张学良出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晚年,张学良告诉历史学家唐德刚,那时到“中央”开会,自己尽做打油诗:“少活三十年,座位下三排;没前我不怕,屁味实难闻!”按照蒋介石的规矩,座次根据年龄安排,六十几岁的坐头一排,张学良坐最后。

“你想想现在二十多岁的男孩,还撒娇吃奶呢。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跟张学良没法比。不是钱没法比,是位置和担当的责任没法比。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授上将衔。蒋介石是上将,他也是上将。他二十岁在东北剿匪,见过了生死。现在的‘官二代’开开汽车行,能开飞机吗?他当时开飞机可不是玩,他是送航邮。”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张学良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的推崇者。张友坤、钱进、李学群编著的《张学良年谱》曾统计过张学良治下东北现代化建设的10个中国第一,“张学良驾驶飞机从沈阳到营口送邮件,开中国民航之始”是其中之一。

此外的“第一”还包括:东北农业公司和东北军兴安屯垦区,开中国使用农业机械之先河;东北自建自营铁路历程居全国之冠;东北无线电总台首开中国与欧美各国国际通信网络;张学良兴办现代教育的私人捐款居全国首位;张学良支持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奉天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麻将桌旁分权力,“这比京戏好看”

按照《张学良年谱》的记载,19岁前,张学良的“信史”只有寥寥几件:母亲赵春桂临盆时,响马张作霖正跟对手海沙子以同时拔枪互射的方式决斗。张作霖获胜后,听到长子出生的消息,所以张学良最初的小名叫“双喜”。算命先生说双喜与父亲是“今生父子,前世冤家”,张学良和姐姐张首芳、弟弟张学铭一直与其父隔离开,与其母赵桂芳生活在一起。8岁,张学良经父亲做主与于凤至结下娃娃亲。12岁,赵桂芳去世,张学良回到父亲身边,16岁与于凤至完婚,随后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岁从讲武堂毕业。

在这一系列“信史”开始前,《少帅》演了足足两集。开场是母亲过世,姐弟三人投奔父亲。夹风带雪,三个少年偷偷打量张家大院的一切,极像林黛玉进贾府。学铭带了一只狗,五妈妈的狗欺生,把学铭的狗咬死了。学良指使堂弟把五妈妈的狗毒死,扒下狗皮放到皮货店里去卖。那一年,张作霖当上了北洋陆军二十七师中将师长。新官上任,张作霖杀了违反军纪的小舅子立威。少年张学良看着父亲在麻将桌旁分配权力。老奉系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被江奇涛和张黎简化为张作霖和他身边的“八大金刚”——兽医出身的张作霖、泥瓦匠出身的张作相、“扛小活”出身的汤玉麟、衙役出身的冯德麟、马贩子出身的孙烈臣……这些人在清末起于草莽,民初进入庙堂。身份转换中,权力的分配是重中之重,“张小个子”游刃有余,窗外偷窥的儿子兴奋地告诉发小:这比京戏好看!

窗内,张作霖企图通过权力分配完成人生的升级换代,他出身草莽,却想在东北建立起文官统治,为此他力排众议,起用东三省的大才子王永江出任高级顾问和警察厅厅长。王永江查封汤玉麟开办的赌场时,与张作霖的把兄弟汤玉麟发生冲突,张作霖站在王永江一边。当然,即便文官的架子搭起来,掌握实权的仍然是军人,直至张作霖死后,这种状况并无太大改变。学者卲建国在《北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一书中写道:“东三省政府自张作霖时代以来,就是‘军绅政府’,即政府的基础是军人和绅士的联合,但实际上东三省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全部是军人领导绅士’,这使在省议会、商会、农会等部门里集结的‘绅士’阶层对军人的专横极为不满。”

对于转型期的复杂,编剧江奇涛有深刻的洞察,剧中有句台词:“多年之后,少帅才明白,世界之新旧也不完全在一道坎上。”但在当年,少帅显然认为,新旧之间应该判若黑白。他不满父亲在他8岁时为他定下的婚事,不想子承父业,企图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帮助下去美国学医。

“他对父权是有一点点反抗的,他逃不脱所有男孩青春期的叛逆,但是他的青春期非常短暂,还没有过完就要直面人生了。”张黎说。

电视剧《少帅》这样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张学良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那天是姐姐首芳的大婚。赶去参加婚礼的路上,爆炸声传来,关东军策动宗社党,在那天暗杀张作霖。躲过一劫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几集之后,张学良的婚礼,各方道贺。关东军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完婚后去日本上军校,段祺瑞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去读保定军校——其用意大约与苏联人邀请蒋经国到苏联学习类似,张作霖一概回绝,让儿子进了东北讲武堂。

剧中,少帅一再引用1924年孙中山与张氏父子会面时说过的话:“东北不容易,身处红白两大帝国之间。”张作霖对红色帝国有更多的警惕。他与日本人互动颇多,但对苏俄采取决不让步的姿态。据《张学良年谱》,1925年5月7日,俄大使喀拉罕借口洮昂路侵害中东路权,拒绝与中国谈判。张作霖答复:“吾在领土内筑路屯垦,殊无外人置喙余地。俄人素以平等鸣于世,今乃出此有悖国际公法之行为,吾人自不无遗憾。吾头可断,对俄此等要求,必不让步。”

“当时很多东北人不恨小鼻子,恨大鼻子,祖祖辈辈被大鼻子杀怕了。长春为什么叫新京?甚至到1944年、1945年,日本人在东南亚节节失败时,在它本土有个说法:宁愿放弃东京,也不放弃满洲。”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大鼻子和小鼻子的环伺之下,张作霖知道自己的活不好干。电视剧以诙谐的手法表现了乱世之中权力的脆弱根基:出任奉天督军和出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时,张作霖两次照相,每次按下快门,总有前来议事的人打断。常服、军服、礼服一身身地换,“大帅”神色仓皇,甚至有些沐猴而冠。但一旦执掌帅印,这位前兽医、前响马确实做到了大节无亏。

“‘重大办’审查的时候,大部分学者也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在张作霖手里,东北没有出卖过一寸土地。”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25年,奉军高级将领郭松龄兵变,关东军曾以承认“二十一条”为出兵的条件援助张作霖,张作霖口头与日本缔结密约。兵变平定,关东军找他“结账”,他“一直推脱到死”。这段戏最后删了”。

1928年,二次北伐的兵锋所指,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无力招架。学者邵建国考证,日本急于在张作霖败退出北京前,与其签下由“满铁”在东北兴建满铁支线的合同,不惜在济南制造“五三事件”和济南惨案,以阻挡蒋介石北上。张作霖在“五路合同”上仍和日本人耍“拖”“缓”之计。皇姑屯一声炮响,“五路合同”成泡影,日本人拿到的最后一份合约上,张作霖盖的是私章。这个情节在剧中保留,只不过“私章”被“阅”字取代。

《少帅》里的张学良和他的时代

电视剧《少帅》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图中,柳岩饰)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他从梦中惊醒,赶去参加姐姐首芳的婚礼。那天刚躲过暗杀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 (图源网络)

“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

血流成河的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少帅》里各占一集。张黎知道,按照正统史学,军阀混战是不义之战,不便过多展开。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大获全胜,张学良手下的团长告诉他:我逮到的俘虏,不要说拿枪,光拿嘴巴子就能把我的兵吃掉!在山海关,张学良和张作相坐着士兵手摇的小火车看大战之后的战场,死尸枕藉。他捂起少帅的眼睛:你不要看!21岁的张学良从此知道,“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而内战几乎毫无意义。几年后,北伐军打到河南,张学良退走时给敌军指挥官留信:我们剩下好多粮食,我知道粮食不能让敌人得去,要放把火烧的,但是老百姓没粮食吃,你们拿去赈济老百姓;黄河铁桥按说我应该炸,我毁了你们一时修不上的,但我没炸,那桥梁是国家的。

不管义与不义,内战确是张学良作为军人最初和最重要的历练。

通过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新一代奉军崛起,一派大多出身于日本陆军学校,代表人物是杨宇霆;另一派出身于本土的保定陆军大学校,代表人物是郭松龄。

“杨宇霆那一派,掌握了新的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的观念和一些新的战法。‘陆大派’能跟士兵同吃同住,郭松龄整军有一套,打仗就靠这个。”与士兵的亲密关系,是郭松龄带给张学良的印记。

剧中,郭松龄有一个戏剧化的出场。张作霖极重视长子的教育,希望他可以当文官,为此延请了一位又一位先生。但张学良是一匹野马,私塾先生罩不住。先生布置的题目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张学良写: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先生被气走。张作霖只得把张学良带到司令部,哪位下属闲着,就充任儿子的临时老师。“陆大研究生”毕业的郭松龄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委派给他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张学良当半天的临时老师。这是小说家言。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真正交往始自东三省讲武学堂。郭松龄是讲武堂的战术教官,而张学良则是次次考试名列第一的学生。

郭松龄善于治军。“民初奉系军队教育败坏,至于极点,因此战斗力低落,经过郭松龄的整军,凡是训练成绩不良,或是不懂教育的军官,无论其阶级是团长或旅长,一律撤职,东北军自此便逐渐强大。”学者张德瑞在研究国民政府军队战斗力的著作《山河动》中写道。对于张作霖,郭松龄是可用之才;对于张学良,郭茂宸是老师也是兄长。《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述,张作霖曾骂儿子:“你除了老婆不跟郭茂宸去睡之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师生二人组在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屡建奇功,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分封。郭松龄心怀不满。在奉军应入关打仗还是退守关外建设东北的问题上,郭松龄跟张作霖亦有分歧。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冯玉祥暗地结盟,举兵反奉,并发表通电请张作霖下野,张学良接任。张学良旋即接到奉天发来的电报,起首是“汉卿先生阁下”:军队公举你做东三省总司令和奉天省长,请速来接事。落款张作霖、王永江。

这是张学良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题之一,他选择了父亲。但郭松龄的兵锋所向,张氏父子一度毫无招架之力。张作霖做了下野的准备,在给东三省法团负责人开会时,他说:政治好像演戏,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这样的手段,在马帮老炮中间尚可转圜,在新与旧的主义之争中,却再无施展可能。最终,奉军在关东军的帮助下,打溃郭松龄。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曝尸三日。

晚年在唐德刚做口述史时,张学良说,父亲的死和郭松龄反奉是他一生最难过的两件事。

兵谏相当于“擦灯泡”

张氏父子在五卅运动中曾有出彩一笔。正史多强调,运动初期,张氏父子曾人云亦云发爱国通电、捐款;在民众抗议危及天津秩序时,奉系军阀李景林毫不手软地镇压;奉系以维持秩序之名,进军沪上。

带兵进入沪上的正是“玉面少帅”张学良。1925年6月,东北陆军教导队进入上海。“教导队”是奉系中坚,全队队员都是东三省著名军官的子弟且本人也是军中长官。4700人全通英语,臂上黄色方章写“为国保民,和平处事”。剧中,张学良与英美领事侃侃而谈。但英国巡捕曾向抗议的中国人开枪,和英国领事交谈时,张学良坚持用中文。

在五卅运动中,张学良捐款2000元,张作霖捐款2万元,李景林也曾捐款3000元,接济上海工人。张氏父子,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在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众运动中,收放自如。此前,张作霖早已有意栽培“前世是冤家”的长子。《张学良年谱》记载,张学良自军校毕业后,父亲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剿匪、与北京政府之间的上传下达、迎来送往。而五卅运动,带兵进入上海,是少帅在国际社会的首次正式亮相。

两年后,张氏父子再次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是张作霖杀了李大钊。李大钊之死,《少帅》一剧并未实写,仅以张学良对父亲的谴责一笔带过。一笔带过的还有中东路事件,电视剧突出的重点是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蒋鼓动张学良出兵反苏,事后不援助、不善后。《少帅》似乎在暗示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的某种顺承关系。

“现在还在争,‘不抵抗’应该怪蒋介石还是张学良,其实谁也不怪,只怪当时国力太弱。”张黎说。《张学良口述历史》和《张学良年谱》则强调,九一八之后,张学良并非无所作为:辽吉失陷后,他改组了锦县、通化、宾县、依兰、龙江、黑河等地的抗日政权,与日军和汉奸策动的傀儡政权对峙1年零47天。1931年到1933年,张学良领导东北军进行了12次重要战役。其间,张学良处决了担任伪职的堂弟张学成。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提议,由日本人出面清理张学良的家产,用火车运到北京正阳门外,张学良大怒:你这是在羞辱我,我是地方长官,我决不拿自己的东西,要还,你把东三省还给中国。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一度放下军权。“宋子文、蒋先生和我三个人在一起说话,蒋先生说:这个船不能载三个人,总得有一个先跳下去。我说,要跳下去,那我先跳。”晚年,张学良在他的口述中讲道。那时,东北军是张学良的包袱,背着是羞愧,放下又不忍。在张黎看来,真正把张学良和东北军割裂开来的是西安事变。

张学良自谓一生只有两个长官:张作霖、蒋介石。张作霖去世8年后,35岁的张学良对自己唯一的长官蒋介石实行兵谏,后又亲自把蒋送回南京。别人问他: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张学良说: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我把那泥菩萨扳倒了,那我至少得把泥菩萨扶起来。

晚年与唐德刚“口述历史”,张学良把兵谏之举比做“擦灯泡”:“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这自然不是枭雄的思维。张学良其实更像一个历史的顽童,但历史确因这个顽童而改变。

 8 ) 还原度高有演技 | 看剧心态几度起伏更迭

我看此剧的几次态度转变:吸引——吐槽——打算弃剧——力荐

1.吸引•看了前三集
小演员演的少帅,很熊,很搞笑,演技不输老演员。李雪健本人身形和张作霖挺像的,神似,声音有点嘶,应该是本人患(喉?)癌的缘故,不影响飙演技。虽然几个把兄弟有些情节演得很不自然,但没妨碍我追剧。

2.吐槽•看了十几集
①文章、小宋佳的年纪都略大,怎么看怎么不像十八九岁的少帅和二十出头的妹子。频繁换演员可能会跳戏,比如《芈月传》在孙俪出场前的那个小姑娘就有点跳。所以这点忍了。
②可能是剪辑问题,有些剧情衔接不太自然,都换场景了我还在想刚才咋回事?
③少帅和家人之间的互动太逗比了,明明是历史剧怎么像在看乡村爱情?
④不喜欢本剧塑造的几个人物,看着看着就想快进。分别是谷瑞玉、郭松龄、韩淑秀。谷瑞玉在剧中论姿色不如柳岩表嫂,论谈吐不如凤至,在历史中和赵四小姐同样都是如夫人,赵四小姐是真端庄,谷瑞玉就像小婊砸……剧中的郭松龄韩淑秀夫妇都是白莲花别的不多说。

3.打算弃剧•看到27集
①少帅常常对身边人大吼大叫摔桌子拍板凳的,不知道事实如此呢还是文章演绎得不行。
②赵四小姐出现了,这小丫头虽然年纪符合人物设定,但是外形不够精致。
③日本人的剧情还是动不动就要“八格牙路”的,真实的日本军真的那么容易动怒吗?
④看得没兴致了。

4.力荐•看过相关史实材料
我每每在文学作品中看到感兴趣的人物时,都有一种翻遍和他相关的正史野史的冲动,虽然很少做到,顶多在网上查查资料,最后也没有形成什么东西。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
对张学良一直抱着一种不知好坏的疑惑,总而言之是历史上的神秘人物。
看此剧的时候,顺便看了一些史料性的纪录片、回忆性的文稿,才发现此剧还原度如此之高啊!少帅本人真的就是很逗比的,老帅就真的是张口闭口妈了个巴子的,老帅真的给少帅写信称之为“汉卿先生阁下”等等。虽然电视剧也有不少编剧发挥的成分,但毕竟不是纪录片,可以理解。
尤其是28集,老帅遇害后文章演得可圈可点,少帅得知噩耗却要秘不发丧的隐忍被文章演绎得很感人,一个人在地上捂嘴翻滚,哭还怕外面听到。而且李雪健干瘦的样子总让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晚年也是那么干瘦,走得也是那么痛苦,泪如雨下。好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共鸣。
决定把剧追完,虽然还是会跳过不喜欢的剧情。

我看的相关材料列出来,感兴趣的可以戳:
①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共4集
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79588/
观看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sbxwe6l.html#vfrm=2-3-0-1
②网上的新闻报道杂七杂八,列几个印象深的
张闾蘅回忆大伯张学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e7e9c010006s9.html
侄女张闾蘅:“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 http://gb.cri.cn/27824/2010/06/28/541s2901745.htm
张学良九一八为什么不抵抗日军,这个问题看了很多解读
③历史学家唐德刚老师整理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这本书正在看,还没看完。

以上是关于本剧的评论,还特别想写点关于少帅本人的东西,题目都想好了——“悲喜人生”,来自张闾蘅对大伯张学良的评论:一个喜剧的人物,却生在了悲剧的年代。等看完了那本书再动手。

 短评

被前几集的张作霖迷住了,草莽劲儿与政治智慧、传统道义还有父爱的柔软之处混在一起,被病后的李雪健表现得太有魅力了!声音完全没bug!前几年就听说这剧本是一流电视剧导演都想得之,但同时也很敏感。黎叔拍也是妥当,前几集的小演员都太赞。张学良口述史说,表嫂原是暗娼害他做了坏人.

8分钟前
  • FC
  • 力荐

我觉得会是个好剧!!对文章的演技还是比较肯定的!!!追起来!!!还有,豆瓣什么时候变成微博了,这么苦大仇深??

10分钟前
  • ZENGSHUN
  • 力荐

只看了冯庸cut

13分钟前
  • 就是要快乐
  • 还行

文章演谁都痞里痞气的那是他骨子里的恶习,实在不适合演张学良。和好大只的小宋佳在一起cp实在违和。3分给李雪健老师,也觉得不适合演乱世枭雄。

18分钟前
  • 【糖】
  • 还行

自老帅死以后,《少帅》在我心里基本终结。赵四不像赵四,但宋佳很凤至;饰冯庸的演员才应该演张学良啊,那才叫倜傥潇洒啊,文章从头到脚都只有痞气,不是贵气

23分钟前
  • stella
  • 推荐

刚看到热河会战。应该不算洗白的剧吧。张的无能、毒瘾、私生活混乱,东北军的乱斗都有展现。

26分钟前
  • 東山鹿溪
  • 推荐

很好看的一部电视剧!文章和宋佳还有李雪健老师演得很好!一部很好的电视剧!良心之作!

30分钟前
  • 世间万物
  • 还行

李雪健主撑着,小演员异常出彩,故事是好故事。剪辑和背景音乐较粗糙,冯德麟中景讲话的时候突然跳出一帧嘴巴特写,诡异得不行。没必要的慢镜头体现略频繁。几处背景音乐不仅音量大而且完全和表现情绪不相符。

34分钟前
  • Adonis
  • 还行

文章没出来前蛮好看的。姚迪演赵四吗?张黎为什么要这样浪费自己的才华。题材零分,选角零分。张黎一百分。

35分钟前
  • 知道了
  • 很差

这个平行宇宙的故事,很不错,谁说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片

36分钟前
  • rune1121
  • 很差

看了这剧才发现文章演技多烂,演戏都一个模子,演的张学良一点民国公子气质都没有,完全都市小痞男,身段范儿还不如那个演冯庸的年轻演员白宇,口音也让人出戏。。李雪健的演技倒是老练,口音也不错,变色龙活灵活现

37分钟前
  • 咆哮李
  • 推荐

这年代还有张黎的剧能看,知足吧

38分钟前
  • X33
  • 力荐

考究的台词就可以看出来剧组的态度,可以不喜欢演员,但不能因为不喜欢而贬低人家的演技,又一部优秀的国产电视剧

43分钟前
  • Endless
  • 力荐

本以为翻拍自张爱玲小说,望了两眼发现不是,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了下来,不迁怒于主演选角,我们需要更严肃的艺术,更客观的评价。制作不错,主演用心,尚在观望追播中,播完改评。// 是好看的,推荐。

47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其实不算看过,只看了冯庸的cut。被最老90后的演技惊到了,“白叔”的可塑性确实强,完全不会跳戏到曹光、谢楠翔或是韩沉,跟老戏骨对戏也不怯场,希望以后多一些男主的机会。对文章的演技我是服气的,但是他不适合张学良这个角色,而且剧本太过于为了洗白而洗白。

51分钟前
  • 从前有朵小花花
  • 推荐

张黎导演果然部部精品,电影般的画面语言,有趣的戏剧冲突,过硬的演员表演,喜欢雪健老师和小演员的表演碰撞,蛮惊艳的,但历史方面不敢期待更多;老帅被炸死后,完全看不下去了...

55分钟前
  • jade
  • 推荐

首集张作霖说了:祖宗八辈子的阴德都让你败光了。

59分钟前
  • eyein
  • 还行

张学良真正做到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败家败国不败己,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屈指可数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张黎这次顾左右而言他,国家大事上天秤歪斜,风花雪月上倒是下足功夫,国产历史电视剧的头把交椅毁于一旦哪。

1小时前
  • 梁仲雨
  • 很差

李雪健老师和文章等演员的表现值得称赞

1小时前
  • shield
  • 还行

张黎作品本有期待。雪健老师和小学良的对手戏很有意思。但是,文章出现后,整剧画风都变了。满口儿化音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出轨是品德问题,本剧展现的演技也堪忧。

1小时前
  • 随风幻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