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谢盈萱,吴以涵,天心,夏靖庭,杨丽音,陈竹昇,于子育,蓝苇华,陈家逵,杨铭威,宋伟恩,李国毅,朱宥丞,阙铭佑,温升豪,朱芷莹,施名帅,金美满,林芷薰,赵自强,杨宸宥,王宥谦

导演:陈长纶,严艺文

 剧照

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3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4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5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2闽南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6

详细剧情

  谢盈萱等原班人马回归出演,天心加盟饰演新角色。40岁的陈嘉玲从天龙国回到故乡台南,展开人生下半场。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买下的鬼屋变成家。但一开始就发生一连串意外,摔伤、被蜜蜂叮,还坐轮椅进了医院……新的一季看陈嘉玲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长篇影评

 1 ) 《俗女养成记》,一部“非典型女性主义者”的群芳谱

近日,《俗女养成记2》收官,引发了不小的收视热潮与讨论。早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爆款综艺之前,凭借一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分庭抗礼的《俗女养成记》,我们就认识了从小城走来、在台北打拼了整个青春,站在四十不惑门槛外徘徊的陈嘉玲。

不同于浪姐们的光鲜亮丽、大杀四方,平凡女子陈嘉玲的39岁,堪称鸡飞狗跳。她没有花容月貌,董事长助理的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眼看身边人纷纷成家立业,她却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喝到烂醉,被一同赴宴的同学评价“20岁女人喝醉是可爱,40岁女人喝醉是可怜”,竹篮打水一场空,然后呢?

《俗女养成记2》剧照。

睽违两年迎来《俗女养成记2》,迈过四十大关的陈嘉玲,终于跌跌撞撞地再度闯入我们的视线。

而《俗女养成记》中,非典型的设定不只是陈嘉玲容貌平平、事业平平的设定,还包括诸多并不“爽”的妥协与挣扎。这些设定,有些看起来甚至并不符合女性主义的呼喊,比如陈嘉玲母亲努力生下二胎弟弟,为了家庭操劳的阿嬷......在这些传统的规训中,我们却也能看到女性的反抗与能量。

我们常感叹,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在理论的坚硬缝隙之间,我们在《俗女养成记》中看到的是一群“非典型女性主义者”的群芳谱。而坦诚面对真实的妥协、平凡与撕裂,或许正是这部剧受到欢迎的原因。

撰文 | 一把青

晚熟少女陈嘉玲迟来的背叛是突然间爆发的。受够了帮老板照顾小三、又要为老板夫人盯梢老公,应付不暇的工作;也厌倦了和男友是情侣更是室友,早已失去激情的关系,在依照“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符咒,按部就班地成为万众期待的都市丽人与贤妻良母之前,“老娘受够了”,她分手、辞职,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告别过去,回到家乡休整。

童年时的老宅面前,陈嘉玲与童年时的自己相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由旁白娓娓道来,“亲爱的陈嘉玲,你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很长,长到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从几时忘记了这辈子很短,短得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讨厌自己。”

《俗女养成记2》剧照。

而在《俗女养成记2》(以下简称《俗女》)中,陈嘉玲在古城台南重新找了英语导游的工作,与青梅竹马的棒球教练蔡永森恋爱,和父母仍然总为一点小事吵闹;弟弟陈嘉明终于在家人面前出柜;台大毕业却没有上过一天班的娇滴滴表姐洪育萱又翩然而至……除了不时疑神疑鬼更年期提早来临,当陈嘉玲的事业初有起色,新居刚刚完工,与蔡永森蜜运正浓时,却突然遭逢晴天霹雳:她怀孕了。

01

月经与生育

由儿童变成少女,分水岭是月经初潮,从此拥有成为母亲的资格。

镜头一转回归童年剧情,承袭前作,小嘉玲已升至初中。她问月经要持续到何时,得到母亲及阿嬷“40年”的回答,以及绘声绘色威胁每逢生理期,“如果吃冰的,就会痛得无法动弹,冷汗直冒、脸色发青,就像要死掉一样”,她沮丧又费解,“那我岂不是流血到死”、“做女人真的没有一样好吗”、“下辈子再也不要当女生了。”

《俗女养成记2》剧照。

两位女性长辈的反应,可能会让每个中国家庭成长的女生为之莞尔。她们可能不善言语关心,但一个吩咐儿子给孙女炖四物汤,一个拿来黑布,让她避免“那个”搞到床上,至于陈父,竟没有尴尬地“非礼勿听”退避三舍,而是主动找女儿谈她的身体变化,重新约法三章,不愧为模范父亲。

仔细想来,除了这部出自女导演严艺文之手的《俗女》,我们几乎不曾在影视作品中见到动用一整集谈论月经的,反之,倘若女主角表现情绪化,男性角色互相挤挤眼睛,示意她“大姨妈期生人勿近”的场景,则似乎不胜枚举。二者对照,让人想起美国女性主义运动重要人物葛罗莉亚·斯坦能(Gloria Steinem)1978年名作《假如男人有月经》中的想象,“如果男人会来月经,就会吹嘘他们的经期之长、血量之多,渴望用经血证明自己成年,电视节目也会加以讨论”,如果男人有月经,权力的正当性可能将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正如严艺文剖白,《俗女》既不是一个所谓勇敢追梦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大张旗鼓宣扬女性主义的作品,剧集点到即止,并没有用太多篇幅谈论“月经羞耻”以及其背后的父权压迫,或者说,《俗女》原著作者、“陈嘉玲”原型江鹅的自述更能反映这种诙谐微妙的创作心理:“小时候巴在妈妈脚边,看她就着梳妆台打排卵针的画面。每次回想那个景象,都由衷庆幸还好后来有了弟弟,并不是乐意去默认这个父权结构,而是当绑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就觉得无论如何可以先下来真是太好了。”

从后续情节我们得知,陈母在生陈嘉玲时经历了生不如死的十几个小时阵痛,尽管如此还是再闯鬼门关,为陈家追生了儿子陈嘉明,其后,丈夫骗她已经结扎,导致再次怀孕,第三次,她鼓起勇气在婆婆“多子多福”的期许中说出那句“我不要再生了”,于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堕胎手术,而为此怄气的阿嬷表面仍不松口,却还是赶最早的集市买最好的鸡,麻油炖汤给媳妇送去,祝福儿子“做手术也要做月子”,病床前两人一个眼神,更胜过千言万语。

《女人所生》,作者: [美]艾德丽安·里奇,译者: 毛喻原 / 毛路,版本: 重庆出版社 2008年1月

虽然日常不乏磕磕绊绊,但串连起两代女性的,不是家庭角色的对立或统一,而是女性间彼此的感同身受。身兼母亲、诗人、女权主义者的美国作家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Of Women Born)一书中提出,母性是双刃剑,既可以是压迫、限制和剥夺,也可以是滋养、力量和充权(empowerment)。母亲固然伟大,但也应拥有说出挫折和疲累的权利,以及任性选择的空间,而不是每当暴露软弱失败,就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由此可见,只有母亲才懂母亲。当镜头不再对准《双面胶》《新结婚时代》式的二选一婆媳纷争、家庭矛盾,在《俗女》的语境下,嘴上承不承认都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女性经历过的苦难把她们塑造成命运的共同体,理解与体谅成为“婆”与“媳”的公约数,敏感洞悉对方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艰辛,温柔且慈悲。

《双面胶》(上)《新结婚时代》(下)剧照。

02

出走与葬礼

至于悬在阿嬷陈李月英头顶“母性双刃剑”的B面,她秘而不宣的苦楚,是她将小儿子的溺水早夭归咎于自己身为“照顾者”的不周。

要孙女教写名字,对着纸上“李月英”三个字,却说自己名字明明是四个字的是她;面对嘉玲补习老师简单一句花言巧语“这不是你的错”,便掏心掏肺将其奉若上宾,在揭穿补习老师是骗吃骗喝的混混假扮后,去向他最后通牒放话“我一个儿子已经没了,你要敢伤害我们家任何一个人,我不会放过你的”,也是她,有软肋更有铠甲。

哪怕在晚年,陈李月英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她甚至曾不顾小辈的苦劝与街坊的流言离家出走,虽然不过是帮返大陆探亲的朋友照看房子,但终于短暂地拥有自己的房间,享受小院宁静午后,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做菜。弗尼吉亚·伍尔夫曾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女性话语权与主体性建构的隐喻,但无可否认,就像阿嬷的短暂闲暇光阴一样,借幽闭空间逃避外界干扰并非长久之计,一旦重新踏入社会生活,男权社会的压制与操控又如潮水般涌来。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后来丈夫上门,与其说是哀求陈李月英回家,不如说是平等的拜访。他们相对而坐,是两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那一幕,可能就像脱口秀演员杨笠在描绘接受男医生妇科手术时所言,“我觉得我已经不只是一个女人,我就是一个人,我感觉自由”——而当他战战兢兢地问起老伴,会否跟他回家,“当然了,结婚后我哪还有家?”阿嬷的回答带着些嗔怪神色,付出已成为习惯,终究是心甘命抵。

娜拉出走,走到哪里去?除了回家,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回荡百年的大哉问,在《俗女》上一季阿嬷的葬礼亦可见一斑。

当步姑姑后尘与台北男友悔婚的陈嘉玲黯然归乡,陈李月英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趁着以为孙女熟睡的夜晚,望着她的背影絮絮交代身后事,希望死后骨灰洒入大海——她细说从头,童年喜欢到海边玩,人人都叫她“阿月”,嫁给药材店老板后有过许多称呼,医生娘、陈太太、老婆、妈妈、阿嬷,走到生命尽头,她想与大海为伴,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最初的阿月。一个微小的心愿,仅此而已。

而回望阿嬷的一生,若论对自我意识的探索与对传统枷锁的反叛,她做出了什么摧枯拉朽的改变吗?没有,她守旧、没有文化,一辈子为陈家而活,也不乏“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的陈旧说教。但是落地的麦子不死,真是她以点滴身体力行,以及善良和爱,为成长在自己庇护下的陈嘉玲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并赋予她逆流而上的勇气。

03

背叛与妥协

其实,不只是阿嬷,纵观《俗女》中的女性角色,几乎无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违背观众“政治正确”预期的另类选择。

陈嘉玲本可遵循“不婚不育保平安”继续岁月静好,她不仅选择生下孩子,更主动向蔡永森求婚,“我不相信婚姻,但我相信你”;育萱表姐当阔太饭来张口,却自揭被丈夫家暴,受嘉玲母女鼓舞后重投职场应聘无门,都以为娇滴滴的她要放弃时,她又从学用复印机开始,接受现实的残酷碾压;陈父晚年重逢初恋,一时脑热借她30万;陈母与嘉玲、育萱公路旅行,挥霍存款也要惬意人生,却在高级餐厅偶遇小三时,以兴师问罪姿态泼她一脸,只是因为担心她误饮被落了药粉的水……

《俗女养成记2》剧照。

有人质疑,从大龄剩女一步踏入妻子母亲,陈嘉玲剩女人设崩塌,会不会是台湾少子化风潮下,借剧集软宣传引导“催生”舆论的应景之作?要留意,不同于生活所迫或另一半变心而堕胎的常见狗血戏码,陈嘉玲则是连怀孕都没有第一时间告知男友的。

不想要孩子,源于能否胜任母职的自我怀疑,去堕胎阴差阳错做B超听到了孩子心跳声的那刻,她决定留下他,甚至尚未与男友确认复合关系。换言之,在快节奏的当下,要不要孩子,就像上一季是否离开台北一样,不是为了挽留爱情,也不是为了寻找寄托,决定权都在她自己。

这并非简单的一念之差。波兰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特质是液态(liquid),当固态静止的空间不再,时间、资本、人际关系高速流动,人们被裹挟其中,唯有不断建构、质疑、分析、改造自我,才能跟上洪流,每时每刻都是新开始。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从“不生”到“生”的飞跃,不是来自外界的种种引导或压力,而是陈嘉玲自主选择,种种深思熟虑后的量变引发质变, “再出发”的结果。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她改变了什么呢?如果说第一季《俗女》之俗,着眼陈嘉玲10至39岁的成长史,演绎从心所欲断舍离,“任性又怎样”,第二季则推进一步,让她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学会爱他人与做自己并不矛盾, 背叛与妥协不是水火不容的天平两端,也可能是一体之两面,选择承担后果的勇气,来自相信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话说从头,何为女性主义者?剥离种种伟岸高深的理论,“女人掌握自主权”,可谓是最“俗”也最重要的阐释。在成长的时间轴上,嘉玲、育萱、陈母、阿嬷,以不同坐标交相辉映,她们可能既不离经叛道,也不前卫先锋,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这些非典型女性主义者,以各自微小的挣扎与努力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灿烂的诗篇。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一把青;编辑:走走;校对:刘军。封面题图为《俗女养成记》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2 ) 俗女养成记,再见了

终于还是看了《俗女2》最后一集,大概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舍不得告别,好像不去告别,就不会结束一样。

我非常喜欢《俗女2》,相比《俗女1》的自然而然,《俗女2》是精心打磨过的,就像全体创作人员卯着劲儿一样,做出了一个非常棒的东西,就绝对不要狗尾续貂,要足够精彩,也足够真诚,《俗女2》是带着思考拍的,这个词有点俗,但确实如此,《俗女2》是升华了的。

看《俗女1》时,我很羡慕陈嘉玲,我觉得爱是一切的答案,爱让她无惧,爱也让她自由,《俗女2》则摊开了很多东西,阿公,阿嬷,爸爸,妈妈,女儿,儿子,表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圆满和不如意,难题从而不会结束,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等你。

《俗女2》我个人尤其喜欢爸爸、妈妈和表姐。

爸爸我写过,我喜欢他的烂好人,一个一辈子很弱没什么成就的人,然而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好人,比一般人老实,甚至有点窝囊,但也一般人善良,心软,他是一个对其他人的苦难不会视若无睹的人,因为不忍,我想妈妈爱他也有这个原因吧,一个好人,其实也容易被爱上和心疼的,被另一个好人。

妈妈,或者还要加上阿嬷,这家里其实算主心骨的两个女人,在家庭里搓磨了一生,却很少做自己,阿嬷一个人跑出去住过,一个人坐在门口吃蛋糕,听风铃在响;妈妈离家出走过,光脚踩在草地上,坐着秋千,荡了很久,私底下的妈妈,还会英语,开车,跳舞,她们其实都是很强很强的女人啊,没有我们的肆意,隐忍而伟大,我对这种藏拙其实是有敬意在的,我不认为那只是囿于时代的被动,我觉得里面有爱在,爱和尊重。

我很喜欢表姐,特别是大结局,天心那一段哭喊太好了,一个自动活成金丝雀的女人,40多岁重新出发的冲动后,又藏着多少恐惧?眼看着同盟两人回到正规,她也想回去,回到那个破碎但她熟悉相对不害怕的轨道,哪怕危机四伏,还好有陈嘉玲,还好有那个大喊“洪育萱你给我下来”的人,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俗女2》的地方,女性之间,或者没这么狭隘,所有人之间,是有种互助在,守望相助,就是如此,一种特别好的关系。

 3 ) 阿嫲

这一天很平常,就像过去的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阿嫲在厨房炒着菜,阿公在抱怨把裤子洗得褪色了,儿子打翻了冰箱里的绿豆汤,小孩子在吵闹,儿媳妇过来说,“番茄炒蛋怎么这么干啊,我们要吃黏糊糊的那种”,顺手接过了铲子。阿嫲恍惚着,“我要出去一下。”她出了家门,坐上公交车,胳膊趴在前面的椅子上。风从车窗外涌进来,斑驳的阳光从树缝里洒下来。

她到了一处院子,仔细地擦好地板,端了盘奶油蛋糕,在走廊前坐下,满足地吃一口奶油。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杈上挂了一串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不知名的花儿开着,狗子安静地吃着食,树荫铺满了地。

阿嫲过生日了,全家人都很高兴,阿嫲许了三个愿望。切蛋糕的时候阿公说,"你阿嫲不喜欢吃奶油,把奶油拨给我"。“我喜欢吃奶油啊,”阿嫲心里想着。“阿嫲,你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小孩子叽叽喳喳地问。 “哎呀,这个不能问的啦!” “我要搬出去”,阿嫲平静地说,就像一个闷雷投到了湖里。

她要搬出去住,决绝地,儿子儿媳恳请她不要搬,晚辈们答应她会听话不惹她生气,丈夫认为她无理取闹。阿嫲还是搬出去了,她听到街坊说的闲话,哈哈大笑。

她回去了一次,让孙女教她写自己的名字。孙女写完,她疑惑道,“不对啊,阿嫲的名字有四个字,你怎么只写了三个?”孙女恍然大悟,在前面又加了个“陈”字。“还是李月英好听啊”,小孩嘟囔着。阿嫲认真地握着笔,写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手背上的青筋因为用力凸显出来。小女孩望着阿嫲投入的模样,小心地问,“阿嫲,你一个人搬出去住,你快乐吗?” 阿嫲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阿公来找阿嫲,两个人坐在廊前吃饭,只有一菜一汤。

阿公说,“你怎么吃这么简单,家里还有鱼有肉呢。”

“这样就够了啊,我练了好久才学会煮一人份。”

阿公尝了一口番茄炒鸡蛋,酸到皱眉头。阿嫲哈哈大笑,“这才是我从小吃到大的番茄炒蛋”。

阿嫲盛了梅子酒来喝。阿公说,“我已经不记得有孩子以前,我们两个人是怎么过的了。”

“我也不记得了。”

阿公问自己有没有做过对不起阿嫲的事情,阿嫲说,你对我很好。阿公小心地问,那你以后还会回家吗。阿嫲感到很奇怪,不然呢,不然回哪里呢,结婚之后,我哪里还有第二个家呢。

阿公大笑起来。

阿嫲想做李月英,哪怕一天也好。做了几天短暂的李月英,最后还是做回了陈李月英。我想,阿嫲已经没有遗憾了吧。

 4 ) 《俗女养成记2》

第一集 医生好好哦!希望大家可以都这样! 第五集 多看几遍,男的劣根性 第六集 医院那个人干啥啊?受不了。吐了。如果最后女主生了孩子我一定会差评。中间,那么多都展示了劣根性。所有事情有好都会有坏,一定要注意比例,不要因为百分之一的好就忘记百分之九十九的坏。就算是男主,也是个男的。女男主争吵那段如果是传统的男生赚钱这边很有可能晋升成家暴。但在剧里甚至这个男的还砸了女主家窗户。 但是剧整体真的很不错了 第七集 开头看到了吗。那个剪辑的片段就是第二季第七集。看到目前,作为家庭剧来说真的很优秀,对于我的喜好来说浅了一些些,四星,升一星。出去玩还等男人消息秀给他看有没有志气。 讨厌男的,看到那几个男的堆在一起都恶心。女主爸说的义正言辞但实际上他就是做了对不起女主妈的事情。女警:走,走,走! 第八集 烦死男的了。受不了。台湾为什么取韩文名字哈哈哈。“男人就是要你没有工作技能,这样就算你想跑也跑不掉”。可怜男人,不幸的开始。男人的话,撑死短期可信,男人的嘴,保质期极短。对男人的评价真宽容,对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婚姻对女性带来了什么,百分之十的快乐和百分之九十的痛苦,一定不能因为偶尔的快乐忘记长久的痛苦。。挽回时候什么都会短暂做做,实际就是没有不会的就是不愿意做,嘴上说不是把她当保姆但实际上一直在做当保姆的事情

第九集 呕。呕!呕!!

第十集 还行吧

整体还不错,有瑕疵,但是整体已经比同类型好了

 5 ) 陈嘉明为自己挺身而出

第十贴:闪闪发亮的大人

最后一集,真的被陈嘉明这段剖白感动到。

从第一季看到现在,嘉明终于勇敢地表达了自己,走

出了自己的舒适圈,不再是那个"活到三十岁却仍然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陈嘉明。

"高中的时候啊,我认识了一个大哥哥,他很照顾

然。"

我,然后.…...以我们就在一起了,很.…..顺其自

"对啊,后来那个大哥哥也很顺其自然地跟你求婚

啦。"

"可是我没有答应啊,我没有说我愿意这三个字,但

大家都以为我说了,很奇怪吧..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男生,他很烦,他很讨厌,他很

吵,他吃东西很大声,讲话也很大声,又常常莫名其

妙出现在我面前,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很好

笑。但我有刻意要跟他保持距离了,可是我...我不

知道为什么,每次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我的脑袋就

会打结,我身体就会不受控制,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

像有一个东西一直把我往前推,一直要我改变。但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有一个这么想要的东西 但是我不可以要

 6 ) 在生活的白描上一如既往得好,但我依旧不满足

看到最后三集有点失望,大概我心里还是期待陈嘉玲可以是一个更“敢”的女生,期待她做出一个有别于传统的选择,但导演和编剧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如实呈现生活中绝大部分女性的妥协与局限,陈嘉玲也不过是“俗女”之一:争吵过后依然会因为舍不得曾经的甜蜜和另一半和好,听到孩子的心跳还是会选择生下计划之外的小孩,受传统观念影响以至于分娩的时候颇有豪情地说我不要打无痛...... 你当然可以说,精准地刻画社会现实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一部电视剧而已,不要期待它能给你什么不一样的答案,但我依旧不满足。

和第一季多为温馨治愈的家庭戏,以及展现陈嘉玲如何摧毁旧的生活、开启人生新阶段的“敢”与“爽”不同的是,这一季全面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妥协,也让我对陈嘉玲的阿公、爸爸、丈夫彻底没了最初的好印象。但转念一想,他们的表现恰恰是东亚男性在家庭中的普遍表现,更悲哀的是,他们还算是东亚男性在家庭中被美化过的版本——至少他们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自己的家人,也不过是犯了一点“所有男人都会有的小毛病”罢了。而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你能明显看到男性对自己利益的那种毫不犹豫且理直气壮的捍卫,不惜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家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嘉玲的阿嬷、母亲和她自己,总是在忍让,总是在妥协,实在戳到痛处后才为自己争取一次,但还是很快就心软,“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啊”。

所以我说,我最后三集看得很憋屈,对于东亚女性的出路,我们的影视作品依旧没有提供一个更新的视角、一种更多的可能。可能因为我对这部剧的期待很高,所以才不满足于它仅仅呈现现状、描述困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回答,或是至少作出尝试回答的努力,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大的不满足。至于其余的部分,该夸还是得夸,台词细腻戳心,服化道真实又日常,配乐响起得恰到好处,过去和现在的穿插也比第一季成熟不少,演员的演技依旧真挚动人,还是值得一看。

 7 ) 影视的力量

看完第二季第三集

看到蔡永森绑着胳膊炒饭

跟出差的对象发了个消息

想吃他做的饭菜了

看到陈妈妈给小蔡永森和外国人张罗饭菜

我也想和家里人一起吃妈妈做的闽南家常菜

看到小蔡永森吃饭咽口水忍住眼泪

看到他坐在院子里一眨一眨长长的睫毛

我小时候也有长长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人坐在水泥院子里发呆

我小时候也有不开心

但周围都是家人 亲人 和温暖

我是海边小村落出来的

人不能忘本

我家那边也有蚝仔面线

台湾有蚵仔面线

两岸一家亲

 8 ) 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

《俗女养成记》有个镜头并不高明,但我仍然深深被打动了。

天心演的表姐洪育萱,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漂亮聪明,什么都走在人前,有这样的表姐,大概心情总是复杂的吧,哪怕小孩子也是。

旅行那集,妈妈、女儿、表姐,三个失意的女人,各有各的伤心和不如意,去一趟公路之旅,路上一些小状况,就闯了红灯,女警察闻声而来,女儿赶紧陪笑,想逃处罚。

表姐的表现是,和小时候一样自信,育萱有办法。

果然,妈妈和女儿回头望,看见女警察突然就和颜悦色起来,并且给了表姐一个大大的拥抱。

表姐回到前座,仍然很骄傲,育萱有她的办法。

直到结尾才揭晓,清晨出现的表姐,不再是无懈可击的化妆,脸上有青紫,是被打过的痕迹。

表妹陈嘉玲问,他打你哦?

表姐洪育萱回她,装什么,你不是早猜到了。

表妹问,还有人知道吗?

表姐说,没有,不,有,有一个人。

画面闪现到当时汽车背后和女警察的场景,妆容得宜、漂漂亮亮的表姐,掀开裙子,大腿上是一大块青紫,她说,我老公打我,我必须离开,再不走,话还没说完,女警察就抱住了她,然后大力推她,走,快走!

女警察远去,表姐定在那里,看了她好几秒,原本是一个骗逃过处罚的谎言,然而谎言又不是谎言,但女警察那一刻的温情、爱和支持是真的,我那一刻也被深深打动了。

长大后的表姐,永远和小时候骄傲的自己一样,化妆很得体,衣服很漂亮,哪怕被打,也要用化妆抹去痕迹,大概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骄傲吧。

那是她的盔甲。

表妹吼她,能不能不要老是用第三人称叫自己,育萱如何,育萱如何。

现在想想,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第三人称,假装不是自己,那些痛苦的真相是不是就不属于自己了。成年人真的好难,都很难,女警察未必不一样难,所以拥抱才那么可贵,支持才那么可贵,无论如何,看到别人摔倒,都要去扶一把,我们也要这样啊,冷酷世界的暖意。

 短评

转场太棒了第一集:下车 喊声 校服 烟花《爱你一兆年》第二集:妈~ 镜子 《蚵仔面线》第三集:砖头 柱子 药材 背影 栏杆 帮忙 侧影 食物《青梅竹马》第四集:房间 影碟 跳舞 三人 凳子 乌龟 《萨呦娜拉》第五集:咀嚼 走动 观望 传递 坐着《一人一半》

4分钟前
  • Meg
  • 力荐

3.5;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过去/现在的对接,都较第一季肉眼可见的逊色,剧本的刻意与匠气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现代戏的增多难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明显迎合完满结局的倾向;这一季最感人的竟然是洪育萱,终于敢于从作茧自缚中走出来,并大声质问“说好的三个人重新开始呢”——问得好,前面如此辛苦地铺设“俗女”成长经历,为何最终仍要回归传统价值观,各男性形象一一幻灭倒也在情理/意料之中。不过,还是很羡慕在电视剧中能大大方方演绎同性之爱……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是谁因为前五集哭得断气,又因为后五集气得诈尸,家庭剧要是不会编了建议腰斩,能不能不要用出轨复合生小孩大团圆的戏码来凑数,我看40岁女性主角的电视剧只是为了来看这个的吗?既然还是要结婚生小孩为什么不直接第一季跟江显荣生大结局,而是选择跟换工作也不告诉伴侣、独自生闷气然后跟孕妇发火、在台风暴雨天停电时乱发脾气摔杯子砸碎玻璃门也不收拾就跑了的蔡永森(生怕他下一秒就要家暴)继续结婚,这就是40岁最好的抉择吗,我不觉得,最最好笑的是生小孩之前大喊不打无痛我的小孩我做主,“俗”字的落脚点原来在这里,怪讽刺的。

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陈嘉玲的魅力就是开播24小时豆瓣评分9.3,保持至今,😂

12分钟前
  • 直布罗陀的🐱
  • 力荐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16分钟前
  • 鹅耳枥
  • 力荐

育萱不想剧终,育萱不舍得剧终。

20分钟前
  • Hugsy
  • 力荐

旺福本尊出马,质量依旧顶级。儒家文化和同性关系同处在一炉中锤炼,温情之余料,搞不好能炼出下一个早期李安。

25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力荐

真好啊,陈嘉玲!因为45集是过度集,让人总有一种不够有戏剧冲突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第5集爆发。关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是靠母女之间相互救赎来完成。最稳固的关系就是外婆,妈妈和女儿,我能理解了。我为什么又在哭!被爱包围着长大的陈嘉玲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小蔡永森太让人心疼了啦!第一集我就稀里哗啦哭了!妈妈嘴上让陈嘉玲独立,自己坐公交车,实际上骑着摩托车跟着一路,最后实在忍不住,上来就是一顿教训,也太真实了!妈妈虽然会因为很多事情,疯狂骂你,但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妈妈!妈妈大骂,陈嘉玲,你不知道路是要嘴里问出来的吗?我想,这不就是我妈小时候骂我不敢问路吗?陈嘉玲,你要好好长大哦。爸爸妈妈,虽然我时不时跟你们闹别扭,但是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要健健康康!好想飞奔回家亲妈妈一口!

29分钟前
  • 徐贤
  • 力荐

5 毫不犹豫的五星,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个在东亚语境下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再次出发的故事,两条线虽然是童年和成人,但还是围绕着“她”的成长,作为女儿、姐姐、伴侣,更重要的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她。

30分钟前
  • lepenn
  • 力荐

陈嘉玲的新家简直是我梦想的小屋

32分钟前
  • 力荐

笑中带泪 这就是俗女吧

37分钟前
  • 🎞️
  • 力荐

选择为人母、不打无痛分娩、进入婚姻、直面配偶出轨等等磨难,均是女性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但剧中都作傻白甜处理,这才是对女性观众最大的不尊重。第六集后烂得透顶,剧组自满得惊人。三星只给剧中每个闪闪发亮的女性角色。

39分钟前
  • 张R
  • 还行

“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没有”

44分钟前
  • 剑龙在草地散步
  • 力荐

以前看家庭剧,憧憬的都是日剧、美剧里的家庭,看华语家庭故事,总觉得那些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亏有俗女,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向往的中华家庭了。

4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三十岁的陈嘉明说我不想要跟你结婚,四十岁的陈嘉玲说我不想要卖掉我们的房子,儿孙满堂的阿嫲对着生日蜡烛许愿说我想要搬出去一个人住,如果真的可以越活越勇敢,那我开始有点期待人生的下半场。

51分钟前
  • 杀手欧阳短手
  • 力荐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

52分钟前
  • 李米
  • 推荐

“你是十二月九号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第一集太好哭了呜呜呜😭

56分钟前
  • 白日梦想家
  • 力荐

一边笑一边哭,越长大越懂,越长大越俗。

1小时前
  • kakakarl
  • 推荐

其实越来越1988的走向 为华语这样的剧集骄傲 Netflix可以买下来给全球播一下吗

1小时前
  • ZANE
  • 力荐

那些讽刺ww不爱国的,其实从心里也一直也没有把ww当成自己人不是吗。为什么老强调台剧港剧,不都是中国剧吗,说什么台剧虚高,下次说台湾省剧虚高,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剧虚低比较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好剧

1小时前
  • 已 注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