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少年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基尔·约翰逊,刘冰,扎克·穆利根

导演:刘冰

 剧照

滑板少年 剧照 NO.1滑板少年 剧照 NO.2滑板少年 剧照 NO.3滑板少年 剧照 NO.4滑板少年 剧照 NO.5滑板少年 剧照 NO.6滑板少年 剧照 NO.13滑板少年 剧照 NO.14滑板少年 剧照 NO.15滑板少年 剧照 NO.16滑板少年 剧照 NO.17滑板少年 剧照 NO.18滑板少年 剧照 NO.19滑板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0

详细剧情

  导演刘冰将镜头对准了从小与自己一起玩滑板的好友们。年纪最大的Zack初为人父,新生儿的降临似乎让Zack一夜之间长大,但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与家庭矛盾也让他接近崩溃。Keira刚刚成年,初入社会的他充满迷茫,纪录片的拍摄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与家庭,以及周遭一切的契机。刘冰也交出镜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滑板?又是什么促使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纽约客译文

Minding the Gap 作为一部新人纪录片,拥有三个特性让它今年入围了几十个影展。一个是亲密性---导演与另外两位主角是一起玩滑板的好基友,同时他又成功地让自己从滑板中抽离开来,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他们三个人。另一个是政治性--在这篇译文中,作者Richard Brody最后一段讲到了这一点,三位主角有亚裔,有黑人,有白人,同时他们又像是working class一部分,导演可能变成elite了。当地衰落的经济不禁让人想象出Michael Moore 的老家Flint。最后一点是男性主义,这一点在这篇文章没有提及,在CinephiliaCircle 公众号发的一篇导演的访谈中最后有提及。


十年前,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小城市罗克福德,青年刘冰拍摄下他自己和朋友玩滑板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大多从旁边滑着滑板拍摄他的朋友。正因如此,在他的纪录片《滑板少年》中,那些跟拍片段充满飞涨的,滑动的,腾跃的,和快速的活力,伴随催眠般的旋转和移动。然而,这些玩滑板的画面仅仅是提供背景和环境,影片所带来有趣的震撼感对于影片的主旨才是至关重要的。影片所触及的—家庭生活的创伤,体制性歧视,和经济的混乱—也是社会中重要的话题。影片近在手边的亲密感更是把这部电影提升到包含广泛的领域和政治深度。

刘冰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在他最好的滑板伙伴们中,扎克是白人,Kerie是黑人,也更年轻。十年后,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找到他们,开始拍摄他们当前的生活。扎克和kerie都从高中辍学了。现在扎克是一名屋顶修理工,而Kerie是一名洗碗工。刘冰问Keire他小时候父母怎么管教他。他说,他的父亲经常打他,现在人们称这个叫儿童虐待。扎克也说出同样经历,他小时候也被打(而他的父亲在摄像机前并未理会这些控诉)。刘冰向他们表露他小时候相似的遭遇,不过是被他的继父打。他的母亲在他八岁那年改嫁给他的继父。而他小时候的噩梦般的经历正是他拿起相机在罗克福德跟他们一起面对这些话题的原因。

呈现在影片中的滑板,是被三个挚友当作一种放松,一种逃避,一种自然的快感,让他们短暂地逃离处在家中的创伤和痛苦的运动。他们运动中展示出的天赋般的优雅,奇妙和美丽,在影片的开始,成为纯粹少年的天真和魅力的呈现。然而,天真的少年被摧毁在记忆的追溯中,就像X光一样揭露了在诱人的表层下致命的疾病。如果玩滑板时那些鲁莽的有时十分疼痛的尝试是他们无可救药和沉迷的症状,那么刘冰的电影(试图回到自己家中调查他精神创伤的起源)并行着理解他人与自我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刘冰似乎帮助Kerie和扎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有成效的发展。

《滑板少年》试图把刘冰的寻找,和他们所涉及个人以及道德考量因素在影片中一起呈现。刘冰发现,他的朋友当前的生活深深困扰他,以及他在拍摄他们挣扎时也带入试图对付自我矛盾的情绪。影片的细节甚至可以当为一篇模范式的报道。刘冰对特定但复杂的事件的直接揭露,在带出心理因果关系和逻辑性的同时,并未试图强加一种叙事模式。相反,戏剧性在事件的不断呈现中渐渐形成。这部纪录片的调查本质是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私人摄入,以及制作者自己的需要去塑造形象,跟参与者对话,甚至去超越所有设定的表层关系。《滑板少年》是私人纪录片的最高形式,影片对于创作者的必要性,以及它的障碍,抵抗,情感和道德的需求是它存在的一部分原因。

当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扎克正跟一位叫尼娜,刚刚21岁的女性处在爱情中,他们有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叫埃利奥特。然而,他们关系的紧张在影片开头就突显出来:扎克原本工作十分不稳定,在当时他并没有工作,尼娜在当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于是暂时地,扎克变成奶爸,当尼娜下班回家时,他想要一部分个人时间。然而,尼娜回家途中就去和朋友喝酒了,或者,当她回家后,放好东西,又出去社交去了。

后来,他们的争吵变得更加激烈。尼娜带走了埃利奥特,住在她阿姨家里。但是她还是继续和扎克见面。有一次,扎克的一个朋友向刘冰播放了一段充满痛苦叫喊的打斗声音----尼娜拿着刀威胁扎克。而尼娜,在扎克不在时,向刘冰解释她当时是在自卫。她说扎克曾经打过她,还指出身上一道扎克打的伤疤,同时回忆起扎克的暴力行为。当刘冰问她他得怎样向扎克提起这件事情时,尼娜却告诉他什么都不用做,她说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尽头了。

与此同时,Kerie开始和另一群人玩滑板,他的生活也走上了正轨。他已经被提升为服务员,赚更多的钱,开始享受工作和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即使Keire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依旧像在生时一样笼罩着Kerie。Keire还挣扎于身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爱他的父亲的矛盾中。谈起他的父亲,kerie说他告诉过他,虽然他有一大群来自不同种群的朋友,他仍然需要记住他是黑人。在他的黑人朋友的陪伴下,Keire讲了一个故事解释他的意思。他曾经在开车是被一位警察截停,那位警察握着手枪让他把驾照和行车执照放在仪表盘上防止他伸手进他的口袋。在那一刻,他忽然发觉他可能在任何时候被那个警察开枪杀死。

扎克能意识到他的自我毁灭行为。他承认,比起试图将‘消极的经历转化成积极‘,他的回应是让它尽可能地‘坏’。他从学校辍学,经常醉酒,他说他现在意识到他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他早年间一系列选择的后果。他同时充满虚无主义的怨恨,在一个片段中他嘲笑那些规矩正直的人,嘲笑他们对未来做好计划和试图追求稳定,有序繁荣的生活。

在尼娜的部分,她谈到自己糟糕的背景,拥有没有温柔和爱情的童年,以及她在二十一岁时,在她叔叔和阿姨的启发下,才第一次发现家庭生活可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她的发现伴随着对自我发现的追寻。“我总是别人的一部分,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姐妹,别人的另一半,别人的妈妈;我从没有一个机会了解我自己。” (I was always something to someone, someone’s daughter, someone’s sister, someone’s significant other, someone’s mom;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figure myself out.)她单调的描述中带有电影般的回声。

作为他面对自己精神创伤的一部分,刘冰采访了他的母亲Mengyue,也安排一台摄像机对准他。她承认她更愿意把过去的麻烦留在过去,现在不提及它们。但是她希望为刘冰做一点什么,无论她需要做什么,或者刘冰觉得必要的,来帮助他。这部影片试图通过纪录片来治疗创伤的目的被Kerie在一个不经意的笑话中直言不讳。但是这不是一个笑话,这是影片的核心,也是这部片子广泛意义所在。

刘冰望向罗克福德逐渐褪去的表面,主街道上封起来的房子,声音片段中传来针对该镇的经济困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根据其中一个报道,整整四分之一的犯罪是源自家庭暴力。于是乎贯穿《滑板少年是一种自我对抗,不归属任何一种纪录片风格和美学探索的观念。在影片中,并未有一个单词直接提及政治,但是本质上,刘冰对虐待和精神创伤的直面,包括对无意识过去的反抗,改变自我行为,提升自我生活和与家人朋友生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行为(There isn’t a word of explicit politics in the film, but Liu’s confrontation with abuse and trauma as a way of confronting its unconscious legacy, of changing one’s own behavior and improving one’s own life and the lives of one’s own family and friends, is an essentially and crucially political act.)


原文://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minding-the-gap-reviewed-a-self-questioning-documentary-about-what-happened-to-a-group-of-young-skaters

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纠结的茶

 2 ) 看完3个被家暴少年玩滑板的故事,我想和他们做朋友

说起玩滑板的少年,你们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炫酷”、“勇敢”、“刺激”、“青春”之类的词。

不瞒你们说,我最初的想法也是这样,认为他们是冒险家,敢于挑战身体的极限。毕竟很多视频中,滑板这项运动总是给人热血沸腾的感觉。

但直到我认识了三个男孩,才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滑板少年都那么不羁潇洒,滑板的背后是他们不幸的童年和苦苦挣扎的青春。

这三个男孩就是纪录片《滑板少年》的主人公——

● 获奖情况: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第28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等36项电影节、纪录片节提名

1

Zack

滑板爱好者,16岁离家

Zack,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亲生母亲在他两岁时就抛弃了这个家庭。之后父亲再婚,继母和父亲经常因为他吵得不可开交。

父亲的管教很严,渴望自由的Zack便总想逃避这个让人喘不过气的生活环境,16岁时,他终于离开家开始独自生活。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阳光少年,也是个无所畏惧的正义战士。

当看到黑人小男孩被人用钉子猛刺肋骨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大声叫骂着赶走了施暴者。他救下的黑人小男孩Keire,成为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Keire眼中,自己的朋友就是一个英雄,他夸奖Zack时眼睛里流露出满满的崇拜。

Keire

后来,Zack的女朋友怀孕了,他成功当上了新手奶爸,换尿布、喂奶、带娃……为了养家,他还找了份修屋顶的活儿。

懒散的少年开始学着做一个好父亲,放弃了自己的滑板爱好,放弃了啤酒,学着变得稳重,身上少了那份轻狂。

他想倾其所有让孩子快乐成长,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抱着孩子去玩滑板的时候,Zack的身上充满了父亲的温柔。

可惜好景不长,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的苦闷生活让他渐渐失去了耐心,他开始和女朋友争吵,埋怨女朋友总是出去玩不顾家。

争吵过后就是酗酒和家庭暴力,Zack将拳头挥向了女友,拒绝沟通,消极自闭,甚至开始抽大麻、吃软饭。

Nina(Zack的女友)

终于,在他被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欺骗之后,选择了逃离,撇下了女友和孩子去了另一个城市。

或许我们会惊讶为什么原本勇敢、温柔的男孩会变成这样?但其实仔细想想,命运早已为Zack埋下了这种苍凉的底色。

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一直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获得母爱的温暖。

但是,母爱的缺失和家庭氛围的缺失,让他不知道该如何与爱人处理关系,他没有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

Zack的内心脆弱不堪,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跟随着他,没有得到过爱,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只能在一次次逃避中麻痹自己……

2

刘冰

滑板爱好者,被继父家暴多年

身为本片导演兼主角的刘冰,在片中的镜头寥寥可数。

他九岁的时候跟着母亲搬到了罗克福德,妈妈在披萨店上班,后来从那里带回了一个男人。很快,这个男人成为刘冰的继父。

从这之后,刘冰长达十七年的噩梦开始了,第一次和继父独处,他就遭到了继父的毒打。

慢慢地,被家暴成为家常便饭,继父甚至把刘冰按在地上,掐着他的脖子,小小的他差点窒息。

家庭暴力造成了刘冰内向的性格,在滑板店老板眼里,他是个一直躲在角落里不说话的小孩。

但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遭受家庭暴力的不只刘冰一个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甚至他的母亲都被继父毒打过。

刘冰的弟弟

刘冰的妈妈

然而,胆小懦弱的母亲没有做过任何反抗,她也不知道两个孩子被家暴的事实。

就这样,母亲不停工作,继父不停施暴,儿子不停逃走。整个家庭陷入混乱和失控中,一个人的暴力,导致一个家庭的残破

如今多年过去,继父已经过世,不善言辞的母亲在镜头前一直抹眼泪,她说出了当年第二任丈夫的家暴行为,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他。

此时,刘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我想要一个说法,我想为我自己要个说法,我想为这个家要个说法”,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面对哭成泪人的母亲,有无说法又能怎么样,毕竟她也曾孤独无助,也曾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虽然现在想起以前的事情,刘冰还是会发抖和焦虑,但此次拍摄和母亲的对话,也是刘冰的一次释然之旅,他给了自己与亲人、与生活和解的机会。

他说:“平时我和妈妈很少谈论继父的事,只有在镜头前,我才敞开胸怀说出我的遭遇和感受……我们无法纠正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

3

Keire

滑板爱好者,家暴中长大,曾离家出走

Keire,全片最温暖、最让人心疼的存在,他的笑容很憨厚很真挚,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烦恼。

他会因为完成了高难度滑板动作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星期四不用上班而开心得像个孩子。

然而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很多心酸。

身为家中幼子,本该得到很多宠爱,但是Keire拥有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家暴,只因为他不愿意子承父业。Keire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想让儿子也当木匠。

Keire的妈妈

一次争吵中,父子俩大打出手,儿子选择离开家独自生活。他离开家时,和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恨你”。

独居在外,Keire一边玩滑板,一边在餐馆刷盘子。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又成为餐厅服务员。

虽然黑人身份、家庭暴力、父母分居一直伴随着他成长,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仍然选择拥抱这个世界。

要多么坚强,这个黑皮肤的孩子才能在充满歧视的氛围里笑得灿烂。要多么善良,这个被家暴的孩子才能在遭遇无数次毒打后选择原谅。

纪录片中,Keire再提起父亲时怀有愧疚,也念念不忘父亲留给他的回忆。比如被父亲毒打后他再也没有偷过东西,比如父亲曾循循善诱开导他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

对着镜头,他说出了自己当初玩滑板的一部分原因,他想向父亲证明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

最后,他在父亲的墓碑前痛哭流涕,这时他明白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意义,就像他说的:

我有时候对滑板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但是当一天结束后,我依然会爱上它。就像我爸爸一样,他虽然打我,但是我爱他至死不渝

作为刘冰的纪录片处女作,他站在朋友的视角,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了三个爱好滑板的年轻人面对的关于成长、关于青春的困惑。

他们无一例外遭受着家庭暴力,而在美国,这样的家暴平均9秒钟就会发生一次,它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尤其是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率几乎为全美最高,犯罪率持续增长,这种情况下,家暴时有发生似乎也就没那么被人重视了。正因为如此,Zack、Keire、刘冰才从小生活在家暴里,战战兢兢承受着痛苦。

《滑板少年》片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不是按照自身意愿长大的。”确实,我们无不在枷锁之中苦苦挣扎,而家庭或许就是我们一生中如影随形的枷锁。

到了片尾的时候,刘冰问Zack、Keire、Nina和自己,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什么?这些即将走出青春徘徊迷茫期的少年们,分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Zack:挣扎的活着,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向我一样,所以我逃离这一切。 Keire:像一次免费的疗程,得到了治愈。 Nina:我一直都是别人的女儿、妈妈、女朋友,从没有机会弄清自己是谁。 刘冰: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

《滑板少年》整部纪录片在街头滑板运动中开始,也在街头滑板运动中结尾。

滑板在三个少年的成长轨迹中,陪伴着他们的孤独,见证着他们的伤痕,接纳着他们的宣泄。

他们一直在试图摆脱家庭的枷锁,于是他们选择了滑板,穿梭在无人的小镇里,野蛮生长。

虽然伤痛一直在,虽然逃避没有用,但是他们随着滑板起跳的那些瞬间,那些如风般驰骋的瞬间,至少他们是幸福的、是自由的。

*点击“阅读原文”看纪录片《滑板少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网络

 3 ) 透过愤怒和恐惧,我会挨过这一年,欢宴、起舞。

  原本真的以为这是一部(热血的)体育纪录片。但是电影开宗明义:三个滑板少年去爬楼,笑称从来都看不到No Entry标识牌,可是没多久就从镂空的楼梯上退了下来——玩极限运动就不能怕高吗?

  Zack的声音作为旁白说道:你从小就被教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个男子汉,要坚韧强大,玛格丽特酒是给基佬喝的。儿时的你无意识的接受、照做...直到某一天,你把自己弄丢了。说完这些,另一个画面里玩着滑板的Zack摔倒了。这部我以为的“体育纪录片”里当然有滑板少年们潇洒的英姿,同时也有他们摔过的跟头;它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

  所有主角的家庭似乎都是压抑的,所以他们纷纷把自己与滑板的缘起归结为“逃避”、“可控”、“解药”。还是常年与这些愤怒的少年打交道的滑板店老板最了解情况:“这对你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变得更酷或交到朋友,这是件生死攸关的事。”

  这其中Keira的家庭或许是最正常的(不是玩笑):父母分居,不靠谱的哥哥会偷他的钱,他与父亲同住,而严厉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暴力,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是戏剧性的“I hate you”。儿时的Keira总是愤怒的。在最初的影像里,被人欺负的Keira正愤怒地摔打破坏那个大孩子的滑板。而如今的他总是带着质朴的笑容,安静地审视着身边的一切。或许是因为他终究还是从父亲的遗产里找到了珍贵的东西。18岁的他充满迷惘,但已变得更加平和乐观。

  初次见面时是Zack救了被人欺负的Keira。在这个小弟弟眼里Zack似乎无所不能,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曾暗自希望自己能成为Zack。即使看到长大后的Zack不再杰出,他们也无法相信更坏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你本该是我的死党,但我似乎并不了解真正的你。”

  回到影片开头,Zack的人生看起来欣欣向荣。为了孩子,他开始戒掉酒精,努力工作,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儿子换尿布让所有朋友傻眼。他立志要帮助儿子成才,让他开心,成为一个好人。他愿意为儿子做任何事。

  用我最大的善意,或许他们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吧?于是他们把期望变成了强权,“现在说法应该是虐待儿童吧。”

  “父亲”这个词就像一块巨大的乌云笼罩在罗克福德的上空。所有人回忆里的父亲都如一篇可怖的阴影。对于“成为父亲”,也没有人成功过。

  Zack之所以会说出开头的话,或许正因为他也曾经历过自由生长的童年时光。突然有一天,父亲变得保守严厉,望子成龙。但童年里自由的记忆是那么深切,如何能够突然被磨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眼前这个总是笑得那么灿烂的Zack,同时又有着那么自毁的一面。

  片中对Zack家庭的着墨相对是最少的,母亲在2岁时就离开了家,父亲和继母总是在为了他而争吵;提到被管教,他轻描淡写地说,人人都会挨打,只是有些人被打得更厉害。他和Nina,两个从未完全融入家庭的人,似乎注定了“never talked it out successfully”。

  不知道当刘冰看到Nina一次次给予Zack重新再来的机会,并希望他不要向Zack暗示家暴之事时,他会否想到自己软弱的母亲。当他问母亲为什么不离开他那个如恶魔一般的继父时,她说,他有时很坏,但大多数时候他都很sweet。

  真的很佩服导演,把自己和朋友不堪一面展示在镜头前需要太大的勇气。如我这样一个观众,甚至都在避免描写那些可怕的经历和想法。

  Zack唯一一次在镜头前落泪也是因为儿子,当他发现自己在生活的泥沼里越来越深,眼看自己似乎再也无法做到承诺的那些事,他害怕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生活给你最大的煎熬,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团糟,甚至清楚自己是如何搞砸的——你了解酒精的危害,了解自己不该被负面情绪支配——但你无能为力,你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渊,成为自己的敌人,身不由己。

  也因此Keira多少是幸运的,也许是一些微小的区别,让他在同样疏离和躁动的成长环境下成为了今天的样子。他会因为记错日期而“意外”获得一天假期而高兴不已;会在朋友争论时安静地聆听,谦逊地审视这个世界,并开始吸收父亲留下的正面的东西。

  电影结束了,电影外的现实生活当然还在继续,但导演温柔地给了它一个暂时的美好结局。Nina在姨妈家学会了拥抱,相信她不会让Elliot重复他们的童年;Keira离开了日益衰落的家乡,也终于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刘冰似乎也决定听从母亲,不再活在过去;Zack的生活好像也重新有了正轨。刘冰特意在结尾放上了片中露面极少的Zack父亲的现状;还有可爱的Elliot正在快乐地成长,这两对父子关系或许就是解开Zack的困境的钥匙吧。

  当然还有滑板。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生活的蹂躏,滑板在故事里似乎出现得越来越少,但我们都知道它不会离开。当Keira买了人生第一辆车,他兴奋地向镜头展示车尾的突起——在他眼中一切都是滑板动作的道具。   片尾,当Keira从一段楼梯滑下,失败于最后几级台阶,他和朋友们顺势踩坏了滑板,这次没有愤怒。

 4 ) 自由气质

在Clev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看的,前半段几乎完美,人物介绍和镜头运用都很新颖和富有冲击力,后半段结构开始有点松散,但也算是贴合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最喜欢里面音乐和滑板镜头相得益彰的片段,非常动人,有种自由的浪漫气质在里面。一旦出现Zack抱着孩子滑滑板或者把婴儿篮放在画板上的镜头,我后面的白人阿姨就会感叹“Geeze...”,再次证明坐在电影院的白人和影片里的白人不是同一类人。

 5 ) 是令人惊叹的巧合?还是滑板少年乃至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刘冰告诉基尔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时,听到刘冰原来也有和自己一样的被体罚经历时,基尔先是顿了一下,然后他笑了,他试图以一种温柔的笑容来抚慰刘冰,当然这微笑也意图掩饰一些尴尬,原来我不是真正的了解你。是的,即使是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一定了解你的所有,何况我们往往喜欢把最深的创伤隐藏,默认压抑和回避是常用的创伤处理方式。大多数人会经历创伤性事件,也会表现出由创伤引出的某些压力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自然地消除,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些创伤后反应会持续存在,干扰正常生活。创伤后反应能够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成瘾,而酗酒和吸毒是常见的成瘾行为。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演员面临一种风险,他们要在摄像机前展露真正的自己。导演和编剧也是,好作品往往需要揭露自己的伤疤,就像托尔金与魔戒,战争的创伤给托尔金带去的不止是痛苦,在用文字来消解战争的痛苦的过程中,他获得了”重生“,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创伤后成长”。所以我说《滑板少年》是一部好作品,导演刘冰直面了自己的创伤。当刘冰请到妈妈来采访时,妈妈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随着采访的深入,妈妈已经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说到:”如果你拍这部电影想做任何能够治愈你的事情,都可以的“,刘冰第一反应是想要反驳,但随后他抹了下嘴唇,说到:”也许,也许你是对的“。也许这个词说了两次,此刻,我彷佛顿悟了小津安二郎的映像世界里的重复用意,”重复无意间产生差异“。

《滑板少年》主要由三位人物的故事构成,扎克、基尔和刘冰,同时也有较大的时间跨度,是一部经过了时间沉淀的作品,导演也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扎克的故事的主要矛盾在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上,基尔的故事主要围绕在虐待自己的父亲上,刘冰的故事表面上在讲虐待自己的后爸,实则更多倾向于和母亲的和解。三人的成长具有相似的背景,都有一个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环境,片中多次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提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暗示环境与人的紧密关系,但我能感受到导演对此的克制,他并不想把所有破事的产生都笼统地归咎于环境,或者说,他更想表达的东西更为具体,即身处环境中的人对于人的影响,扎克对父亲产生了失望和抵触情绪,成为叛逆少年,基尔关于自身种族身份的理解源于父亲,刘冰则多次提到重组家庭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可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还在继续,并且以一种难以摆脱的方式重复,我看到了一种可悲的命运轮回,扎克,从一个对父亲失望的少年转变为一个新的、令人失望的父亲。

基尔和刘冰的故事相似,都有一个虐待自己的父亲,扎克与刘冰的故事也有重合的部分,同样有分裂的家庭,而且作为施暴的角色和刘冰养父的角色产生部分重合。三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因为共同兴趣滑板结识,这也许是令人惊叹的巧合,又或者这只是滑板少年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滑板少年》是刘冰导演的处女作,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导演摄像剪辑都是自己,展示了极高的天赋。我得承认,这部片子,我看哭了,除了对于景别和音乐的审美理解和刘冰导演有出入外,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十分优秀。我还得说,我即将在我的大学生涯尚未结束时开始我的第一部影片,同样是纪录片,同样是运动题材,不出意外,导演摄像剪辑也都将会是我一个人。在稍微了解了影片参与影展的流程后,我第一次打开了影展的官网,打开了投稿页面,官网页面都十分时髦炫酷,而且首页都是前辈们优秀的作品,竞赛章程整齐排列着,显然,我有点动摇,我突然想起宫崎老先生的话,“导演是一辈子的职业”,我开始反问自己,是否真的有成为职业电影人的觉悟,但就像押井守所说的那样一样,“除了电影,我干不下去其它职业。”

先试试吧,总得前进。

 6 ) “嘿!妈妈,我找到我的滑板了!”

整个社会都在给你灌输:“像个男人,要坚强” “像个汉子,喝玛格丽特酒的都是基佬”
我们不是按照自身意愿长大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放肆的做自己,然后在这过程中的某一刻,把自己弄丢了。
——《滑板少年》片头

作为华裔导演刘冰的首部纪录片,《滑板少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三个爱好滑板的青年人成长中的困惑。这种困惑很常见,那就是:家庭暴力。

有研究表明,在美国,平均9秒就会发生一次家庭暴力。

而家庭暴力所带来的,不只是夫妻之间情感的嫌隙,还有对孩子的伤害,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为什么会发生家庭暴力?为什么我们会争吵?为什么孩子们要出走?

刘冰导演用自己和发小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份答卷。


影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zack

zack(刘冰好友,滑板爱好者,单亲家庭长大,16岁离开家庭)

zack曾经是一名无所畏惧的战士。

至少在他16岁的时候是这样。

当他看见一名黑人小男孩被人用钉子猛刺肋骨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没有恐惧。

他一边大声叫骂着,一边赶走了施暴者。

他救下了黑人小男孩keire,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keire曾经说:我想成为zack那样的人。

那一瞬他的眼里闪着光。

keire对zack的崇拜溢于言表

zack曾经是一名好父亲。至少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这样。

他害怕自己不够好,做的不够多。

生性懒散的他甚至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父亲。放弃了滑板,放弃了啤酒。

他说:我将给他所有我能给的所有可能性,帮助他成功,让他快乐,让他成为一个好人。

男人最温和的一面,就是成为父亲的瞬间

zack带着宝宝玩滑板是影片最美的画面之一

然而不幸的是,zack失败了。

击败他的人,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他会因为每天在家里带孩子出不了门而困扰,他会因此和妻子吵上几个小时。

他曾经的勇敢,温和,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酗酒和家庭暴力。

zack的寻找是徒劳的

zack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态度十分消极

为什么zack会变成这样?

或许一切,在亲生母亲抛弃仅仅只有两岁的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他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这是不可能的。

单亲家庭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你永远也无法获得完整的温暖。

母爱的缺失,直接导致了zack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采用拒绝沟通,消极自闭的态度。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爱人的关系,他没有可以效仿的对象。

逃离,已经成为zack心灵深处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

zack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

在影片的最后,在刘冰的追问下,平时那个满口脏话,目空一切的滑板少年zack哭了。

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不想看着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失败。我想躲起来,我想逃离这里。

他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要让一个男人承认自己失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那是一颗怀揣早已破碎的心,一个快要奄奄一息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zack已经没有退路了

zack的内心是脆弱不堪的,他一直以为友情,爱情,父亲,孩子,可以代替母亲在他心里的位置,但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他没有得到过来自母亲的爱,他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甚至去爱自己,所以才会在酒精的麻醉当中,不断的逃亡,逃开朋友,逃开爱人,逃开孩子。他以为这样就能够万事大吉,可是眼泪说明了一切,zack无处可逃了,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nina同样是冷漠亲情的牺牲品

nina(zack的女友,在冷漠疏远的家庭长大)

皮肤白皙,明眉大眼,nina那么美,她本该遇见更好的人。

在电影的中后段,越是看下去,我越是这么想。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你无法去选择什么,尤其是爱情。

从小在冷漠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她,极度渴望被爱。

这也是全片非常讽刺的视角之一:两个在原生家庭中从未被给予爱的人,在一起之后只剩下索取。

zack曾经是她心中的一抹亮色

不知道zack曾经给过nina怎样的甜蜜,才会让这样一个纹身满臂的朋克少女选择为他生孩子。

文化差异没关系,三观不合也可以磨。

但是“爱无能”这件事情,几乎没有解药。

两个不具备互爱能力的年轻人,不知爱为何物,不懂如何去爱对方,后果是惨烈的。

zack的沉默是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

我们实在不应该去责怪他们。

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他们的错。

这是社会的错,是大人们的错,是大人生了他们,却又选择无视他们的存在。

而他们只能重蹈覆辙,拼了命的伤害对方,又不知道该如何原谅。

在这样的过程中,下一代又遭受了同样的冷落与暴力,恶性循环。

在爱里念旧,是一种美德

或许是出于女人多情的天性,nina 在和zack分开后,依旧惦念着他。

nina的心地是善良的,她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她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挽回失去的旧爱。

而与此同时,她还面临着自我认知的困惑。

zack母亲的离开或多或少与这种心态有关

母亲自从生下孩子之后,就要不断陪伴孩子,除非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雇佣保姆来带养孩子,否则几乎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是由母亲带大的。

而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精神上的拷问。

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时间?我的一生是不是就这样了?

我的未来在哪?我究竟是谁?

我猜测,zack母亲的离开或许和自我认同有关,她无法接受牺牲自我才能养育孩子的事实,所以选择了逃离。这恐怕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的原因之一:我自己还没活明白呢,我怎么去教育孩子?


本片导演:刘冰

bing(刘冰,本片导演,滑板爱好者,遭遇继父家暴多年)

作为影片的拍摄者,刘冰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大部分时间他的视角呈现都是模糊的。

而他着力呈现的重点,是他的母亲。

刘冰说在他九岁那年,妈妈带他搬到了罗克福德。

妈妈在披萨店里上班,一个经常去披萨店的男人,在某天来到了他们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成为了他的继父。

说完之后,刘冰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刘冰:喜提后爹一枚?

他的笑就像是在说:你当我爹,和我打招呼了吗?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逻辑,我们鼓励再婚,鼓励黄昏恋,尊重老人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但前提是,如果子女年幼,需要对方共同抚养的情况下,必须取得子女的同意。

这是一种尊重,一种我把你当亲儿子,你把我当亲爹一样的尊重。

而不是我管你叫爸爸,你管我叫小逼崽子。

刘冰的母亲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就这样,一个女人的错误决定,直接导致了长达十七年的毒打。

甚至被按在地上,掐着脖子喘不过气,快要窒息。

即使这样,这个懦弱的女人也没有做出反抗。

她甚至不知道儿子被继父毒打的事情。

她不停的工作,继父不停的施暴,儿子不停的逃走。

这个家庭在一片混乱中失控。

面对镜头,母亲的话语充满了无力感

而这就是刘冰想要拍摄本片的原因之一:

我想要一个说法。

我想为我自己要个说法。

我想为这个家要个说法。

继父已经死了。母亲又不善言辞。她只是不停的擦眼泪,神色落寞又无助。

有没有说法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看着母亲在自己面前哭成泪人,刘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无法去纠正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

或许整部纪录片就是刘冰的一次自我救赎


keire是全片中最温暖的人

keire拥有世界上最质朴的笑容

keire(刘冰好友,滑板爱好者,家庭暴力中长大,曾经一度离家出走)

keire是一个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他总是一副傻乎乎的样子,整天笑嘻嘻的,仿佛没什么事情能让他烦恼。

他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辛酸。

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本该受到最大的宠溺,可是他面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毒打。

只因为:他不愿子承父业。

父权至上的思维在中国更甚

老子生你,老子养你,你就得听老子的,否则老子就打你。

从来没有一种理念是像老子打儿子这样跨越了种族,国家,达成了如此的和谐统一。

keire每笑一次,我的心就疼一次。

要有多坚强,才能让一个黑皮肤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度里,笑的这么灿烂。

要有多善良,才能让一个被家暴的孩子,在遭遇无数次的毒打以后,依然选择原谅。

他一度渴望,通过玩滑板,来获得父亲的赞赏。

他自己都不清楚,父亲对于他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

keire和zack正好相反,他充满了正能量

keire在一次和父亲的争吵过后,离开了家。

从此开启了独居生活,一边玩滑板,一边在餐馆里刷盘子。

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在某种程度上,只有滑板见证了他的喜怒哀乐。

你不知道,当他突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四,不用上班那一刻,他的语气多释怀。

你不知道,当他听见周围的好友看视频,嘲讽黑鬼那瞬间,他的神情多落寞。

keire拥有别人没有的特质:知足

种族话题是黑人少年永远的痛

keire也曾经对这世界充满愤怒。

keire也曾经流下过心碎的泪水。

但是他脸上的微笑始终没有消失,他依旧选择拥抱这个世界。

就像他说的:滑板带给我伤痛,可是当一天结束以后,我依然会爱上它,我不会一直生它的气。就像我的爸爸一样,他虽然打我,但是我对他的爱至死不渝。

keire为这部沉重的电影增加了许多温暖


开篇的几处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从技术层面来说,刘冰的摄影天赋极高。

他利用滑板本身的高机动性,搭配手持摄影跟拍,把街头滑板的畅快感完美的呈现。

这需要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镜头捕捉能力,普通导演很难实现。

keire愤怒的踩烂了滑板

全片最扎心的画面之一

刘冰在剪辑方面也颇有想法。

比如在与keire交谈中谈到家暴,keire露出困惑又无奈的神情时,插入一段过去的DV素材:keire摔烂滑板,宣泄心中的愤怒。然后画面又回到接受采访的keire,以此来营造一种递进的情绪张力。

比如在影片结尾时,nina带着年幼的宝宝去玩滑板,画外音是zack对自己的失望,一方面是父亲的自责,一方面是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滑板所承担的重量陡然间增加了,那仿佛成为了世界上最沉重的玩具,令人痛心。

他完美的切合了滑板少年的主题,又利用滑板这个媒介,成功的把无数个琐碎的生活片段粘合在一起,观影体验流畅,又不会沉闷。

keire在朗读写给父亲的日记

keire在父亲的坟墓面前痛哭

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冰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所具备的超群亲和力。

比如keire朗读自己在父亲节写下的日记。

比如keire在父亲的坟墓面前痛哭。

如此真挚的画面,如果不具备超群的亲和力,是无法让被拍摄对象完全放松的。

如果被拍摄的对象不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

当然这也和刘冰拍摄对象本身就是好友离不开关系。

滑板店老板才是最了解他们的人

影片在街头滑板中开始,也在街头滑板中结束。

滑板成为了这群少年成长轨迹中的见证者。

同时,滑板也是这群少年逃离生活的唯一渠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影片的结尾三个少年的青春以蒙太奇的方式重新汇聚在一起。

两个小时,我们看着他们欢笑,看着他们流泪,看着他们在成长中迷失,看着他们又重新寻回自我。

一个小小滑板所承载的,太多太多了。

可是假如他们在一开始就不曾被抛弃,被冷落,谁又会去玩滑板呢?

此时此刻,我仿佛听见了十六岁的自己大喊着:

“嘿!妈妈,我找到我的滑板了!”

愿所有的青春,少一点伤痛,多一些温暖,感谢刘冰导演,感谢滑板少年。

 短评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13分钟前
  • imma_be_a_star
  • 力荐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2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24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2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30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3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41分钟前
  • 力荐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43分钟前
  • 세븐
  • 力荐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48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4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5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1小时前
  • Xaviera
  • 力荐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